1.怎样看待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前景

2.国家石油利益的代表——国家石油公司

3.为什么海湾战争加速苏联的解体

4.因为石油而亡国?美国为什么能用石油搞垮苏联?

5.最巅峰时苏联的经济有多强?

怎样看待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前景

苏联解体物价上涨_苏联解体后国际油价

12月13日,俄罗斯总理普京高调宣布:未来10年(2011~2020),俄将为更新俄军装备拨款20万亿卢布(约合6460亿美元),用来打造一支现代化的新型军队,重点是战略核部队、防空系统、通信系统、情报系统、第五代战机和海军的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尚未走出低谷,在不少国家大幅削减军费,百姓纷纷捂紧钱袋过紧日子的情况下,俄罗斯宣布的一个如此庞大的强军数字让世界为之瞩目。

执著强军路线 重振大国地位

俄罗斯一直有以军强国的传统。无论是把俄国变成一个大兵营的沙俄,还是将国防建设处于一切工作首位的苏联,抑或是试图通过强军重振大国地位的俄联邦,都在展示和实践这一传统。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猛然从超级大国的神坛上跌落下来,一时间找不到大国的自信和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俄至今仍生活在苏联解体的痛苦之中,尤其在军事上反差最大。军事实力的差距使俄在面对北约东扩和美国的战略挤压中虽多次示强,但都以忍气吞声收场。美国《新闻周刊》曾指出:尽管俄罗斯有很多“好战的言论”,但只是叫得响,而“手中只握有一个相当小的棍子”。

大国情结严重的俄罗斯人很难容忍国家在军事上的羸弱,因此重振俄军雄风几乎是每一个俄罗斯人的愿望。普京上台后更是奉行强军路线,企图通过重振“军威”来提升“国威”。俄第一艘战略核潜艇在建设时因经费困难举步维艰,普京知道后“指示”:即使把克里姆林宫卖了,也要把“北风之神”造出来,此后便逐年增大军费投入。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统计:从2000年到2006年俄军费增加了数倍,并从2007年以来多次增加预算外拨款。俄还专门制定《军人社会保障纲要》,建立军队社会保障体系,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军队,进而为强军提供人才保障。这次重金强军则是俄恢复大国地位步伐加快的战略举措。

更新武器装备 振兴军工综合体

建设一支机动、高效、精良的现代化军队是俄不懈追求的目标。历经近20年的调整改革,俄军编制体制调整于今年12月1日完成,随着军队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军队又重新成为优秀人才聚集的场所。战斗力生成的两个核心要素之一的人员、编制体制已基本具备,而另一核心要素——武器装备却远不能适应需要。

苏联解体后,俄军装备老化严重,伊万诺夫任国防部部长时指出,俄军现有武器的80%属于过时装备,因为没有足够的经费将先进的武器从“试验场”搬到“训练场”,军队已经老化,几乎落伍了20年。在第二次车臣战争期间,俄参战分队仍在使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无线电台,使背电台的通信兵及其身边的军官成为车臣匪徒集中攻击的目标。在俄格战争中,俄虽然击败了弱敌格鲁吉亚,但这场短暂的冲突使俄军装备的老化问题暴露无遗。

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持续5天的战斗表明,军队现代化需全面展开,军事硬件配套也需升级,武器装备已成为制约部队战斗力提高的瓶颈。俄到2015年武器更新率达到30%、2020年达到70%,并全力打造新型洲际导弹、新型核攻击潜艇和超级航空母舰,最终实现到2015年前后整体战斗力超过苏联的目标。

俄曾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国防工业体系,军工科研水平一度享誉世界。苏联解体后,由于投入急剧下降,多数军工企业用于科研和试验设计的经费寥寥无几,科研工作效率低下,新武器从研制到生产的周期从过去的5~10年延长到现在的10~20年,更严重的是军工科研人才流失严重,致使许多科研项目因缺乏优秀科研人才几近中断,不仅不能按时完成外售合同,也影响了俄军的现代化建设。在过去20年里,约2/3的军工企业破产。目前俄在信息技术、舰艇降噪和技术等领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落后10年左右,而且这一差距还在扩大。俄军事专家安德烈指出:俄从苏联继承的庞大军工体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直接影响了俄军的现代化进程。

俄军事专家认为没有军工综合体的振兴就没有俄军的现代化,虽然军事工业出现许多问题,但大都因为缺乏资金,只要资金到位,其完整的军工体系不仅研发最新武器的实力是许多国家无法比拟的,而且还可以出口赚取利润资助军队建设。基于此,俄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加大对核心军工综合体的投入和军购额度,每年再由预算外从军工企业利润中提取经费投入军队,军工综合体反哺军队建设已初见成效。因此,俄重金强军也是希望通过实现军队现代化来达到推动国防工业现代化的双重目的。

近年来,随着俄经济建设逐渐走向正规,加上国际油价猛涨,在过去的10年里,俄经济持续增长。俄罗斯政策中心主任多卡尔金认为,2017年前俄经济有望进入世界前5强。经济实力的增长使俄高调重金强军成为可能。

俄重金强军 影响非同一般

在过去10年中,俄多次增加投入,修改武器更新,本次再拨巨款既是过去强军的延续,又是其再次修改武器更新的体现。如果这些资金能够到位并实现既定新的话,它的影响会在多方面显现。

第一,俄军实力将得到大幅提升。根据在未来10年内其战略核部队、防空系统、通信系统、情报系统、第五代战机和海军的发展将会得到质的提升。按照,巨额拨款中的1/4用于海军建设,海军将会再增加8艘“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并配备最新式“布拉瓦”导弹;增加两支舰队、6艘航母以及数十艘驱逐舰和护卫舰,届时俄海军将会在全球游弋,支撑俄的大国地位。同时第五代战机、新型战略轰炸机、远程核导弹和洲际导弹等一批标志性的高精尖武器将会装备俄军,使俄军的远程作战能力和威慑能力大幅提升。

第二,俄参与国际事务的主动性会越来越强。俄媒体普遍认为,在21世纪的政治舞台上,俄不应仅仅充当配角。作为传统军事强国,俄大国心态一直十分突出,虽然不能完全恢复苏联时代的影响,但力争与美国的有利对话地位依然是其不变的诉求。从历史上看,俄参与国际事务的主动性是随着军事实力变化而改变的。军事实力的增强将使俄在国际事务中更多地从后台走向前台,从被动走向主动。

第三,对待北约东扩上会越来越强硬。如果说过去俄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因实力所限惯用“口头语言”,那么未来在诸如北约东扩、中亚国家渗透以及维护俄核心利益等一系列问题上,随着俄军实力的大幅提升,俄罗斯会更多地选择“肢体语言”。

第四,在销售上会加大力度。按照,俄在未来10年内武器更新率将达到70%,这将淘汰大量旧装备,俄势必加大武器出口,以变“废”为宝。同时俄花重金研制的新武器也需要出口赚钱,以转嫁科研成本。本月21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印度并签署了价值300亿美元的军售合同,俄与印度合作研发第五代战机,并将向印度提供第五代战机,此举仅是其军售力度加大的一个重要开始。同时这也意味着俄与西方国家在市场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尽管俄重振军威的决心已经凸显,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俄强军虎头蛇尾的现象常有发生,面对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宏伟的换装,其目标最终能否实现还需进一步观察。

国家石油利益的代表——国家石油公司

(1)国家石油公司的兴起和发展。

国家石油公司是指那些由国家投资组建、以实施国家战略目标为使命的石油公司。世界上曾有80多个国家成立过国家石油公司。目前,国家石油公司仍然在世界石油工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国际大石油公司一并成为世界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主力军。在发展过程中,国家石油公司也曾经历私有化浪潮的冲击和洗礼,但其中的一些坚持至今,它们已经发展壮大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1922年阿根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石油公司以来,国家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重要性不断受到各国的重视,并成为世界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动力量。

20世纪初,对石油工业的介入意味着国家石油公司的萌芽。这期间重要的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海军同英波(斯)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的前身)签订长期购油合同,英国进而控制了公司51%的股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建立了管理高加索地区重要油田的国家机构;法国为接管一战战败国德国的部分石油权益,倡议建立了法国石油公司;意大利为寻找石油组建本国国家石油公司。

阿根廷是发展中国家创建国家石油公司的先驱。20世纪初,以“七姊妹”为首的国际大石油公司逐步建立起全面控制整个西方世界石油的勘探、生产、加工、储运、贸易和价格一体化的石油垄断体系。发展中国家不甘于长期受制于国际大石油的控制和剥夺,收回石油主权运动也从此发端。阿根廷1907年和1918年先后在打水井时发现了石油,专门成立石油矿产局以开发油田,这个机构后来改组为国家石油公司(YPF),负责石油的国内外勘探开发活动。

1938年,墨西哥没收外国公司在墨西哥的石油资产,实行国有化,把石油业务交由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Pemex)经营,由此产生了第一家现代模式的石油国国家石油公司。之后,随着非洲独立运动的开展,收回石油主权和建立国家石油公司的浪潮又在非洲兴起。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的成立在当时的西方世界曾引起强烈反响,遭到英美石油公司及其政治上的威胁和经济上的制裁。但是,墨西哥人民和国家石油公司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坚持下来,在20世纪60—70年代陆续发现一系列油田,成为世界重要的产油国。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世界上又诞生了一批国家石油公司。战后,美国推行马歇尔,让西欧国家大量使用中东廉价石油,促成西欧能源结构迅速从煤向石油转变。而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大多控制在以美国资本为主的石油“七姊妹”手中。为了打破外国公司对本国石油市场的垄断,保障本国能源供应,一些西欧国家先后建立起本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法国于1945年成立石油勘探局,在本土和法属殖民地找油。1966年该局发展成为经营石油勘探的公司ERAP,16年发展成为埃尔夫—阿奎坦公司。1953年,意大利经过近3年的酝酿,在IP等国有企业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埃尼集团。1950年,奥地利在英美法苏四国结束对奥地利占领的时候,建立起国家石油公司OMV。

20世纪70年代是国际上国家石油公司涌现的高潮期。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纷纷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这一轮国有化浪潮中最重要的。在此浪潮推动下,许多中东国都先后实现了石油工业国有化。其中,阿拉伯各主要国基本上取逐步提高国家参股比率的办法把外国人掌握的石油资产转为国有。委内瑞拉等国取先取消租让制,继而接收外国石油资产的办法,把接管来的石油资产交给新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管理和经营。有些国家,如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甚至完全实行了国家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工业的垄断,不允许外国公司插手。这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一场大革命。它使长期以来通过租让制掌握国石油,控制石油生产,垄断世界石油市场,操纵石油价格的石油“七姊妹”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石油上游工业中被撵了出去。由此,世界上绝大多数石油储量和产量转到了国国家石油公司的手中。

20世纪70年代接连出现的石油危机和高油价,给石油消费大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促进了一些发达国家国家石油公司的建立。日本的石油供应基本上来自中东,依赖于外国公司,为了保障石油供应,日本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日本石油公团,着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还积极赞助私人企业到国外去开发石油。加拿大是个产油国,但是它的石油生产和销售掌握在以美国资本为主的外国公司手中,为了对本国石油市场有所控制,加拿大也成立了加拿大国家石油公司。

石油危机促进了欧洲北海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石油勘探和开发。英国、挪威、丹麦等发达国家和马来西亚、菲律宾、刚果、安哥拉等先后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来保障本国石油权益。一些发展中国家石油进口国,如斯里兰卡,在高油价冲击下也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来控制本国石油市场,减少国际风险。

(2)国家石油公司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国家石油公司不同于一般的国有或国营石油公司,不仅是国家所有的公司,而且具有代表国家、维护国家权益、为国家总体利益服务的基本特征。各国成立国家石油公司的背景和目的各不相同,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发展中的石油出口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是在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代表全面接管所有的外资石油公司,对其资产加以经营管理,并进而发展本国的石油工业,为振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类,石油依靠进口的国家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为了打破外国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供应的控制和对本国石油市场的垄断,从战略上保障本国的石油供应。

第三类,油气国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为了代表同外国石油公司打交道,受委托经营管理石油资产,收回曾经被西方石油公司廉价占有的油气。

国家石油公司的作用趋向于发展并服从于当时具体政策的要求。比如,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其经营活动常常是从石油工业的低技术领域,即销售部分开始;然后,延伸到相近的技术较复杂的领域中,如炼油;最后,进入最高技术领域的勘探与生产。这成为国家石油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模式。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几十年来,国家石油公司的自身规模和实力都得到了加强。这期间,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出于提高石油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的石油利益和解决自身投资不足等种种原因,国家石油公司出现了私有化和加强国家控制两种不同趋势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起,石油领域的私有化从欧洲兴起,波及了整个石油领域。英国带头领导了向私有化的转变,废除了英国国家石油公司,转向私营。私有化的倾向很快得到加速和扩展,并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雷普索尔公司、道达尔公司、埃尔夫—阿奎坦公司、新加坡石油公司、加拿大国家石油公司和秘鲁国家石油公司及意大利埃尼集团。

在石油工业私有化运动中存在两种趋势。一种是类似英国、阿根廷石油工业的私有化,是放弃对本国石油工业的控制,国家资本退出石油工业,取消国家石油公司。另一种是石油国对本国国家石油公司的私有化,反映的是对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石油工业的开放,旨在搞活国家石油公司,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加快本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使国家石油公司为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其石油工业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为政企分离,对国家石油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提高效率和效益,但保持对国家石油公司的控制权。上游欢迎外资参与勘探和开发,由国家石油公司代表国家维护石油的权益;下游开放油品市场,允许外国公司参与竞争,但国家通过国家石油公司对石油进口和市场价格实行一定的控制,对一部分“包袱”性资产予以出售。种种迹象表明,世界范围的石油工业私有化仍将持续,但是,国家石油公司不但不会消亡,而且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拉美地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如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秘鲁、厄瓜多尔等,为了振兴本国石油工业,恢复和发展经济,都逐步放宽或解除了对本国能源部门的垄断控制,推出一系列石油业开发措施,积极鼓励引进外资与对外合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的石油工业开始对外开放,为外国石油公司和资金、技术介入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甚至像沙特阿拉伯这样自20世纪70年代实现石油工业国有化以来就一直不允许外国石油公司进入本国勘探开发市场的中东产油大国也开始出现政策松动的迹象。上述国家放宽对本国石油工业的管制、开放本国石油市场的做法为国际大石油公司跨国经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

然而,近几年来,伴随着世界油价的不断攀升,尤其是从2003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丁美洲国家的石油国有化呼声日益高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无疑是20世纪石油国为保护自身石油权益进行斗争的延续和升级。查韦斯领导下的委内瑞拉,不断调整石油投资政策,并通过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逐步实现国家对其石油产权的全面控制和石油国有化。玻利维亚、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国也积极响应,不同程度的通过国有化加强了对本国石油的控制。

综合分析国家石油公司的成功案例,多数都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都有本国的大力支持做后盾。在外交、政策、税收、金融等方面对国家石油公司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国家石油公司代表国家对本国的油气进行管理和经营,维护国家权益,利税上缴国家。

其次,都依托上游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实力大增。通常石油储产量是国家石油公司的最大优势。世界上拥有石油储量最大的10大石油公司都是国家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初创之时,下游非常薄弱。以前,国际大石油公司都是在发展中国家开石油,然后把原油运送到发达国家去炼制和销售。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虽然失去了在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油气田,却依然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不得不把原油卖给它们。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墨西哥、伊朗、科威特等国的国家石油公司下大力气发展下游业务。它们不仅在本国大力发展炼油和销售,而且还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开拓业务。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不仅在国内拥有6座炼油厂,而且在国外拥有11座合营炼油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德国、瑞典各有一家从事下游的合资公司。下游业务能力甚至超过了一些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过20多年的奋斗,上述5家公司的原油加工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98年在世界炼油能力最大的企业中分别居第8、3、10、13和15位。1998年OPEC成员国国家石油公司的炼油能力总计达5.2亿吨,油品销售量达6亿吨,彻底打破了跨国大石油公司把持炼油和销售的局面。

其三,以国际化经营带动公司快速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打破只在本国范围内“守摊”的局限,先后走出国门,到国际大舞台上去参与竞争。在上游参与全世界油气的再配置,在下游争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并以国际化促进上下游一体化。在这方面,科威特国家石油总公司(KPC)、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如,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国际化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0—2000年,国际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由零上升至31.3%,并以此带动公司的各项业务和整体实力的根本性改变与提升,在2006年度世界500强中排名第86位。

历经几十年的摸索发展,各国国家石油公司凭借其禀赋优势,凭借其多年来在石油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积累和储备,凭借其在开展国际合作和跨国经营中的丰富经验,已具备相当雄厚的实力,成为世界石油舞台上一支颇具影响力的“国家队”。

面对未来,国家石油公司除了发挥其上游优势外,都在努力加快一体化进程和跨国经营步伐,调整和改革石油工业结构,增强自身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为什么海湾战争加速苏联的解体

海湾战争加速苏联解体主要呈现在几个方面。

1、海湾战争爆发时间是1990年8月~1991年2月,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海湾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2、冷战期间,前苏联与美国处处较劲,只要美国提出什么战略意图,前苏联就会出面阻拦。而海湾战争的发动明显在国际地位上作为霸主之一的苏联并未作出绝对性的反对。因此,此时的前苏联已经已名存实亡。

3、海湾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长了其独霸世界的野心。从一定程度上讲,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既是打伊拉克,也是在打苏联。海湾战争后,苏联最终解体,为两极格局画上了句号。

扩展资料:

海湾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海湾战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苏联在海湾危机和战争中的表现说明,它作为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已名存实亡,昔日的超级大国只能听任事态的发展。

2、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大获全胜,成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但这并没改变世界基本力量的对比,相反,世界加速向多极化发展。

3、海湾战争显示出高技术武器的巨大威力,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已经作为现代战争的基本样式登上了世界军事舞台。

4、高技术武器的使用,使现代战争的作战思想、作战样式、作战方法、指挥方式、作战部队组织结构以及战争进程与结局等方面都出现了重大变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传统战争观念产生以强烈震撼。

5、促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未来新型战争的热潮,从而引发了一场以机械化战争向信息战争转变为基本特征的世界性新军事革命。

百度百科-海湾战争

因为石油而亡国?美国为什么能用石油搞垮苏联?

1991年,牢不可破的联盟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苏联解体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者成功的将苏联拆散。虽然目前俄罗斯仍然在正面硬刚西方阵营,但是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已经完全没有那种震慑力了。如果说苏联是全面压制欧洲,那么俄罗斯就是全面被欧洲压制。苏联时期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那么是如何被美国解体呢?我个人认为主要的原因是美国联合沙特对石油进行炒作,控制油价。

1、苏联时期最重要的经济产业就是石油产业。

其实和现在的俄罗斯一样,苏联时期重工业和石油产业发展的非常强大。但是对于其他的产业却缺乏重视。这其实不能怪苏联,因为在苏联刚刚成立的时候,四面受敌,所以必须优先发展自己的重工业。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能够保证苏联国内的正常发展。再加上当时苏联面临的粮食问题,导致苏联的经营模式变成了,每天挖石油,然后卖出去,换的钱找人买粮食和其他产品。所以说真正导致苏联解体的是苏联的产业结构。

美国在成功进入中东之后,立刻联合沙特。增加产量,将油价打下去。而且和我们传统思维不一样的是,美国并不缺油,只是美国不愿意开。而沙特那种地方我们知道,拿个铲子都能把石油挖出来。而俄罗斯的石油基本上都在冻土层。挖出来的成本很高。所以通过这个方法,让苏联不得不赔本赚吆喝,卖一桶石油赔一桶的钱。

2、在苏联石油产业没落之后,美国立刻开始对苏联进行文化入侵。

在苏联解体之前,我们惊奇的看到苏联全国上下开始认为美国的那一套自由民主思想特别好,而且美国的那种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也特别好。所以苏联干脆也发展自由市场经济。但是苏联经历过那么长时间的经济,市场缺乏竞争力,无法和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对拼。所以在苏联决定这么做之后,美国华尔街的一众精英立刻开始从经济层面对苏联进行巧取豪夺。通过收购苏联国有资产,做空卢布等方式,让苏联经济受到了重创。其实此时苏联还有大量的黄金储备,可以应急。

但是美国既然开始了,就不会停下来。美国直接选择打压金价,这样苏联的黄金储备也彻底玩完。国内物价飞涨,卢布严重贬值。国外到处都是敌人,在这种内外绞杀之下,苏联轰然解体。

3、苏联解体的另一个因素就是美国开始了对苏联的军备竞赛。

本身的经济状况不好,美国还推出了星球大战,意图对苏联形成压制性的技术优势。苏联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只能拼了命的氪金。但是和土豪美帝相比,苏联的钱包劣势还是挺大的。同时阿富汗地区也在给苏联持续放血,就这样,曾经平推德军的苏联。最终轰然解体,而那句牢不可破的联盟,此时也基本上成为了笑话。

最巅峰时苏联的经济有多强?

从1917年沙俄爆发10月革命,苏维埃建立以来,一直到1991年苏联宣布解体,这个世界上第1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共存在了80多年的时间。这个由苏联***领导的世界上第1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的一刻起,就极为深刻的影响到了世界历史进程。?

苏联

无论是作为击败纳粹德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还是二战后冷战爆发、东西方对峙,苏联都是绝对主力。而苏联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当然以及强大的工业及经济能力密切相关。那么,巅峰时期苏联的经济究竟有多么强大呢?

众所周知,继承了沙俄疆域的苏联面积极其辽阔,苏联以绝对优势成为世界领土第一大国,高达220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苏联境内,几乎拥有全世界已知的所有自然。

苏联的前身沙皇俄国

例如,苏联的煤矿总储量占全世界的60%之巨,石油探明储量占全世界的10%,天然气则占据了全世界总储量的35%,对于工业最为重要的铁矿石,则占据全世界的28%。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世界上存在哪一个国家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的话,那么,苏联无疑是最有可能的一个。

苏联的经济发展,大约分为两个阶段,二战之前和二战之后。从苏联成立到二战之前,是苏联经济发展的黄金阶段,也是发展最为迅猛的阶段。苏维埃建立之后,经过艰苦的战争,苏联红军先后击败了国内白军和英法等国干涉军,取得了的独立。

苏联领袖斯大林

在独立之后,苏联倚仗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尤其是工业建设。最为的是,苏联还接连赶上了一战结束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萧条,使得西方国家不但没有精力围堵苏联,反而给苏联提供了海量的人才设备和技术支持。

正是得益于这些优势,苏联在二战爆发之前,已经将本国建设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工业大国。此时的苏联工业水平和科技水平虽然略逊德国一筹,但经济总量却犹有过之。而这,也正是斯大林能够带领苏联取得艰苦卓绝的苏德战争的最大倚仗。

二战德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

然而,此时依然算不上苏联的巅峰时期。在付出2700万人的伤亡后,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取得了第2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曾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最终覆亡。不过,苏联为了取得苏德战争的胜利,也付出了极为高昂的代价,苏联几乎所有的欧洲地区和工业发达地区都曾沦陷德国之手,战争最紧张时,苏联几乎所有的适龄男丁都上了战场,苏联最精华的欧洲地区更是被打成了一片战争废墟。

不过,苏联取得二战胜利后也并非毫无收获,除了从德国掠夺大量人才之外,大量德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被苏联几乎掠夺一空。二战之后,苏联再次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建设。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凭着二战的胜利和强大的体量,苏联成为世界两大超级强国之一。二战之后,苏联总共进行了8个5年。在这个在这8个5年中,得苏联的经济实力在不断的增长。

例如1917年刚成立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只占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而到了二战爆发前的1937年则提高到10%,10年,苏联经济巅峰时期,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能够达到全世界的百分之二十,占据了1/5强。

庞大的苏联

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呢?2018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6万亿美元,美国为24万亿美元,美国占据了全世界经济总量的24%,中国则占据了16%。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依然没有达到苏联巅峰时期占据世界经济的比例。

经济的不断增长当然也意味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1960年时,苏联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85年时已经增加到13,825亿卢布,增长了3.5倍之巨,人均国民收入在1967年,折算成美元的话相当于1000美元。苏联的许多工业产品,比如发电量、石油产量、商品煤产量、生铁钢、铁矿石等产量,都位居欧洲或世界第一。

苏联***

苏联时期,苏联驻扎在东欧地区的庞大钢铁洪流,更曾令整个欧洲瑟瑟发抖。能够威压个欧洲,苏联凭借的当然不仅仅是军队强大的战斗力,所倚仗的根本,还是强大的工业实力。苏联巅峰时期占据美国80%的工业实力,正是苏联能够作为世界两极之一,与美国长期对峙不落下风的根本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