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 年亚洲金融风暴是怎么回事啊?

2.黄奕的丈夫是谁

3.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

4.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复盘余额宝:它击中了人们哪些痛点

6.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法律风险案例

7.黄奕现在的老公是谁

8.金融危机读后感

对冲基金策略课后测验_对冲策略基金价值主张

差别定价被认为是网络营销的一种基本的定价策略,一些作者甚至提出在网络营销中要“始终坚持差别定价”[i],然而,没有什么经营策略在市场上可以无往不胜,差别定价虽然在理论上很好,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困难,我们将以亚马逊的一次不成功的差别定价试验作为案例,分析企业实施差别定价策略时面临的风险以及一些可能的防范措施。

一、亚马逊公司实施差别定价试验的背景

1994年,当时在华尔街管理着一家对冲基金的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在西雅图创建了亚马逊公司,该公司从1995年7月开始正式营业,1997年5月股票公开发行上市,从1996年夏天开始,亚马逊极其成功地实施了联属网络营销战略,在数十万家联属网站的支持下,亚马逊迅速崛起成为网上销售的第一品牌[ii],到1999年10月,亚马逊的市值达到了280亿美元,超过了西尔斯(Sears Roebuck&Co.)和卡玛特(Kmart)两大零售巨人的市值之和。亚马逊的成功可以用以下数字来说明:

根据Media Metrix的统计资料,亚马逊在2000年2月在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中排名第8,共吸引了1450万名独立的访问者,亚马逊还是排名进入前10名的唯一一个纯粹的电子商务网站。

根据PC Data Online的数据,亚马逊是2000年3月最热门的网上零售目的地,共有1480万独立访问者,独立的消费者也达到了120万人。亚马逊当月完成的销售额相当于排名第二位的CDNow和排名第三位的Ticketmaster完成的销售额的总和。在2000年,亚马逊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图书、唱片和影视碟片的零售商,亚马逊经营的其他商品类别还包括玩具、电器、家居用品、软件、游戏等,品种达1800万种之多,此外,亚马逊还提供在线拍卖业务和免费的电子贺卡服务。

但是,亚马逊的经营也暴露出不小的问题。虽然亚马逊的业务在快速扩张,亏损额却也在不断增加,在2000年头一个季度中,亚马逊完成的销售额为5.74亿美元,较前一年同期增长95%,第二季度的销售额为5.78亿,较前一年同期增长了84%。但是,亚马逊第一季度的总亏损达到了1.22亿美元,相当于每股亏损0.35美元,而前一年同期的总亏损仅为3600万美元,相当于每股亏损为0.12美元,亚马逊2000年第二季度的主营业务亏损仍达8900万美元。

亚马逊公司的经营危机也反映在它股票的市场表现上。亚马逊的股票价格自1999年12月10日创下历史高点106.6875美元后开始持续下跌,到2000年8月10日,亚马逊的股票价格已经跌至30.438美元。在业务扩张方面,亚马逊也开始遭遇到了一些老牌门户网站——如美国在线、雅虎等——的有力竞争,在这一背景下,亚马逊迫切需要实现赢利,而最可靠的赢利项目是它经营最久的图书、音乐唱片和影视碟片,实际上,在2000年第二季度亚马逊就已经从这三种商品上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营业利润。

二、亚马逊公司的差别定价实验

作为一个缺少行业背景的新兴的网络零售商,亚马逊不具有巴诺(Barnes & Noble)公司那样卓越的物流能力,也不具备象雅虎等门户网站那样大的访问流量,亚马逊最有价值的资产就是它拥有的2300万注册用户,亚马逊必须设法从这些注册用户身上实现尽可能多的利润。因为网上销售并不能增加市场对产品的总的需求量,为提高在主营产品上的赢利,亚马逊在2000年9月中旬开始了著名的差别定价实验。亚马逊选择了68种DVD碟片进行动态定价试验,试验当中,亚马逊根据潜在客户的人口统计资料、在亚马逊的购物历史、上网行为以及上网使用的软件系统确定对这68种碟片的报价水平。例如,名为《泰特斯》(Titus)的碟片对新顾客的报价为22.74美元,而对那些对该碟片表现出兴趣的老顾客的报价则为26.24美元。通过这一定价策略,部分顾客付出了比其他顾客更高的价格,亚马逊因此提高了销售的毛利率,但是好景不长,这一差别定价策略实施不到一个月,就有细心的消费者发现了这一秘密,通过在名为DVDTalk (www.dvdtalk.com)的音乐爱好者社区的交流,成百上千的DVD消费者知道了此事,那些付出高价的顾客当然怨声载道,纷纷在网上以激烈的言辞对亚马逊的做法进行口诛笔伐,有人甚至公开表示以后绝不会在亚马逊购买任何东西。更不巧的是,由于亚马逊前不久才公布了它对消费者在网站上的购物习惯和行为进行了跟踪和记录,因此,这次事件曝光后,消费者和媒体开始怀疑亚马逊是否利用其收集的消费者资料作为其价格调整的依据,这样的猜测让亚马逊的价格事件与敏感的网络隐私问题联系在了一起。

为挽回日益凸显的不利影响,亚马逊的首席执行官贝佐斯只好亲自出马做危机公关,他指出亚马逊的价格调整是随机进行的,与消费者是谁没有关系,价格试验的目的仅仅是为测试消费者对不同折扣的反应,亚马逊“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未来,都不会利用消费者的人口资料进行动态定价。”[iii]贝佐斯为这次的事件给消费者造成的困扰向消费者公开表示了道歉。不仅如此,亚马逊还试图用实际行动挽回人心,亚马逊答应给所有在价格测试期间购买这68部DVD的消费者以最大的折扣,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6896名没有以最低折扣价购得DVD的顾客,已经获得了亚马逊退还的差价。

至此,亚马逊价格试验以完全失败而告终,亚马逊不仅在经济上蒙受了损失,而且它的声誉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三、亚马逊差别定价试验失败的原因

我们知道,亚马逊的管理层在投资人要求迅速实现赢利的压力下开始了这次有问题的差别定价试验,结果很快便以全面失败而告终,那么,亚马逊差别定价策略失败的原因究竟何在?我们说,亚马逊这次差别定价试验从战略制定到具体实施都存在严重问题,现分述如下:

(一) 战略制定方面

首先,亚马逊的差别定价策略同其一贯的价值主张相违背。在亚马逊公司的网页上,亚马逊明确表述了它的使命:要成为世界上最能以顾客为中心的公司。在差别定价试验前,亚马逊在顾客中有着很好的口碑,许多顾客想当然地认为亚马逊不仅提供最多的商品选择,还提供最好的价格和最好的服务。亚马逊的定价试验彻底损害了它的形象,即使亚马逊为挽回影响进行了及时的危机公关,但亚马逊在消费者心目中已经永远不会象从前那样值得信赖了,至少,人们会觉得亚马逊是善变的,并且会为了利益而放弃原则。

其次,亚马逊的差别定价策略侵害了顾客隐私,有违基本的网络营销伦理。亚马逊在差别定价的过程中利用了顾客购物历史、人口统计学数据等资料,但是它在收集这些资料时是以为了向顾客提供更好的个性化的服务为幌子获得顾客同意的,显然,将这些资料用于顾客没有认可的目的是侵犯顾客隐私的行为。即便美国当时尚无严格的保护信息隐私方面的法规,但亚马逊的行为显然违背了基本的商业道德。

此外,亚马逊的行为同其市场地位不相符合。按照刘向晖博士对网络营销不道德行为影响的分析[iv],亚马逊违背商业伦理的行为曝光后,不仅它自己的声誉会受到影响,整个网络零售行业都会受到牵连,但因为亚马逊本身就是网上零售的市场领导者,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所以它无疑会从行业信任危机中受到最大的打击,由此可见,亚马逊的策略是极不明智的。

综上,亚马逊差别定价策略从战略管理角度看有着诸多的先天不足,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试验”将会以失败而告终。

(二) 具体实施方面

我们已经看到亚马逊的差别定价试验在策略上存在着严重问题,这决定了这次试验最终失败的结局,但实施上的重大错误是使它迅速失败的直接原因。

首先,从微观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看,差别定价未必会损害社会总体的福利水平,甚至有可能导致帕累托更优的结果,因此,法律对差别定价的规范可以说相当宽松,规定只有当差别定价的对象是存在相互竞争关系的用户时才被认为是违法的,但同时,基本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公司的差别定价策略只有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才是可行的[v]:

(1)企业是价格的制定者而不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2)企业可以对市场细分并且阻止套利。

(3)不同的细分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

DVD市场的分散程度很高,而亚马逊不过是众多经销商中的一个,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亚马逊不是DVD价格的制定者。但是,假如我们考虑到亚马逊是一个知名的网上零售品牌,以及亚马逊的DVD售价低于主要的竞争对手,所以,亚马逊在制定价格上有一定的回旋余地。当然,消费者对DVD产品的需求弹性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所以亚马逊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消费者进行细分,但问题的关键是,亚马逊的细分方案在防止套利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亚马逊的定价方案试图通过给新顾客提供更优惠价格的方法来吸引新的消费者,但它忽略的一点是:基于亚马逊已经掌握的顾客资料,虽然新顾客很难伪装成老顾客,但老顾客却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重新登录伪装成新顾客实现套利。至于根据顾客使用的浏览器类别来定价的方法同样无法防止套利,因为网景浏览器和微软的IE浏览器基本上都可以免费获得,使用网景浏览器的消费者几乎不需要什么额外的成本就可以通过使用IE浏览器来获得更低报价。因为无法阻止套利,所以从长远角度,亚马逊的差别定价策略根本无法有效提高赢利水平。

其次,亚马逊歧视老顾客的差别定价方案同关系营销的理论相背离,亚马逊的销售主要来自老顾客的重复购买,重复购买在总订单中的比例在1999年第一季度为66%,一年后这一比例上升到了76%。亚马逊的策略实际上惩罚了对其利润贡献最大的老顾客,但它又没有有效的方法锁定老顾客,其结果必然是老顾客的流失和销售与盈利的减少。

最后,亚马逊还忽略了虚拟社区在促进消费者信息交流方面的巨大作用,消费者通过信息共享显著提升了其市场力量。的确,大多数消费者可能并不会特别留意亚马逊产品百分之几的价格差距,但从事网络营销研究的学者、主持经济专栏的作家以及竞争对手公司中的市场情报人员会对亚马逊的定价策略明察秋毫,他们可能会把他们的发现通过虚拟社区等渠道广泛传播,这样,亚马逊自以为很隐秘的策略很快就在虚拟社区中露了底,并且迅速引起了传媒的注意。

比较而言,在亚马逊的这次差别定价试验中,战略上的失误是导致“试验”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实施上的诸多问题则是导致其惨败和速败的直接原因。

四、结论:亚马逊差别定价试验给我们的启示

亚马逊的这次差别定价试验是电子商务发展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这不仅是因为亚马逊公司本身是网络零售行业的一面旗帜,还因为这是电子商务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差别定价试验,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以惨败告终。我们从中能获得哪些启示呢?

首先,差别定价策略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失败,它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而且可能会对公司经营造成全方位的负面影响,公司失去的可能不仅是最终消费者的信任,而且还会有渠道伙伴的信任,可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所以,实施差别定价必须慎之又慎,尤其是当公司管理层面临短期目标压力时更应如此。具体分析时,要从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与行业中主流营销伦理的符合程度以及公司的市场地位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其次,一旦决定实施差别定价,那么选择适当的差别定价方法就非常关键。这不仅意味着要满足微观经济学提出的三个基本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使用各种方法造成产品的差别化,力争避免赤裸裸的差别定价。常见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通过增加产品附加服务的含量来使产品差别化。营销学意义上的商品通常包含着一定的服务,这些附加服务可以使核心产品更具个性化,同时,服务含量的增加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套利。

(2)同批量订制的产品策略相结合。订制弱化了产品间的可比性,并且可以强化企业价格制定者的地位。

(3)采用捆绑定价的做法,捆绑定价是一种极其有效的二级差别定价方法,捆绑同时还有创造新产品的功能,可以弱化产品间的可比性,在深度销售方面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4)将产品分为不同的版本。该方法对于固定生产成本极高、边际生产成本很低的信息类产品更加有效,而这类产品恰好也是网上零售的主要品种。

当然,为有效控制风险,有时在开始大规模实施差别定价策略前还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试验,具体操作上不仅要象亚马逊那样限制进行试验的商品的品种,而且更重要地是要限制参与试验的顾客的人数,借助于个性化的网络传播手段,做到这点是不难的。

实际上,正如贝佐斯向公众所保证过的,亚马逊此后再也没有作过类似的差别定价试验,结果,依靠成本领先的平价策略,亚马逊后来终于在2001年第四季度实现了单季度净赢利,在2002年实现了主营业务全年赢利。

综上所述,在网络营销中运用差别定价策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在选择使用时必须慎之又慎,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给公司经营造成许多麻烦。在实施差别定价策略时,通过使产品差别化而避免赤裸裸的差别定价是避免失败的一个关键所在。

97 年亚洲金融风暴是怎么回事啊?

呵呵 估计楼主是受 货币战争的影响

把市场的一些事情 来时用阴谋论来看

给楼主推荐 一篇文章 看完就懂了

少一点货币战争思维,多一些金融知识

● 公众需要了解金融,而理论是灰色的,不如一本金融野史读起来痛快

● 跳出利益集团的框架,从经济决策的基本逻辑进行分析,则会有新的观点。压迫人民币升值是典型的经济行为

● 是否能够与主导国家合作谋求更长时间、更深层次、更多领域的发展,固然主要取决于对方的意愿,但至少我们自己不能充当本轮全球化的终结者

去年,坊间流行几本关于国际金融阴谋与国家经济安全的书,读来饶有趣味。当时也没有当真,仅仅是当作奇闻轶事,茶余饭后愉悦神经。后来,偶然参加与某书 作者及相关人士的座谈,方才大吃一惊。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一类知识分子,虽然早就听说北京有那么一群。“给美国8000亿美元,帮助其解决次级债问题, 代价是把台湾给我们”、“抛出外汇储备中的美元部分,击垮美元”、“美元对欧元汇率达到1.4时,伊朗战争必将爆发”、“通过恢复金本位达到毁灭美元霸权 地位的作用”——种种网络思维,看来似乎已经准备好发动一场货币战争了。

“金融阴谋论”者的世界观

政 治、经济、安全问题之间有着严格的学术分野。爱谈论经济问题的政治学家、爱谈论政治问题的经济学家,都不是本领域真正有见地的学者。在强调“安全”问题的 半吊子经济专家面前,理性、逻辑、实证都没有意义。他们不相信我们生活在一个基本诚实的世界里,不相信人性中的善,只相信阴谋,只能睨着眼睛躲在暗处窥视 这个朗朗乾坤。

“阴谋论”是一种自我循环、自我实现、无法验证的世界观,非阴谋论者与阴谋论者很难对话。各领域都有阴谋论 者,“‘9?11’是布什政府自编自演”等离奇观点在国外都不乏拥趸者。关于我们这个世界被一小撮金融阴谋分子操纵的说法由来已久。1903年,沙俄秘密 警察捏造《犹太贤士议定书》一书,论证出存在某种“国际犹太金融阴谋”、“犹太银行家特性”,鼓吹犹太金融集团和拉比们正试图通过全球化手段控制世界。 20世纪30年代,声称犹太金融集团正试图将整个欧洲拖入战争。说:“如果他们想发动战争,我们就将毁灭他们。”后来在看来犹太人果然 发动了战争,结果将他们推入焚尸炉也就顺理成章了。

眼下国内“金融阴谋论”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一,金融理论自身尚不完善,当 前国内外金融领域存在一些复杂现象,不同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之间的冲突难以协调,有些问题理论上没有现成答案,于是江湖医生有了用武之地。其二,金融政策 对公众现实利益的影响越来越大,市场中存在焦躁、恐惧以及对监管当局的不信任情绪,一些人觉得自己弱势、被人控制、被人捉弄,阴谋论正好符合这部分人的心 理暗示。其三,公众的金融知识匮乏,美国中央银行起源于私人银行、华尔街曾经和纳粹有过瓜葛等史实,大家听来很新鲜。公众需要了解金融,而理论是灰色的, 不如一本金融野史读起来痛快;窥探到财富背后的罪恶、毛孔里的血和肮脏的东西,似乎也很开心。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阴谋论者 最大的谈资,他们认为对冲基金经理是“金融恐怖主义分子”,攻击某国货币或金融市场的行为是“金融恐怖主义”行为,应绳之以法。笔者在此无意重弹关于危机 之前东亚经济体自身缺陷的老调。我只提一个简单的事实:当泰铢出现明显贬值趋势时,中国银行(601988行情,股吧)的外汇交易员是否应追随市场潮流抛 出泰铢(假如中国银行当时有泰铢交易的话),维护公司利益?中国银行抛出泰铢的行为必然加剧泰铢的贬值,这样一来中国银行是否也是“恐怖主义分子”的从 犯?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不少。1998年对冲基金采取股市汇市套做的方法攻击港元,特区金融管理局在联交所大量接盘以维持大盘指数。当时市场跟风看跌风气 甚浓,大量抛盘都来自本地投资者。是否应将这些投资者绳之以法?堂?吉珂德有个风车做敌人,金融反恐战争的发动者却没有,因为他们要与市场为敌。

跳出利益集团框架,从经济决策逻辑分析

人固然经常采取集团的方式追求自身利益,但从利益集团的角度分析问题,得不出多少有含义的结论。利益集团分析方法是阶级、阶层观点的琐碎化。阶级的观点 是高度提炼的,整个社会被分为两大对抗的阶级,阶级斗争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经过阶层观点解剖后的社会是片状的,相互之间仍有高下之分。而社会中的利益 集团则是“块状的”:一个利益集团可能为不同阶级及阶层人士组成;不同利益集团相互之间可以没有高下之分。厂工人和财团老板可能组成“军工利益集团” 要求政府增加军费;沪深股市中的众多散户和投资银行家也会临时拼凑出“金融利益集团”反对提高印花税。

讲利益集团不如讲阶级斗 争;不讲阶级斗争,就要坦然面对利益集团纷争的局面。我们自己对资本的仇视,也曾导致国家发展走了弯路。金融集团追求自身利益的举措,其原理与卖炭翁“心 忧炭贱愿天寒”并无二致。个别金融集团牟利的损人利己特征,也并不比生产商、肆意排放污染的化工厂更为恶劣。

利益集团的观点 有时会使得对社会的结构性分析完全缺乏指向。比如,从利益集团的角度考察美国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的观点,将陷入对美国国内诸多因素孰强孰弱、合纵联横的论 证中不能自拔。美国的进口商与本国生产商之间、消费者与意识形态偏执狂之间、“锈带”与农业区之间、经济学家与政治家之间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存在诸多 观点,最终究竟哪个因素居于主导地位取决于人类智商无法完成的福利函数加总工作。

跳出利益集团的框架,从经济决策的基本逻辑进行 分析,则会有新的观点。压迫人民币升值是典型的经济行为。美国政府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策是因为当局认为,美元贬值带来的竞争力恢复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所创 造的财富经过贴现之后,大于当期由于贬值导致的贸易利益损失以及资产价格低估损失。未来创造的财富增量规模取决于美国经济自身的调整能力。贴现率为多少, 取决于美国政府的偏好。利益集团的作用是支持某个人进入政府以改变行政当局的偏好,比如,华尔街出身的财长主张强势美元以维护金融集团的利益、底特律出身 的财长主张弱势美元以提高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等。

如果中国经济决策的过程与美国类似,则关于人民币升值的有关决策应基本遵循同样 的逻辑。但是,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未来财富损失规模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因此,社会上有人猜测,政府是根据“美国之所欲,必为我之所不欲 ”的原则简化决策,能不升值就不升值、能控制速度升值就控制升值速度。即便如此,也只能认为中美间存在关于汇率是否升值的“货币斗争”,而“货币战争”根 本无从谈起。

与战争论者的期盼相反,中美间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观点正在逐步接近,升值无助于逆差问题解决的观点已经被美国主流知识界和相当多的决策层人士所接受。人民币年度升值幅度加上通胀因素,要不了几年,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升值幅度就能达到当初部分美国智库期盼的水平。

中美间在历次贸易纠纷中,为捍卫各自的国家利益,双方在智力、意志,甚至是体力上都曾经激烈较量过。人民币升值与否的较量与之相比并无不同。美国曾经压 迫日元升值,也曾压迫德国马克升值,人民币的升值路线与马克类似,仅此而已。到北京的毕业学生招聘会走走,到南方的劳动密集型工厂走走,到中西部中小城镇 走走,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意义是活生生的。与增长、就业相比,爬行升值引起的热钱问题、干预外汇市场引起的冲销困难及流动性过剩问题等,都是枝节。凡事都有 利弊,取利去弊是人的愿望,但在利弊均沾、弊不可免的情况下,就要对利弊大小做客观比较。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就现阶段而言,经济增长过快总比增长 过慢好;外汇储备太多总比太少好。这是大道理,不能糊涂。

中国需要美元,美国也需要中国持有美元

虽然打 一场货币战争的想法激动人心,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指出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货币战争。我理解,也许他们指的是那些破坏对方国家货币五种基本职能的行为。金本 位年代,禁止本国贵金属输出是交战国金融管制的重要内容(这一点破坏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进入虚拟货币时代之后,伪造对方国家货币偷运到对方国 内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一点破坏的是敌国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职能)。在拉锯战中,高估本币价值、低估敌对方货币价值,利用战争间隙抢购物资,更 是惯常做法(这一点破坏的是“流动手段”和“储藏手段”职能)。但这都是先有实实在在的战争,而后才将金融充作战争的辅助手段。

在和平年代,以破坏对方国家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职能为能事,挑起货币战争的行为还未曾听说(有流言说某国伪造美元是一个例外)。近来,损害对方国家货币“ 储藏手段”、“世界货币”职能的设想倒是不少,如抛出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等。这些做法将国家数十年的命运作赌注,是的破罐子破摔,是美国经 济、美元即将垮台之际的“一锤子买卖”。

为什么要觊觎美元的全球地位呢?铸币税、强化本国财政及货币政策效果等好处,是美国为全 球提供货币职能的副产品。鉴于全球货币地位对美国经济管理当局带来的麻烦,目前没有哪个经济体货币试图取美元而代之。每一种制度发展自身都蕴含着自我否定 因素,国际金融制度也不例外。未来很多事情的发生不以美国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当前,中国需要美国,需要美元;美国也需要中国,需要 中国持有美元。未来人民币即使实现了区域化,也需要美元作为人民币信用的背书,这是一个基本判断。

美联储借助美元地位,采取周期 性升值贬值、加息减息策略掠夺世界财富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以中国外汇储备为例,美联储加息减息的决策绝不会考虑其对中国外汇储备价值的影响。“一个政策 手段、一项政策目标”的观点对美联储有很深影响,加息决策的主要参照指标是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而不是美元汇率及资产价格。近年来,联邦基金利率与外国政 府主要购买的美国国债市场收益率事实上也缺乏相关关系。至于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贬值的说法更是缺乏基本常识。干预外汇市场是多数经济体外汇管理当 局的基本职能,当局就是要买入贬值压力下的货币、抛出升值压力下的货币,做赔本买卖以平抑市场。

不能充当本轮全球化的终结者

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金融环境空前复杂,货币政策独立性、爬行盯住的汇率制度(IMF认定的)、单向有效的资本项目管制三者间的冲突是症结所在。此矛盾是 任何开放经济都无法回避的,仅靠国内体制调整无法解决。故此,金融政策设计还是要更加紧密围绕着实体经济的需要展开。货币政策的重点是反通胀,加息与否不 能顾忌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更不能考虑对美元的利率平价关系。汇率政策调整的依据仍然是升值对增长、出口部门的影响,如果有确实证据证明可以再快一些,或者 再慢一些,则不妨尝试。短期内可能要放弃资本自由流动这一目标,严格控制资本项目开放的节奏。

总的来看,货币战争论者可能是好 人,但不一定有用处。他们对国家并无恶意,想提个醒,怕国家被人欺负了,因此,还是应该捍卫他们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力。他们不大可能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造 成影响,与之争论,倒是能普及国际金融基本知识。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隔一些年,关于中国经济安全问题就会出现一些危言耸听的东西,后来证明都是过眼烟 云。关于中国威胁美国经济安全,美国国内也经常有人提出一些让我们听起来莫名其妙的观点,最终也多是少数人自娱自乐。

和平与发展 是时代主旋律,市场经济是必由之路,这些大的判断不能推倒。中国是现有国际政治经济体制下主要受益国家之一,是否能够与主导国家合作谋求更长时间、更深层 次、更多领域的发展,固然主要取决于对方的意愿,但至少我们自己不能充当本轮全球化的终结者。相信决策层关于金融对外开放与金融安全问题有充分的研究,并 且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不会动摇。

少一些战争思维,对大家都有好处。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

黄奕的丈夫是谁

讨论亚洲金融风暴的原因及启示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太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那么,亚洲金融风暴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观看了关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一系列报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后,我找到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⒈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⒉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⒊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风暴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索罗斯对太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

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容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三: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太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太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以深刻的启示

(1)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权基础上的,只有经济实力雄厚,政权稳固才能谈及真正的发展经济。

(2)一个经济学家,只有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否则,他将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并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3)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使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林。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

黄奕 老公 ——现已离婚

姜凯(1976年——)男,出生于中国上海,中学时赴美定居,大学毕业后进入瑞士银行工作,两年后创立龙基金,凭借其天赋和良好的教育,姜凯成为美国金融投资领域的一匹黑马,他“颠覆”巴菲特以自己独特的投资理念缔造很多财富奇迹。2009年8月中旬,界传出中国内地影星黄奕和姜凯一见钟情式相恋并爆出相识41天即闪婚。2010年6月,黄奕与姜凯被爆闪婚后闪离。

中文名: 姜凯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76年

职业: 龙基金任董事长

毕业院校: 伊利诺伊大学

主要成就: 克林顿称其为东方最耀眼的一颗星

重要事件: 2009年8月5日与演员黄奕结婚

目录[隐藏]

简介

职业经历

投资理念“颠覆”巴菲特

看好中国股市

人物评价

感情生活与黄奕闪婚

与黄奕闪离

离婚原因解析

简介

职业经历

投资理念 “颠覆”巴菲特

看好中国股市

人物评价

感情生活 与黄奕闪婚

与黄奕闪离

离婚原因解析

[编辑本段]简介

姜凯,1976年出生于中国上海,自幼定居美国。1996年大学毕业后,姜凯进入瑞士银行工作,两年后就自创龙基金(Dragon Fund)任董事长,成为对冲基金领域最年轻的涉足者。 聪明的天赋和良好的教育使他成为美国金融投资领域的一匹黑马,叱吒风云于华尔街。他以天才的直觉和大智者的敏锐,频频挑战与出击,他所创造的那一串串炙手可热的资金增 姜凯长数字,为世人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财富神话。 1998年至2004年底,短短六年中资产增长总额超过1300%,平均年增长率61%,遥居美国对冲基金资产增长率排行榜首位。这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不仅表现了姜凯审时度势、果断出击的优良素质,更是对其执着的专业精神的回报。时至今日,他仍是华尔街唯一一个独立拥有对冲基金的华裔。成为一个“才”“财”“誉”兼得的人。 他曾经被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称为“中国最好的出口品”,克林顿称其为“东方最耀眼的一颗星”,美国最长任参议员鲁格说他是“我们最需要的中国年轻人”。

[编辑本段]职业经历

姜凯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位画家,原本期望子承父业。小时候,画素描,特别枯燥,特别枯燥,他父亲想让他也成为画家,他觉得,有个手艺将来能谋生,小时候看些香港**,里面有很多都和股市有关,他就觉得股票是一个能发大财的机会,这是他股市情结的萌芽。 中学赴美,那个抱怨“上海数学太难”的孩子在异国开了窍,成为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队队员,随后进入伊利诺伊大学读金融,大学期间姜凯主要做三件事:学习、炒股和创业,经他自己概括:学习靠后,重点炒股,创业失败。 那时候互联网兴起,雅虎和网景刚开始,姜凯也雇了几个同 姜凯与黄奕的婚纱照学一起创业做网站,做了一个分类广告网站,专门推销旧汽车。姜凯亲自跑车行,跟他们说,把这些车子的照片和信息放这网站上,价钱要比报纸低。很多车行那时候确实很想做这生意。大学期间最主要的一件事还是做股票,他家并不富裕,供姜凯读大学已经很不容易了,当时姜凯就弄了点助学金和贷款炒股票。 和大多数人一样,姜凯也曾捧读《格雷厄姆论价值投资》之类的投资圣经,依照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理论,集中投资低估的、低持有的、低关注的公司,但书上提到的那种价值股确实很少,姜凯买了以后不是继续往上涨,而是继续往下掉,很奇怪的,那时亏了也有5、6万美金。几番折腾,姜凯得出结论:价值投资理论对时代的胃口来说太慢了,"有句话:当你找到开启华尔街这扇门钥匙的时候,他们把锁换了",这以后,他抛弃"三低"策略,将对市盈率较低股票的关注点转向高新科技行业的一些高成长性股票。结合自己的数理优势,姜凯还独创了一套选股模型,利用计算机程序,排除汇率、利息、经济成长率等40多种左右股市波动的干扰因素,用以预测股票不同阶段的涨跌情况。结果他赚了不少钱。 1996年,姜凯大学毕业,成为瑞士银行交易员。2年后,客户中的一位地产商相中其才干,一下投资60万美金,凭借这第一桶金,姜凯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对冲基金--龙基金。1997年,1年间姜凯把他的钱翻了1倍,他在其他银行从没拿过那么多,在银行做交易员只能领工资,而操作对冲基金的回报率迅速翻高。 1998年姜凯刚入行时全球对冲基金仅有1万来个,而今,对冲基金的规模已经难以计数。姜凯只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股票。创立至今,姜凯的对冲基金年均回报率为47%,换言之,假如1998年交给他100万美金,现在已变成3200万美金。2001年至2003年中华对冲基金在美国行业排行榜上连居首位。业绩卓有成效,但姜凯却没有继续扩大基金规模。

[编辑本段]投资理念

经历了大学期间创业炒股的历练,姜凯对前辈的投资理念进行了反思。巴菲特式的“买入,持有”理论主张长期持有好股票,充分享受公司成长,从而取得最大收益。但姜凯认为,随着互联网诞生,产品周期已缩短,上市公司股价的波动性越来越大,应该采取“买进,交易”的策略,以短兵相接的交易快速获利。

“颠覆”巴菲特

投资大师格雷厄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大小投资者信奉的“金科玉律”。他们认为,只有长期持有好的股票,才能真正充分享受到一家公司的成长,从而取得最大的收益。一开始,姜凯也按照这一理念来选股,但在1995年网景公司(Netscape)上市带动科技网络股狂潮后,他发现依靠巴菲特“Buy and Hold”(买入,持有)理论买的股票,不但没涨反而下跌。 当时,像戴尔、思科和英特尔等科技股的走势就让他感到疑惑。比如说,戴尔的市盈率一直很高,大约在40-50倍,但这只股票却一直在上涨。像类似的股票,巴菲特是不会推荐投资者购买的。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时代不同了。一方面,在1996年之前巴菲特的时代,他们追求那些成长性好、市盈率较低的股票,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不是股市的短期前景。姜凯说,在过去的传统行业里,一个产品出来,周期一般是6-7年,但在1996年网络股异军突起之后,高新技术行业迅猛发展,芯片的集成度每18个月就翻番,手机等数字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一旦企业没有找到适合 姜凯与黄奕的婚纱照市场的替代品,竞争对手就会占领市场,导致企业的盈利受影响,进而引发股价的波动。在波动性更大的股市,姜凯认为,“Buy and deal”(买入,交易)的方式更有优势。 另一方面,投资者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在过去,投资者的心态相对理性,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出现之后,人人都可以买卖股票,市场上形成了两股“平行的力量”,一是机构投资者,一是所谓的散户。姜凯认为,机构投资者和散户的投资策略是不同的。机构投资者更多地是看公司的基本面情况,比如公司的现金流、经营状况等;而散户投资者则更多地依靠技术分析或小道消息,心态上趋于非理性。正因为有这两种“平行的力量”,使得股价波动较大,客观上给类似对冲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提供了套利机会。 姜凯认为,目前只有一样东西可以“买入,持有”,那就是指数。在他看来,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的不断减少,优秀公司数量有限,股市的指数会不断上升。

看好中国股市

对于中国股市,姜凯认为潜力巨大。他分析说,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大,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刚刚起步,未来的股市将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中获得飞速发展。 对于近期的“泡沫”争论,姜凯只是认为股市可能是涨得太快了一些,但从长期来看,中国股市在未来5-10年内肯定会到10000点。他的依据有三。其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越来越好,为股市的“牛市”提供了客观条件。要知道,美国股市真正开始上涨,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现在中国的“太平盛世”也在股市中得到了反映。其二,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人口缓慢增长,中国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推动了消费,使得内需不断扩大。其三,经过股改,基本解决了困扰中国股市十几年的根本性制度缺陷,使中国股市制度架构日益完善。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姜凯是一个充满着书卷气的年轻人,白白净净,文质彬彬,说话慢条斯理,声音亲切而磁性。当他在说话的间隙微笑着点点头的时候,甚至带着一股阳光少年的纯真与害羞。 一般很难将这样一位年轻人和他的严肃而重大的头衔联系起来--带着传奇色彩的人物,是那个驰骋美国对冲基金市场的投资天才,是“龙基金”的创立者,也是恺搏公司的董事长。 作为专注于对冲基金的职业投资人,33岁时的姜凯虽然做事低调,却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锋芒。他在美国读中学时就涉足股市,22岁时成为美国最年轻的对冲基金经理,24岁时创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龙基金(Dragon Fund)。包括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Madeleine Albright)和谷歌(Google)创始人在内的许多政商界名人,都是他的忠实客户。 虽然在美国长大,姜凯没有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他的英文名字是Kai Jiang,他创立的对冲基金也以“Dragon龙”命名,显示了姜先生对祖国的深情。

[编辑本段]感情生活

与黄奕闪婚

2009年6月27日晚,黄奕作为“奕动慈善基金”的发起人,和演艺界、企业界爱心人士一同出席了一场红酒慈善拍卖会,那天,黄奕在朋友介绍下与姜凯相识。姜凯家境殷实,年轻有为,据黄奕友人透露,当时两人就一见钟情了。41天,从相识到结婚,黄奕缔造了演艺圈女星“闪婚”的新纪录。2009年8月,黄奕的圈内好友向记者证实了黄奕闪婚的消息。姜凯仅仅用了41天就火速俘虏了“小燕子”的心,将其迎上“花轿”。 2009年8月5日出席订婚仪式的来宾不过40人,全是双方的至亲好友。现场被999朵玫瑰装饰着,黄奕身着低胸白色婚纱,手上戴着订婚戒指。上海知名主持人陈蓉、王冠以及女星马伊莉都作为黄奕密友盛装出席。现场,姜凯用长时间的发言和来宾分享他激动的心情,“我的天上掉下了一个林妹妹,这个夏天,我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侣。”而黄奕则始终一言不发,微笑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夫”。两天后,“未婚夫”姜凯就正式成为了黄奕的老公。 2009年8月,黄奕和新加坡金融财俊姜凯传出婚讯,当时媒体报道称两人结识41天就闪婚,但是婚讯传出之后,姜凯就成了“传说中的那个人”,这段婚姻也成了货真价实的“隐婚”,黄奕从来没有在正式场合里肯定地承认自己已经结婚。 2009年9月26日下午,黄奕和姜凯出现在意大利举行的米兰时装周之Gucci春夏时装秀上。这是在8月被传婚讯后,二人首次结伴出席公开活动。 2009年9月29日,北京。黄奕和姜凯被拍到一起出现在机场,当时黄奕对两人被拍很不高兴,一直黑脸。 2010年5月底,黄奕和姜凯在芝加哥的婚照在网上曝光。据说照片是2009年8月两人新婚时拍摄的。

与黄奕闪离

2010年5月27日,在《财神客栈》的开机发布会上,有媒体再次抛出“婚讯”疑问,问黄奕为何嫁入豪门还要辛苦拍戏,黄奕听后有些激动地表示,“我并没有嫁入豪门。在这个社会中,我希望靠自己,演戏是我一辈子的职业,跟我的感情没有任何关系。”这个答案出来后,已经有人在传黄奕和姜凯的关系出了问题。 在《非常静距离》节目现场当被观众问到结婚事件时,访谈过程中一直表现平静的黄奕突然情绪失控哽咽数十秒,她的异常反应让人不禁唏嘘。对于细节黄奕不愿透露太多,直说“这里边的故事跟静姐喝咖啡的时候慢慢聊……”言语间似乎另有隐情。而对于婚纱照的外泄,黄奕坚称“这个不是我自己做的。”

离婚原因解析

“黄奕对这段感情很在乎,也想好好去经营。作为圈内人,她知道可能会给对方带来的压力,所以她一直很低调,也没有公开承认这段婚姻,希望能有空间让感情好好成长”但可能确实因为性格原因,以及理念上的分歧,“毕竟黄奕是演员,不是所有圈外人都能适应的。”所以两个人的闪婚并没有走向地久天长,而是迅速分道扬镳。 黄奕和姜凯离婚可能还有另外一个诱因,姜凯最近的投资事业出现了一点问题,据一位金融圈内人透露,姜凯的主营业务是对冲基金,这是一种风险极大的金融工具,金融景气的时候可能有高额回报,但是行情不稳时,手里掌握的基金会缩水,相应的收入也会锐减,但因为对冲基金的属性,就算是亏损,基金经理所负的责任并不会很大,而亏损则要投资人自己承担,因此姜凯和基金经理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工作上的不顺可能也会影响到夫妻的感情。

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银行竞争进一步加剧,外部监管更加严格。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我国各商业银行开始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最佳实践和成功经验,逐步效仿和采用以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为管理目标的管理会计工具。完善的管理会计流程是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水平,增强盈利能力的重要基础,这些流程包括:完整的战略计划和财务预算,明确的成本分配和控制,市场的资金转移定价,以股东价值增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业绩考核体系。某商业银行作为国内第一家有国际金融组织参股的银行,秉承管理会计的先进理念,积极推动有助于改进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管理会计实施。

一、全面成本管理体系

全面成本管理是实施管理会计的第一步,也是实施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为采用管理会计方法科学衡量某商业银行各部室、各分(支)行的成本管理水平及经营业绩,某商业银行实施责任成本制度,明确全行的责任中心定位后,利用管理会计可采取较为科学合理而现实可行的分摊方法,完成各类成本在部门、产品和客户群等成本对象上的归集和分摊,实现对成本的全面管理。

某商业银行将全行的责任中心划分为管理及支持中心、服务中心和利润中心三大部分。第一步将直接成本核算到相应的责任中心;

第二步将管理及支持中心的费用向接受其服务的利润中心分摊,将服务中心的费用向接受其服务的利润中心分摊,让利润中心成为全行所有成本的最终承担者;

第三步是在业务条线成本明晰之后,通过多个驱动因素将产品和费用联系起来,进一步实现了费用在各产品间的分摊。

(一)成本的核算方式。

1、全面成本核算管理层次

根据某商业银行组织框架的特点和运用管理会计方法达到全面成本管理目标的需求,在管理会计系统内成本核算管理的基本层次

2、间接成本的核算

在某商业银行的总行、分行和支行之间以及总行、分行各部门之间均存在着提供内部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按照全面成本管理的要求,这种因提供内部管理和服务而发生的服务成本应当从提供部门转移到接受部门,体现为接受服务的部门的间接成本,从而全面地反映每个机构或部门的真实的作业成本。

针对某商业银行内部成本核算的管理需求,结合其组织架构和部门设置的特点,设置纵横相结合的成本分摊架构。总行、分行前台利润中心实体作为成本分摊的底层核算层次,最终承担全行的全部成本。

(二)某商业银行运用管理会计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实际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1、运用管理会计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效果

某商业银行实行全面成本管理依据业务流程和成本动因,按照客户需求确定必须进行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活动,通过调研、分解、评估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对不必要的做出删除、压缩或整合,把各部门的生产要素按自然的方式加以重新组合,从根本上消除多余的成本支出,从而取得最佳的集约化经营效果。

在全行范围内采用全面成本管理的方法后实现了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全行多维度的盈利能力分析,具体包括:

(1)强化了分支行各部门、各支行的成本责任意识,实现成本责任控制。

(2)实现了业务条线维度的全面成本核算和管理,并为各业务条线提供汇总的成本控制基础信息,明确全行成本投向,细化成本归属。

(3)有助于准确核算各产品成本水平,为行内新、老产品的定价及盈利能力分析提供成本信息。

(4)为行内营销人员的考核管理提供全面成本级的相关信息。

2、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某商业银行的erp管理会计版本块具有全面利用责任中心会计、利润中心会计、获利分析等来支持内部管理决策的功能,但如何准确的划分各责任中心,以更恰当的方法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摊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另外如何确定科学合理的驱动因素将成本费用分摊到部门、产品、客户,如何将成本费用管理与预算、考核紧密结合,这些问题亦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解决。

二、预算管理体系

某商业银行运用管理会计方法使得全面预算管理成为可能,实施的是全面预算管理和分季度的滚动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其目的在于落实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是银行开展经营活动的主要依据。它包括业务条线预算、产品预算、分行预算,并函盖业务发展、资产质量、财务预算、资本计划等银行经营的主要方面。开展分季度的滚动预算,其目的在于加强预算执行的过程管理,强化业务经营计划与财务预算的衔接,定期监测、分析各项业务计划和财务预算的完成情况,科学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并相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纠正预算执行偏差,确保年度预算目标按步骤实现。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运用。

某商业银行实行“条块结合”的预算管理框架:业务条线预算和分行机构预算。“业务条线预算”是以公司业务、私人业务、资金业务、金融市场4个业务条线为基础,将财务收支和经济利润落实到具有利润责任的上述各事业部的预算编制方法,这是当前先进银行普遍采用的一种预算方法。“分行机构预算”是以分行机构为利润责任中心一种预算编制方法。

在这个框架中,经济利润是预算编制的核心和终点。经济利润是根据管理会计方法按组织、产品、业务条线计算的,考虑了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间接成本分摊、预算损失、资本费用后的利润,是扣除资本回报率(或资本占用机会成本)后的经济增加值,是衡量分行、业务条线、产品经营绩效的核心指标。

实行全面预算过程中,为了保证确定的目标得以实现,必须通过编制总预算将确定的目标具体化,并通过量化形式将经营目标落实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形成总预算统驭下的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产品预算、分客户预算、分货币预算等,为经营管理的过程控制提供标准,为经营管理的时候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

(二)滚动预算管理的运用。

某商业银行实行的季度滚动预算是各经营机构(包括总行、分行、各业务条线)依照现有经营情况,综合考虑包括业务量、市场利率、成本收益水平、风险状况变动等各项未来影响因素,预测每季度内预算完成的情况。季度滚动预算为年度滚动预算的实现提供支持,而年度滚动预算通过季度预算来实现,保证年度预算指标的实现逐季逐月得到落实。

“条线为主,机构为辅;

总行指导,分行编制;

分析偏差,指导经营”是某商业银行编制滚动预算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框架是在科学预算分行各业务条线经营情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未来周期内的分析、市场利率等影响因素的变化,以产品业务量预测为编制起点,按照业务规模预测,影响因素分析、综合平衡编制流程的基本步骤,构建自下而上汇总的编制流程,最终形成分产品、分业务条线、分机构的滚动预算报告。根据滚动预算结果,分析各分支机构及业务条线的预算执行偏离度和偏离原因,并相应实施纠偏措施。

(三)实施全面预算,滚动预算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1、实施全面预算,滚动预算的效果

某商业银行实行全面预算,强化预算管理不仅明确了银行的发展战略,协调了内部各机构和部门的工作,而且对于控制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有效考核员工的经营业绩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

(1)建立了分机构、产品、业务条线的全面预算体系,对推动事业部制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滚动预算有利于加强预算执行的过程管理,强化业务经营计划与财务预算的衔接,定期监测、分析各项业务计划和财务预算的完成情况,科学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并相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纠正预算执行偏差,确保年度预算目标按步骤实现。

(3)通过引入国际银行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突出经济利润eva(经济增加值)和资本回报率核心,运用ftp(资金转移定价)、预算损失率、资本分配、成本分摊等相关经济参数,倡导全面成本管理和资本约束,强调了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理念。

2、实施全面预算、滚动预算存在的问题。

(1)预算中用到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制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2)围绕实现利润预算这一核心目标配置资源有可能使预算的编制只重视短期活动,而忽视了长期目标。

(3)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反馈信息利用不充分。预算执行后,某些预算管理部门虽然也做了反馈数据,但是向决策层的传递以及加以利用尚存在一些问题。

三、资金转移价格体系

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某商业银行也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资金转移定价体系。资金转移定价是以单笔交易(单个账户)为基础,按照资金市场利率确定内部资金来源与运用的价格的方法。它以单个账户(单笔交易)为基础,以资金市场利率为标准,以全行统一的资金池为前提,以资产负债表所有项目为目标对象。

(一)资金转移定价的设计实践。

某商业银行设计的资金转移定价体系以“期限匹配模型”为基础,全行设立单一收益率曲线,按照不同的产品特性选择适当的资金成本核算方法,逐笔计算业务的“内部利差”。将各产品的利差保留在业务单位,仅将因期限错配产生的收益划转至总行的司库管理部门。

资金转移定价的目的之一是提供资金使用机会成本的考评,它的基本原理是在银行内部设定统一的资金定价规则,不同性质的业务部门之间基于资金供求这一基准点,确立为内部客户关系,存贷款产品均按照统一的资金转移定价规则,公平地划分“利差”,合理确定资金筹集部门的机会收益和资金运用部门的机会成本。

资金转移定价的收益率曲线,是根据资金市场不同期限产品构建的一条利率曲线。任何一笔交易,均通过该收益率曲线获得其转移价格。在人民币收益率曲线的构建过程中,基于中国金融市场中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情况,某商业银行采用的是以部分市场利率为基础,辅以央行管制利率的期限溢价,同时充分考虑存款溢价、流动性成本、信用价差等因素,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收益率曲线。收益率曲线每日公布,按交易逐笔计算,产品、部门、业务条线的经济利润均以逐笔交易计算的结果汇总形成,并作为业绩评价的依据。此外,还根据某商业银行业务的特点,采用固定分配法、加权替代利率法、平均利率法、持续期方法、指数加利差五种资金转移定价方法。

(二)资金转移定价的运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1、资金转移定价的运用效果

某商业银行在全行树立了资本约束的观念,资本不是免费的资源,占用资本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只有超过股东最低回报后的价值才能获得绩效工资。资金是以机会成本衡量价值的,总分行之间的资金划拨需要客观的核算资金成本以分清各部门的成本与效益。确定资金的内部转移价格也就是如何合理地配置资源,资源该分配到哪个部门才符合市场的优化配置机制、分配量的多少等等。具体来看,资金转移定价的在某商业银行的运用效果有:

(1)实现了总、分行市场风险管理职能的变化。推行ftp体系后,分行大部分产品的市场风险都被集中到资金中心实行统一管理。总、分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职能发生彻底变化,并对总行市场风险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能够为产品定价提供依据。如信贷部门发放贷款,其定价不得低于从“内部资金市场”取得资金的价格;

又如存款部门吸收存款的价格,不得高于“卖”到“内部资金市场”的价格。

(3)是实施银行经营战略的工具。内部资金价格同样具有杠杆作用,用以引导资金的流向,有利于银行贯彻经营战略。

2、资金转移定价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资金转移定价为在某商业银行内部设定统一的资金定价规则,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1)基准收益率曲线确定与调整是最核心的技术工作。由于目前基准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加之市场分割等因素,导致信息不完整,需要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逐渐完善。

(2)市场上非理性竞争行为的存在所带来的市场竞争力问题。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银行经营一定程度上还遵循着以追求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式经营策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业务领域,不惜为规模牺牲效益,以非理性的价格参与竞争行为。按照ftp价格进行理性定价,可能会使分行陷入两难境地,参与非理性竞争会损害利益,理性定价又会失去市场。若不正确引导,分行可能无所适从。

(3)原有利益格局被打破所带来的分行利益再分配问题。

推行ftp体系后,新的资金成本(收益)核算方式,将更加公平、合理地反映各分行的净利息收入贡献,并将期限错配收益从分行剥离出来,集中反映到总行。在目前净利息收入占据主要地位的收入结构下,该核算方式的变化必然会打破分行原有的利润贡献格局。如果全行绩效考核办法不完全与此配套,这一改变,势必会影响部分分行的既得利益,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ftp体系运用带来无形的阻力,影响ftp体系的运用效果。

(4)人民币市场对冲工具的匮乏所带来的市场风险管理问题。

相对于西方成熟的金融市场和丰富的金融工具,人民币的外部环境使得国内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集中管理面临较大挑战。在人民币金融市场交易主体相对单一,交易品种相对匮乏,衍生产品和对冲工具十分有限的市场环境下,总行可能难以有效对冲集中起来的市场风险,由此可能带来的问题是使通过ftp体系集中管理市场风险的政策效果可能受到影响。

一、业绩评价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robertkaplan与其合作伙伴davidnorton创建的一套旨在扩展管理者关注点的新的管理会计方法——平衡计分卡,这个方法是在一个评价系统中通过因果关系链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战略指标进行有机整合,在考虑了影响企业战略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它关注结果指标和驱动指标,使其成为一个前向反馈的管理控制系统,也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平衡计分卡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财务、客户、流程和组织能力。

(一)平衡计分卡的具体应用。

某商业银行经过多次调整,在全行推行以经济利润为核心的全面价值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这主要包括总行对各分行和各业务条线分别下达经济利润指标、各分行和各业务条线的绩效工资与经济利润挂钩及根据各分行和各业务的经济资本收取资本占用费。这是综合运用平衡计分卡对分行、条线和部门进行考核评价和相应激励的有效办法。管理会计系统为实行平衡计分卡考核提供了技术基础,能够提供分条线、分机构、分产品的盈利状况。

1、平衡计分卡是把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化为一套全方位的运作目标和衡量指标,作为评价和监控战略执行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战略管理者与管理对象有效沟通的工具。平衡计分卡注重财务指标,同时兼顾促进财务指标实现的驱动因素。平衡计分卡从四个不同的维度来衡量商业银行的业绩,即财务、客户、流程和组织能力。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指标之间的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考核——绩效改进以及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战略目标过程。

2、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

财务维度——平衡计分卡的焦点。财务维度的目的是解决“股东是如何看待我们?”,即如何降低风险、增加收入、提高收益、减少成本。它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出发点和焦点,更是战略的归宿。相应的指标为付费业务覆盖率、收入增长率、费用回报收益、基金效益指标、储蓄服务成本等。

客户维度——平衡计分卡的平衡点。客户维度反映的是客户价值主张,其目标是解决“客户是如何看待我们”,即确立市场、开发产品、市场和销售、分配和服务。这里的客户既包括外部客户也包括内部客户。相应的指标为股票价格、新产品收入百分比、各销售人员的新收入、各销售人员售出的合同、每个顾客的可获利能力、提供的服务方式、要求完全的时间、内部客户的满意程度等。

流程维度——平衡计分卡的重点。在制定了财务和客户维度的指标后,要紧紧围绕财务和客户,从组织内部运作流程的角度分析企业的工作重点。流程维度的目标是解决“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即成本效率、风险、质量。相应的指标为效率型指标,考量风险与收益指标,数量与质量的衡量型指标。

组织能力维度——平衡计分卡的基点。企业的内部核心流程的卓越性越来越多地取决于组织氛围各级员工的能力即再培训、策略信息、经营责任,相应的指标为提高工作能力的策略、策略信息的使用性、个人目标的组合、战略资源的组合、雇员的满意程度。

(二)平衡计分卡的实际运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1、平衡计分卡在某商业银行的实际运用效果。

(1)它将绩效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用整体观点来考虑绩效;

同时,注重纵向与横向的协调统一,打破了传统的职能部门观点。这不仅可以消除各部门的本位主义,并可借此消除由于本位主义所造成的繁复而多余的管理活动。

(2)从四个维度建立具有因果关系的战略目标,并在其中设立具有前瞻性的关键绩效领域,使某商业银行能在了解财务结果的同时,对自己在增强未来发展能力方面需要取得的进展进行监督,从而使银行能够全盘考虑所有关键绩效领域。

(3)注重动态管理流程而非静态的考核,强调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和回顾,而非“秋后算账”。

(4)经营重点及其衡量一目了然提倡各级人员共同参与设计平衡计分卡,使大家为共同实现企业战略达成共识,同时为各级人员沟通绩效提供了共同的语言。

2、平衡计分卡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平衡计分卡考核需要预算编制准确。平衡计分卡是按照预算完成情况进行计分的,只有预算完成情况好才能得到高分。预算编制准确是保证平衡计分卡考核得到最佳结果的保证。这就对预算编制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

(2)某商业银行作为国内银行业实施平衡计分卡的先行者,没有什么外在经验可以借鉴,对整体框架设计的完整性还有待发展,以及缺乏数据的充分支持,这些都对平衡计分卡的具体应用形成一定阻碍。

五、建议及结论

通过分析管理会计的四个流程在某商业银行的应用效果来看,管理会计项目,在采纳了较为成熟的管理会计流程和国际惯用的管理会计方法,有效地运用到绩效评价和财务预算之中,使得该商业银行在管理技术和手段向国际领先的银行水准迈出了一大步,这对于提升银行业和管理水平和提高经营业绩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把科学的管理运用到商业银行的经营中来,管理会计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实施管理会计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如管理会计要进行产品、客户盈利分析,就需要获得详细的产品收益成本信息以及客户交易信息和客户关系信息,这些信息是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和其他系统难以获得的,数据质量成为管理会计的一个瓶颈。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仅仅围绕工作重点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促使国内银行管理会计分步实施。

首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实施管理会计,领导是关键,它涉及到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的变革,这些变革又都受着领导观念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作为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应转变观念,提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改变片面追求市场经营而视内部管理,重视财务会计轻视管理会计的现状,建立以管理会计为主体的经营管理扁平化的新观念。

其次,整合现有业务系统,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核算系统。国内商业银行业务覆盖范围广、经营机构众多的特点,通过进一步完善银行综合业务系统,为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银行业在经营管理上的先进理念,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全行数据大集中的方式,真正实现银行扁平化、集中式的管理,为银行进行金融创新、为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然后,加强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素质。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管理学科,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各层工作人员还应及时进行培训,以掌握管理会计的各体系的内涵和理念,从目前辅助记账向参与经营管理方向转化,为管理会计提供更详细、更准确、更迅捷的信息资料。

最后,推行实施管理会计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国内银行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统筹兼顾,稳步实施并有所侧重。

随着管理会计的不断完善、外界条件的不断成熟,管理会计将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双向信息沟通系统,在商业银行内部的规划、决策、控制、交流、激励、评价等方面必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复盘余额宝:它击中了人们哪些痛点

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各国自身的交易制度与国际交易制度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基本功能是推动国际分工规模的增加、国际合作关系的扩大。国际贸易的好处主要来源于比较优势的发挥。一个国家及地区能否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或者说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对于该国家、地区的经济福利增长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进行国际贸易也可以说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得以发挥比较优势的基本通道和引擎。更进一步的是推动一个国家制度的全面发展。众多研究表明,更为开放的国家要比相对封闭的国家具有更好的经济福利增长。不言而喻,对外开放可推动分工规模扩大,贸易量的增加,将推动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加快,有利于一个国家按照自己的资源优势及要素禀赋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技术结构及资源结构,以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发挥贸易对经济福利增长的引擎作用。

然而,能否发挥国际贸易对经济福利的增长作用,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管理战略选择,更取决于经济管理者对交易制度理论的认识。从目前国际贸易理论上,只能得出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争取一个外向型模式,诸如增加科技产品出口、提高企业效率等等。但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模式,诸如经济发展战略管理、汇率管理等等,则是模糊的。可以从这次人民币升值的大讨论中看得出来。

人民币汇率问题被吵得沸沸扬扬,可以说狼烟四起,不仅有日本的发难,更有美国的通牒。令人担心的是我们国内的经济理论家普遍认为人民币值被低估。使用的理论:一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二是外汇平衡理论,三是银行对汇率的管理。这都是事实,毕竟是美元在我国购买价要比在美国购买价低得多。在汇率的形成中,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操作对人民币汇率有决定性作用。持上述理论的经济学家忽视了一个基本现实,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产生的。在固定汇率制度中,汇率的变动是一种总处在边际价格的调整上,就是说国际贸易产品只能是商品价值的交易。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原有的理论已经失去存在的基础,现在还用它作为理论指导就不能不发人深思了。①国际货币多元化流通中,各国之间消费品价格的变动与汇率的变动是不相关联的,源于汇率价格变动轨迹与国内消费品市场价格变动轨迹无论如何说也联系不到一块。硬把两者放在一起只能说明对不同的劳动价值形成中价格运行轨迹的无知。②国际货币多元化流通中,对外不平衡是相对的,是内部不平衡的表现。立脚点应该调整国内宏观经济管理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水平,推动、促使对外平衡。③中央银行外汇市场的操作无可非议,关键是如何看待。为实现经济福利的不丢失,对外汇市场的操作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忽视了交易制度的功能。科技进步能提高经济体收益是不错,但这一收益必须有了价格才能成为现实,然而收益实现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外溢。源于货币有这种分配功能。应当记得,科技进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投入成本。对一个生产单位来说收益是增加了,相对货币流通的一个经济体来说,还是经济收益等于经济成本。在两两交易中,对一方是收益外溢,对另一方就是(经济)福利增加。在国际贸易中,当货币和金挂钩时,实行固定汇率制,各贸易国不存在经济福利丢失问题。经济福利外溢有着明显性,即金的丢失。从理论上讲,交易对象是商品价值形态,RHP=V+LI+G/M。出口国际需求量大的产品就有经济福利增加。目前不但货币和金脱离,而且货币是多元化浮动汇率,是交易制度性质的变化。交易对象是市场品价值形态,RHP=(V+LI)R/C,而非商品价值形态。所以汇率价格的运行已经不是边际价格调整而是效应价格运行,呈S型,就是说升值压力表现为加速度形式。所有后起东亚国家都经历过,而且都是在S型的加速期出现了经济危机。

在市场品价值形态交易制度中,人均货币收入与生产率的比等于总消费与总积累的比。RHP/C+LI=R/C。当保持一定的积累增长率时,相应提高了生产率增长,相伴随地是消费增长及RHP的增长。通过出口贸易弥补了国内消费增长的不足,只能通过提高RHP增长来平衡。当出口进一步增长相对RHP不增长时,就会有大量的剩余货币出现,表现为国际贸易顺差增加。一旦本币出现升值预期热钱就会滚滚流入,推动国内经济泡沫产生。这是国际货币多元化交易的基本功能。

在这一功能机制作用下,汇率变动与国内要素流动性增加成正比,与国内要素流动性减少成反比。这说明在一定国际贸易依存度的基础上,其币值代表着该国劳动能力的价值。就是说,币值的上升实质是劳动力价值的升值。这一现象构成国际经济福利的初次分配。当一个国家贸易顺差大量增加必然引出各种各样的争端与摩擦,进一步的是经济问题政治化。妥协的途径有二:一是本币升值,二是输出资本。前者称作经济福利丢失,后者称作经济福利外溢,这样一来,使所有参加贸易国都得到好处。这一现象构成国际经济福利的再次分配。而提高国内要素的流动性来增加外汇资金的吸收能力,通过减少外汇储备来实现经济福利增长构成国际经济福利的最终分配。

问题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看不到这一点,才有了人民币值被低估的普遍性认识。这种认识必须改正,否则不可能认识到人民币5%的升值丢失了我国二年以上的国际经济福利。更使人忧虑的是这样下去,使我国经济发展赶超战略毫无希望。一,如此下去,25年人民币有可能升值100%,RHP增长40年赶不上日本,赶上美国就只能是一种理想。二,在国际贸易中,小国可以从一项国际分工中获得经济福利的高增长。中国是一个大国无法创造出国际单项分工的现实。三,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由于对交易制度理论的无知,也就不可能认识到落后国赶超先进国家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已经形成国际分工的先进国家在要素流动性增加推动经济福利增长方面已经没有多余的潜力可挖,相对落后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大国,50年的时间里无论经济改革有多快,都不存在要素流动性增加的制约。落后国家有着要素流动性增加的大空间是缩小与先进国家差距的唯一根本性条件。

(二)国际贸易均衡理论

(1)给出一个平衡公式:

A(R/C…ZGY/W…P/V+LI)/B(R/C…ZGY/W…P/V+LI)

公式的含义是两个国家币值的比较。币值相比较取决于三大变量:消费与积累的比率、商品价值量(Z表示人均持有货币增长,G表示基础货币,Y表示货币发行量增长,)、人均货币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比率。假设上面参数相同时,AB二个国家贸易的发生是源于行业产业结构的不一样。这种国际贸易完全是相对优势的发挥、资源共享,导致收入均等化趋势。经济福利的增加取决于贸易量的增加。这可有相对开发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封闭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得到证明。但是这个假设是建立在金(银)等实物货币之上的假设。

目前国际贸易已经不存在实物货币交易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转变为纸币交易制度。这个制度的变迁有二个决定条件:一是货币完全与金脱钩,二是国际上多元化货币的存在,并自由兑换。在1980年以前只能说是准纸币交易制度。没有交易制度经济学知识的学者不可能认识到交易制度的改变就改变了产品的劳动价值形态。

国际交易制度的改变几乎使全部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失去存在的基础。但是社会认识有着“路径依赖”,落后于事物发展进程。这就是中国经济理论家死抱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放的根源。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说明内外经济失衡的公式;

S-I=EX-IM……(1)

公式的左边表示储蓄和投资的差额,右边是出口和进口的差额。投资大于储蓄,进口大于出口成为双缺口;反之成为双剩余。通过统计可知,1994年为界前15年表现为双缺口,但可以说缺口不大,可称得上基本平衡。

BP=(EX-IM)+(IF-OF)……(2)

这是在经常账户的基础上引入资本账户。BP表示为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入之和。统计可知,1995年后我国保持着双顺差。2005年突破2000亿美元。

张曙光通过上面二个公式的应用指出“在坚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下,正是双顺差的持续,才产生了汇率升值的压力。”可见传统平衡理论忽视了引起双顺差的的根本原因是国内经济的不平衡即消费积累的不平衡与劳动生产率和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的不平衡。把它看成固定汇率的结果是以偏盖全。

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为什么采取人民币不贬值战略?并且实行固定汇率制?这些经济学家不知道是为了与美国寻求合作。

为什么要合作?1可以学到许多现代化的金融管理知识。2可以模仿学习美国的国内经济运行平衡管理方针。3减轻中国应对金融突发事件压力。

所以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中国与美国的双向依赖。中国搞生产,美国发货币;中国人制造商品由美国人消费;中国经济增长虽快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美国发行货币虽多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之忧;中国有着双储备(外汇和储蓄)屡创新高没有经济滑坡,美国双赤字累创新高 经济运行安然无恙。但这种贸易格局使中国成为财富创造者,美国成为参与财富的分配者。导致中国的净福利流出,美国净福利流入年2000亿美元以上。

现在我国顶住美元要获利了,中国经济学家又建议人民币升值让经济福利继续丢失。其根源在于国际交易制度理论知识的欠缺。

那么,中国的经济学家错在那里呢?

(3)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比较是复杂的,单纯劳动生产率的比较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好几个:有商品价格;消费增长率;积累增长率;相对的还有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货币发行量增长等等。这读者不难理解,比如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量多时照样出现商品价格的上升。

可见我国的大腕经济学家都是假定上述的因素不存在。他们的思维方法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出商品量的增加相对美国价格偏低从而导致商品向美国流动量的增加,才出现了我国巨额的顺差。

在我看来,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美国就说“实际汇率”已经升值,“名义汇率”也必须升值的思想是极其愚蠢的。因为这种思想忽视了在汇率调整、降低外汇储备中的多种选择,而是把人民币升值看成唯一的方法。例如,1提高工人工资待遇,取消出口企业的优惠政策。2采购外国商品,对冲外汇储备,补贴国内用户。3增发货币量,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4增发货币量,对教育、医疗、住房的个人提高补助额。总之,国家无论使用那一个方法都可以提高我国的商品价格,来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

看来经济学家们甚至忽视了1994年以前我国是如何形成双缺口的及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4)从外汇市场上看,人民币确实存在着升值的压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民币遭遇如此大的升值压力?我们的基本结论;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实体因素与货币因素。

在国际上,世界基础货币增长速度比我国快着一倍。1997年以来全球基础货币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每年高于10%,甚至达到25%,相对经济增长只有2—5%,二者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美国一直保持低利率,无节制的大量发行美元。同时现行的国际货币储备格局使各国银行,特别是亚洲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市场的干预支持美国的巨额“双赤字”,导致世界基础货币增长迅猛。根据IMF国际游资统计,20世纪80年代国际短期资本为3万亿美元,1997年增加到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生产总值的20%。仅对冲基金已达8000多只,有1万亿美元资产。

而中国的基础货币发行量正好相反,比1997年下降近90%。

在国内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及国家平衡经济运行的不信任预期下个人与企业对经济行为进行调整:一是海外资金回流近500亿美元。二是我国在海外的企业与个人的收入的转移支付2000年只有几万亿,部门转移也不大,2004年却增长2倍。三是外资企业收益汇出减少。四是外贸部门在中国结汇增加。这四个方面就组成“游资”,是国家无法管制的。它和我国的经济学家对人民币走势的分析判断密切相关。

在实体性经济因素上,我国经济运行平衡管理能力差。1)我国这几年消费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而与先进国相反。这说明在个人收入方面,诸如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上没有基础货币的支援,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差距太大。2)在虚拟经济制度上差距更大。因为我国在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的建立上指导思想的错误,到目前也没有走向正轨。只要企业经营不和股票付息相联系,期货经营不和实物商品交割相联系,证券市场就永远不可能走向正轨。这样一来,也就不能有吸纳外资投资的功能,才有外资充裕的表现。3)作为经济管理体的国家,一般地说,增加基础货币的发行只要用在对国民社会保障的提高上是可以得到支持的。中国政府没有这种理念的操作从而破坏了消费与积累的平衡增长。4)在先进国家,是各类企业在发展权利的平等。而我国对企业的管理是等级制度,这就造成低价的竞争机制格局。导致科技期货市场的低迷,仅此一项就少着上千亿美元的吸纳。(数据来源于夏斌,陈道富2006,2)。

(5)同一商品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价格?比如麦当劳的汉堡包在全世界质量是一样的。2004年1月,在中国是1.23美元;在美国是2.80美元;在欧洲是3.48美元。这种现象给购买力平价理论一个很大的打击,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蓝子货币”来计算都有个被质疑的问题。由此而来也成为给劳动生产率决定价格理论定性为“伪理论”的依据。就是说在劳动率上全世界的汉堡包是一样的,在生产率上的表现上却有着不一样。由此也说明人民币“实际汇率”已经升值是来源于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完全是个“伪理论”。

从理论上讲,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有多种,P=(V+LI)…R/C…Q/M。相对国际商品交易其价格不仅只有劳动生产率因素还要加上需求与供应的比率和消费与积累的比率。尽管不同国家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与生产要素流动速度有不同,但在一个国家内部总有一个平均率存在着,因为商品交易行为有这种功能。换言之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的不同使同一商品有着不同的价格表现。与我们观察到的是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与同一商品的不同价格相关联是一致的。

同一商品在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高的国家价格也高,相对在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低的国家其价格也低。二者的比率相等。

所以我们说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变中、美两国的购买力平价的比率。但是在短期内对进出口却有着很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并不能改变中国外汇储备上升的趋势,而是改变了(缩小)外汇储备的名义价值。从另一方面看相对中国而言既然想改变这种出口大于进口的现象,为什么不能取消对出口企业的补贴,给予国民待遇呢?为什么只能用人民币升值的手段来调整出口大于进口这个事情呢?

(6)为什么所有的国家都对出口产品进行不同程度上的补贴呢?

显然推行出口补贴是推动人均收入均等化的首选手段。比如美国对粮食进行高额补贴,其原因是不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那么粮食生产就有可能被淘汰。在工业发达国家农民收入没有别的方法来实现与工业收入的相等,只有对粮食进行补贴才能实现这种相等。

在中国对工业产品进行出口补贴就有问题了,有着追求经济增长、提高政绩的质疑。在加上这种努力带来人民币的升值,经济福利的丢失,更让国民怀疑追求经济增长目标的纯洁性。众所周知对出口进行补贴,增加出口产品的生产能提高就业来推动国民收入的增长。问题在于,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使用人民币贬值的手段来推动出口的增长,进一步增加就业,增加国民的收入呢?

(7)最近,从报刊杂志上发出一种声音,说“美元发行不受约束”,“这将导致世界资产泡沫产生”,“超美元供给将破坏储备货币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平衡”,等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中国经济学家标准的官僚主义思想意识在作怪:

1, 美国从发行货币上,年获得不下于6000亿美元的货币收益用来补贴国内个人社会保障支出。我们喊喊,是不是美国人民就听我们的?反过来说这种喊叫,在美国人心中完全是一个白痴。美国人民是不允许美国政府如中国政府那样只顾官僚阶层的收益而不管一般劳动大众的社会保障的。人民币升值以来,汇兑损失几百亿人民币,却没有一个部门的官员为其负责本身在西方国家就是一个怪事情,在美国人民心目中这是不允许的。

2, 作为一个国家的政府为自己的国民谋福利收入是无可非议的。相反非议别国政府为国民谋福利正好说明自己缺乏为国民谋福利的思想意识。中国是一个大国,在货币经济上应该向美国学习。而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与美元棞在一起。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唯一正确的发展战略。如果政府在这一点上讲信用的话,人民币就可以很快成为国际货币从而分享美元年数千亿的货币收益。我们只所以做不到,根源在君主制官僚体制上重大决策让一两个精英说了算。在东南亚经济危机时人民币应该贬值来减少损失,我们却盯住了美元就是为了受损失。目前我们应该盯住美元才能获利政府却要人民币升值,也是为了受损失。我真不知道中国政府中了那门子邪。

3, 就短期抑制外汇储备上升过快来说,政府完全可以由经贸部牵头组建商品对冲集团服务企业。从美国进口我们不能生产的民用产品,销售不出去时通过增加基础货币对这些产品补贴来纠正进出口的不平衡,从而增加国民经济福利。有人说“发票子”将导致物价上升、人民币贬值。是的,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如果用发票子的方法能把外国的东西买回来并卖给劳动人民的话,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4, 美元利率的不稳定必然造就世界上某个国家的金融不稳定。根源一是经济体小与放开外汇管制相关联;二是国际贸易的竞争引出各种自然资源价格的不平衡总要出现资源供给断裂的时候,进行强力的调整来打击金融资产泡沫。这种现象应引起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今年夏初我国房地产、股市已经出现这种苗头。其根源就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引起的。如果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得不到遏制那么中国将步入上个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后尘。这一点就是我坚决反对人民币升值的由来。

外贸平衡商品对冲企业的建立,它的伟大作用有以下几点:1作为外贸部门直接领导的企业,可以有选择的进口我国短缺商品,平衡进出口贸易可提高经济福利。2这种商品对冲服务能化解我国出口贸易的磨擦。为对我国的所谓“低价倾销”案找到一个新的化解途径。同时起到为我国密集型劳动产品扩充国际市场的作用。3只要是对我国呈现逆差的贸易国,商品对冲企业就可参加向该国推销产品的谈判,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就业。4用商品对冲外汇储备能使经济福利增长,相对用货币来对冲高外汇储备的操作必须支付正向成本时,用商品来对冲高外汇储备的操作总是处在负成本中。

(三)小结与建议

小结:汇率的比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说相对众多的比较方法而言,我们面临着一个优先秩序的选择:1)购买力平价的比较实质上是一个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即相对一个国家总有一个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化问题。所以同一质量商品价格的差别实质上是一个平均化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别。由此而来两国之间汇率的变动与均等化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变动没有直接的联系。2)购买力平价的比较也可以说是两国之间商品价值的比较。决定商品价值的因素很多,把诸因素都进行均等化的计算是办不到的。所以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看作“实际汇率”的提高在统计上就没有可信度。例如从人均产值上看,我国虽然有着10%增长率但在人均产值增长上并没有美国高,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美国必然是拿我国部分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和美国接近均等化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相比较,从而失去科学性。3)由此看来,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其基本根据就是中国经常项目长期顺差的存在。但是他们忽视了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长期逆差的存在。我们认为说人民币被低估无非是希望用货币来对冲贸易的不平衡而已,看不见用购买商品照样可以对冲贸易的不平衡。4)主张人民币升值的观点,无非是认为长期的高外汇储备引出人民币升值预期将恶化国内资源配置。(我们的观点与此相反,长期的高外汇储备正是国内资源配置长期恶化的结果)这种思维方法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对待高外汇储备上看作人民币汇率的扭曲从而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一是把两国商品贸易的不平衡拉向两国货币币值不平衡的比较上;进一步的是拉向商品价值的比较与两国之间劳动力价值的比较上。在这个问题上就世界经济学理论也没有一个共识的标准,使之成为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反之用我们的观点可以清楚的看到高外汇储备来源于决策当局的“奖出”“限入”的错误政策;只着重积累投资的增长、忽视消费产出的增长是政府无法逃脱的系统性责任。这样一来,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观点实质上开拓了政府的责任而且阻碍了迅速扭转高外汇储备的手段的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李扬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回归有管理的浮动》《经济研究》2005,8。

夏斌等:《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经济研究》2006,2

张曙光:《人民币汇率问题:升值及其成本---收益分析》《经济研究》2005,5

王海钰:《交易制度理论探讨》《理论前沿》2005,12

王海钰:《中国:应走人民币贬值之战略》本网。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法律风险案例

内容源自网络不代表百度和本人

余额宝模式是什么?要做什么?我认为它有三个呈现和三个承载。不想说它是个创新基金,因为在传统基金的维度中,它实在没有太多创新。它与传统基金长得不一样:纯直销,告别银行销售;傍上了新“大款”,“大款”还拿它当自己的事办;客户定位于“月光族”、“小白”客户,1元起卖的“屌丝理财盛宴”引来众多高富帅围观并参与;7*24小时,随时随地,触手可及,不排队、不填单、也不被网上开户折磨;每天早起看收益,感慨“菜包子变肉包子”,偶尔也吐槽收益比昨天低;活钱放入余额宝,要花时直接当钱使……

在这样一只新型基金身上,主要发生了两件事:一是回归了货币基金本源,降低门槛,让更多普通人使用;降低成本,给客户让利;让最渴望把基金做大做好的机构卖基金,避免销售机构与客户的利益冲突等等。二是把基金搭载到互联网平台上,借助支付宝这样一个亿万客户的一站式生活平台,让客户“捎带手”享受理财服务。

很多人评价说余额宝是一个重大创造,但我更想说,这其实是回归本质。很多的创新何尝不是回归本质,比如智能手机,让人们从敲键盘、用笔写字,回归到孩童般的用手指“点”和“划”。

此外,天弘基金击中了支付宝的痛点。整个2012年下半年,支付宝的高管们都在考虑两个问题:怎样打造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怎样增加支付宝的客户黏性。

彭蕾说,每天早晨她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查余额宝收益。

“余额宝已经成为支付宝非常底层的应用,所以我们一定要确保对它的绝对掌控。”今年10月初,支付宝的母公司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公司宣布出资11.8亿元,收购天弘基金51%股份,天弘基金原先的三大股东天津信托、内蒙君正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芜湖高新投资有限公司的股份各有不同程度减少,天弘基金管理层则将成为第四大股东,持股11%。

2013年11月中旬开始,支付宝钱包会在全国大规模推广,余额宝会成为主推功能,不仅能花钱,还会赚钱,这将是支付宝钱包相对微信支付等竞争对手的独特核心价值。

跨界新业态:“新网购神器”

余额宝通过U盾充值或快捷支付,客户可以方便地将银行卡上的钱转入余额宝,申购货币基金;需要交费、转账、提现、支付时又可以安全快捷地从余额宝转出,发起货币基金赎回。余额宝出现在淘系平台的收银台上,同时也支持支付宝几十万外部合作商户,帮助客户实现了货币基金份额直接用于支付的功能。而这一切,都是在原有用户体验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的。

因此有人说,余额宝是一个“新型网购神器”。

这是基金嵌入式营销的成果,更代表阿里具有领导力的电商实力向理财领域的延伸,它是一个跨界的产物。近一阶段,“互联网金融”成为热词,各种“宝”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那么,这到底是“金融互联网”呢,还是“互联网金融”呢?我更愿意将其称为一种跨界新业态,并作出下面这些大胆预测,求教于大家:

这个新业态,既不完全是电商行业取道金融行业搞跨界,更不完全是金融行业通过电商卖产品,而是双方依托各自资源和经验,针对客户行为网络化趋势的一种创造。

客户将会得到什么?首先,是更全面的一站式生活平台;第二,在传统金融体系得不到服务的人群以及因为不方便“懒得”去理财的人群会乐于通过网络理财;第三,客户成本进一步降低;第四,消费者主权将更强化,定制产品、自金融将会出现。

而在业界,会有很多的跨界“新玩法”出现。在产品方面,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开发将由资产管理的产品经理和电商的产品经理共同完成,在这两个领域均有积累的跨界人才将成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宠儿;客户需求的采集形式由调查问卷层面的概念化理解转向以数据挖掘为基础的精准把握……

金融产品也是有人格的!

理财产品是关乎钱的事,然而我们一直在说“快乐”,这是我们认为余额宝业务在价值层面的第一个承载。我们来算一笔账:一位客户从余额宝上线之曰起转入1万元,到8月18曰获得的收益是86.66元。现在可能已很少有人会把它当大钱了。然而,客户说,这相当于一个月的话费、40次地铁票。通过简单操作获得的增量价值,而且人们从生活需求角度来认知这个价值,所以大家快乐。

我们可能需要思考两个问题:首先,我们行业对客户真的理解吗?过去是不是过于阳春白雪、高高在上?

第二,“快乐”更多代表着这只产品、这个模式所契合的社会文化心理层面的诉求。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上网人群比例达到40.7%,当人们在网上吐槽、抱怨、怀疑、励志的时候,其实内心是有着孩子般的期待的。也许可以发现余额宝能够深入人心的一些原因吧。

产品如人,也是有品格的。也许还有些金融产品,可以做的如智慧长者、投机狂人等等,但是,一定要个性鲜明,价值主张明确,功能可认知,更重要的是,你的目标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个价值,除了钱,怎么也得有点精神上的东西吧。

红色正能量度过监管关

“红色正能量”是阿里小微金服国内事业群总裁樊治铭在增利宝产品体验会上用到的词语。

一个可以在两三个月时间惠及千万级别客户的模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与阿里合作,锁定余额宝模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困苦的积累。我们以及同行一直将与电商合作聚焦在淘宝开店,我们关于淘宝店的装修设计超过十稿,产品方案也多次调整。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淘宝店可能近期才会面世。在去年10月左右,支付宝祖国明及其团队开始思考在支付宝推进与货币基金的合作,后来国华人寿理财产品和光大定存宝的热销提振了其信心,而我们从2011年底就开始研究的货币基金支付方案又得以重新聚焦,才有了余额宝模式的规划和提出。我想,可能是你太想去一个方向,在没有路的时候会突然发现路在脚下。

然后系统的开发。从今年2月份开始与金证合作启动了系统开发,3月初各方确定需求,阿里也开始投入开发,在两个多月时间完成了双方复杂的系统开发和对接。业务流程的确定和技术系统的实现是一次没有先例的创造,是电商运营需求与基金规则的对接,期间虽波折重重、冲突不断。

重点说说监管沟通的问题。6月21日,中国证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关于余额宝业务的相关表态被一些媒体和同行误读,造成所谓“叫停门”。晚上,樊治铭、祖国明、我和公司电商部张牡霞赶去与基金部五处处长李莹沟通账户备案问题。我们当时的心情比较复杂,主要是觉得微博上的指责并不是事情的真相。尤其当我第二天知道徐浩副主任在会上关于“只要有利于客户利益和市场发展就应该鼓励创新、对于法规一时覆盖不到的要促进法规调整、即便有冲突也不能简单否定创新、风险控制是创新的保障”等表态并没有被媒体关注和传导,更是唏嘘不已。从徐主任主持的6次以上关于基金与电商合作的征求意见会议,到今年3月《暂行办法》的出台;从关于余额宝项目与徐主任和五处的多次沟通,到7月5日证监会表示“从模式上看,支付宝余额宝属于第三方支付业务与货币市场基金产品的组合创新,其各个业务环节均处于有效监管中”,这些都表明,余额宝模式是业务创新与监管创新的共同成果。

随着余额宝规模的迅速增大,有很多同仁关心我们为什么能与支付宝以此种方式合作。在6月17曰的发布会上,我感谢阿里巴巴和支付宝“发现并尊重了我们的专业价值,选择了我们这样一个在行业里排名并不靠前的公司,使我们有机会为他们创造价值”;我和祖国明都表示我们没有保护期,我进一步说“我们呼唤行业尊重我们的创新,但我们无需保护,只能通过把事情做好,更好地创新,自己保护自己”;我们对外宣布,“增利宝基金综合营销成本比线下低很多,支付宝的投入比我们多很多”,但不少人根本不相信我们没赔钱,还老要问,我被逼急了索性就说“增利宝是天弘旗下最赚钱的基金”。

余额宝项目在阿里一经确定,很快被定为集团二号项目,并为之动员了巨大的资源;我们双方基本没有进行所谓的“商业谈判”,双方签署的协议只是4次邮件往来就敲定了……

事实是,几家机构在一起合作,竟然比通常一家机构的内部合作还要顺畅很多。要实现成功的商务合作,利益统一、价值观统一、目标统一都很重要。而要具备这几个“统一”,除了智慧,是不是需要尊重并践行信任共赢的商务法则,是不是还需要点格局和境界呢?

颠覆“投资者教育”

习惯的理财产品营销话术通常是这样的:首先,“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是说必要性;其次,理财产品可以获得风险补偿,债券基金收益高于货币基金、混合基金高于债券基金、股票基金高于混合基金,这叫做“以利诱人”;然后,通胀会使财富贬值,如果不理财,养老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人生重大问题的解决会遇到麻烦,这叫做“以害惧人”。我们还说,要价值投资,要在低估时买入,要在市场犯错误时买入,巴菲特就是这样的……其实我当产品和营销总监时也被称为精于此道,但我这两年常在想,我们是不是太多地“教育”客户了,是不是要求客户学习太多东西了,是不是有时候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我们该如何开展“投资者教育”?西方的教育更多的是帮助和成就,提供条件让对方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我们的传统教育更多是要让你明白道理、按行为规范行事。在理财方面,既然我们提供给大家的或者是一点简单的价值,或者是一个不确定的结果,那就应该简单完整地呈现,让客户自己去学习、体验、分享或者在此基础上创造。

我们需要用“复杂”来体现自己的专业吗?有位领导问过我,货币基金这么好的一个产品,为什么在我们这没有做大?我回答说营销体系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够便利。我们行业内有多少人工资也趴在活期账户,就不难理解客户如果不是“捎带手”就能操作,货币基金这样的产品也难以普及。说到底,产品开发要有同理心,要用情商,要将心比心地感知客户需求。

基金产品创新三条主线

互联网金融产品开发的方法,按驱动因素来分,基金产品创新大致可以有三条主线。

第一条主线,投资标的和投资策略创新驱动:投资标的从股票扩大到债券、现金类资产、海外资产、衍生品和商品,投资策略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或者二者结合;从单一主动管理,继而有了大量被动投资;从价值投资、成长性投资,到混合型投资、量化投资以及引入对冲手段进行投资等。

第二条主线,产品组织形式和参与主体关系方面的创新驱动:从封闭式到开放式,从单一费率到不同费率类别乃至浮动费率,从普通基金到保本基金、分级基金、发起式基金。

目前展开了第三条主线,产品功能和客户体验驱动,比如目前已经出现的货币基金T十0、场内货币基金、定期支付基金等,余额宝也是这条主线上的产物,这些背后是客户行为演变和技术进步的大背景,将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成为主流。

基金产品经理团队在互联网金融产品中的主要使命就是要为其找到合法合规的产品内核,并为产品功能的实现和客户体验的打造寻求法律、法规和基金规则上的支撑。在余额宝业务中,我们设立一只货币市场基金,每日结转、降低认申购门槛、降低费率,以直销推广合作方式与作为支付服务机构的支付宝的系统对接,借助支付宝的网站平台和业务体系实现产品功能和客户体验,并为之重新开发了全新的网上交易系统和注册登记系统。

互联网产品经理团队要做的,就是把产品功能和客户体验加以实现。阿里、金证和我们为余额宝项目共投入了一百多名技术人员,在技术开发和产品运营层面,这只产品是由几十上百个互联网产品组成的。在这其中,阿里的技术投入和技术实力尤其令人感慨,举个例子,光是客户直接体验的网站页面就分为视觉设计画面、前端页面的技术实现、交互页面之间的跳转等多个小组、数十人团队来共同打造。产品开发靠情商,是指感知客户需求和定义产品功能。把简单留给客户,就要把复杂和辛苦留给自己,所谓“殚精竭虑的简单呈现”。

专注小而美的微生态

余额宝客户中有80%以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也有近10万60岁以上老人。他们在自媒体上晒账户、谈攻略、分享“赚钱”的快乐;他们会关心余额宝每天收益几分钱的涨跌;他们时不时与支付宝或天弘的旺旺客服联系;他们时不时在淘宝天猫上拍下宝贝,然后盘算直接用余额宝支付还是用关联信用卡支付,欣喜于因余额宝带来的“折上折”;他们在月末集中用余额宝还信用卡、交水电煤气费、手机话费或宽带固话费等,把余额宝交易量推向新高……这是一个活跃的生态,又是一个小而微的生态。马云说,主宰非洲草原的不是狮子而是土壤里的微生物。经济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

电商的营销业务一般称为运营,类似基金公司的营销策划和销售。过去一段时间,余额宝团队还没有做过一次“运营”活动,而是在不断地升级系统功能、加强客户服务、提升投资管理水平。

余额宝技术团队刚刚完成一项重要发布收益发放加速器,将每个客户前日取得的收益在“我的支付宝”中显示的处理时间大大缩短,使得客户每天“一睁眼”就能看见收益,实现“快乐一整天”的目标。我们启动“微快乐播报”,以团队及客户的笑容和真实感悟播报每日收益;我们通过“一张图告诉你”系列图说,向客户形象解释余额宝的收益来源、风险因素、应用场景等知识和信息;我们启动了“云客服”试点,在试点成功后适时推出,推动“客户帮助客户”的生态圈建设;我们设立了“客户体验师”岗位,她的职责是代表客户挑刺、找错、提需求;我们与中信银行等机构密切合作,提高资金清算效率和流动性管理水平,以保障未来更大的交易需求……

“二”是一种新商务精神

互联网是个有精神的地方,余额宝项目的双方团队在紧张工作之余也有很多欢乐的事情,其中,最持续的就是集体“二”了一把。

余额宝项目与“二”有缘:余额宝、增利宝是“二宝”,项目在阿里命名为“二号”,项目决策在2012年12月22曰……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大家在闲聊中决定双方核心项目组同学均取一个带“二”的花名,项目组也被称为“二之队”或“二家族”。我自命为“二师傅”,参与余额宝项目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年轻人。

1、创新一定是要打破常规的,不敢想就无从做。当然,不是不着边际的乱想,第一要有想的方向和目标,那就是实现极致的客户价值和体验;第二要有想的方法和基础,那就是各方团队的业务积累。

2、其次是“偏执”。想到做不到是常有的事,要做成创新,需要执行力,需要偏执。由于涉及无数的业务规划、技术开发、内外沟通,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议而能决、行而有果,没有多少空间去妥协和纠结。说白了,就是要在规定的时间(通常看是不合理的;)要结果。

3、再有就是“无我”。如此庞大的一个系统工程,是由支付宝、天弘、金证、中信银行四方高度协作的成果,任何等、靠、要和商务合作常见的振振有辞的推诿和博弈,都会成为项目的阻碍。还有很多。所有这些,不就是有些“二”嘛。这是一种态度,而态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结果。余额宝上线前的系统开发、服务器投入,花了至少400万元。“在余额宝整个过程中,其实事情做不做得成,大家并不是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天弘基金就愿意投入。”彭蕾说。今年上半年余额宝立项后,天弘基金几十个人的团队在杭州做技术开发,没日没夜地干。“在余额宝项目中找到了当年创业的感觉,我想当年他们一定也很二吧。”

黄奕现在的老公是谁

构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之若干法律问题的思考

大纲:

一、 投资保证制度及相关内容的国外立法例

(一)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二)、主要内容及相关问题的国外立法例

1、承保范围(投资保险的范围)

(1).外汇险 (2).征用险 (3).战争、内乱险 (4)、 其他政治风险

2、被保险人

3、保险对象

4、投资形式

二、我国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二)可行行

三、完善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构想

(一)调整保险制度的模式

(二)承保机构的设置

(三)合格投资者的界定

(四)承保范围的设置

(五)代位求偿权的模式选择

四、结论

构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之若干法律问题的思考

一、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加入WTO的带来的机遇,近年来我国海外投资事业发展迅速,但由于未建立系统的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我国的海外投资企业在国外面临巨大的风险,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得不到有利的保障。因此,在正确认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借鉴世界各国成功的海外投资保证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无疑对保障我国健全海外投资者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影响和加速我国海外投资活动的发展。 本文从保险制度形式、承保机构、被保险人、保险对象、承保范围等方面对我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二、关键字词: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政治风险 国外立法 现状及问题 构想

三、正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海外投资活动迅速发展,区域趋于广泛,领域也日渐扩展,这都将导致我国海外投资风险的进一步加大,然而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确立却十分缓慢,缺乏本国有效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已成为我国海外投资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立法势在必行 .

一、 海外投资保证制度及相关内容的国外立法例

(一)概念与特征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Overseas Investment Insurance scheme)指资本输出国政府对本国海外投资者在国外可能遇到的政治风险,提供保证或保险,投资者向本国投资保险机构申请保险后,若承保的政治风险发生,致投资者遭受损失,则由国内保险机构补偿其损失的制度。[1][1]

从表面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具有一般商事保险制度所具有的射幸性、事后补偿性及代位性等基本特点;然而,如果对各国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动机及该保险制度固有内涵作深层次的考察,不难发现其具有浓厚的国际政治性质和官方性质。总的来说,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不是一种民间保险或私人保险,而是一种政府保证或国家保证,其保险人即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不仅具有国家特设机构的性质,而且其保险往往与政府间投资保险协议有密切联系。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不同于私人保险的特征:(1)保险对象的特殊性。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对象仅限于私人直接投资,即投资者以支配和直接参与海外企业的经营管理为目的所进行的投资,不包括在海外证券时常上进行的股票或证券买卖即证券投资;(2)承保风险范围的特殊性。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风险不是一般的商业风险,也不是自然风险,而是特殊的政治风险。所谓政治风险是指东道国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因素有其投资者无法抵御和控制的风险投资,主要包括货币汇兑险(或称禁兑风险)、征用险和战乱风险;[2][2](3)保险作用的特殊性。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当投资者由于政治风险而遭受财产损失时予以事后的经济补偿,更重要的是它借助于两国间的投资保险协定,在一定程度上防患于未然,尽可能使风险事故不致发生;(4)保险动机的特殊性。海外投资保险实质上是一种国家保险或政府保险,它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保护海外投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为目的。

(二)、主要内容及相关问题的国外立法例

1、承保范围(投资保险的范围)

尽管学者在政治风险范围确定上有分歧,但外汇险、征收险及战争险这三种政治风险是公认的:

(1).外汇险,亦称禁兑险 。外汇险通常包括禁兑险和转移险,是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投资机构承保的基本风险。主要指投资东道国因外汇不足,限制或停止外汇交易,或者因战争等其他事故无法进行外汇交易,致使投资者的原本利润及其他合法收益不能自由兑换成外币,并汇回本国的风险。外汇险承保的主要内容是:投保人(投资者)在保险期内作为投资的收益或利润而获得的当地货币,或因主卖投资企业财产而获得的当地货币,如遇东道国禁止将这些货币兑换成自由货币,则由海外私人投资保除机构用自由货币予以兑换。

美国《1981年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修订法案》将禁兑险列为“甲类承保项目”。此法案所列禁兑险主要内容是:投保人在保险期内作为投资的利润工收益而获得的当地货币,因变卖企业财产而获得的当地货币,如遇东道国禁兑时,应由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用美元予以兑换。依照保险合同约定的不同情况,投资者必须换取美元申请提出30天或60天期满而当地政府仍不批准的条件下,方可向海外私人投资公司要求兑换。此外,在公司依约兑换美元之先,投人人应按公司要求将当地货币的现款或支票在指地点交付公司。公司得到期些货币之后,通常的做法是作价转让给美国财政部,由财政部拔给驻在东道国的美国大使馆,由使馆“就地消化”。

日本《输出保险法》也将禁兑险列为主要险别之一。依照日本法律,日本海外投资者遇到下列几种情况之一,其原本及利润在2个月以上不能兑换成外币汇回日本的,均属外汇险。可由日本通产省予以兑换。这几种情况是:①东道国政府实行外汇管制或禁止外汇;②因东道国发生战争、革命或内乱,无法进行外汇交易;③东道国政府对日本投资者各项应得的金额实行管制(如冻结);④东道国政府取消对各项应得金额汇回日本的许可;⑤东道国政府对各项所得金额予以没收。当然如前所述,这些情况必须发生在签发保险单之后,如果之前就已发生,则不能申请通产省予以兑换。

(2).征用险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投资保险机构承保的基本风险。是指合格投资者的合格投资在保险期内由于东道国政府采取征用、国有化或没有收等措施而使投资者遭受全部或部分损失的风险。投保人的投保财产的丧失,应由机构负责赔偿。

此种风险的承保一般要满足几项条件,主要是对投保人的要求,具体如下:①当东道国政府对投资财产采取或可能采取征用行动时,投资者有义务立即向保险机构书面报告详细事实情况;②保险机构在赔付前有权要求抽资者采取一发合法的必要行动,及时、合理地运用司法或行政手段防止或抗止或抗议东道国的征用行为;③投资者始终有义务协助本国的保险机构向东道国行使索赔权。

美国将此类风险称之为“乙类承保项目”。美国《1981年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修订法案》第238条第2款规定,“征用”一词是指“在投资人并无过错或不轨行为的情况下,东道国政府中途废止、拒绝履行或削弱自己同投资者订立的经营项目合同,致使该项目实际上难以继续经营”。从此款可看出,美国法律中的“征用”行为,范围较为广泛,除国家颁布法律、法令的直接征收行为外,还包括通过各种行政管理手段而实施的“逐步征用”行为。

依照日本《输出保险法》,凡日本私人在外国投资的资产被东道国政府所夺取者,均属此类风险。资产包括以股份、股本、公司债、贷款债权或公债形态出现的原本、股份、红利的支付请求权和种债和利息请求权;关于不动产的权利等。所谓“夺取”,指东道国政府对日本投资者的上述资产实行征用、没收或国有化,剥夺其所有权。

(3).战争、内乱险

投资保险机构承保的一项基本风险,指在保险期内投保卫祖人在东道国的投资财产由于当地发生战争、类似战争行为、叛乱、罢工及等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因战争所受的损失,仅限于有形资的损失,证券、档案文件、债券、现金的损失,不在保险之列。损失只限于投资者所受的直接损失,不包手间接损失。战争险所致的损失,至少其中10%由投资者所受的直接损失,不包括章接损失。战争险所致的损失,至少其中10%由投资者本人负担,保险机构补偿90%。

美国自1985年以后,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拟定了新型的格式保险合同,其中对原先承保的战争风险作了新的概括,增添了新的承保内容,并定名为“政治暴力行为风险”,专指以实现某种政治目的为主要宗旨而采取的暴力行为,诸如,公开宣布或不公开宣布的战争,国家武装部队或国际武装部队采取的故对行动;内战、革命、、骚乱、恐怖主义活动或蓄意破坏财产。但以实现劳工目的或学生目的的行为,不在承保之列。凡因上述政治暴力行为直接造成投保项目的有形资产的毁损,应由了保机构给予风险事故补偿。但以下四种情形不在赔偿之列:①在上述暴力行为中损失的金银珠宝、现款、珍贵艺术品;②损失少于5千美元者;③在暴力行为中因投保方有关人员有采取应有的防护保全措施而遭受损失者;④主要因投资者一方的不轨行为激起或挑起暴力行动、因而遭受损失者。

(4)、其他政治风险

有学者认为政府违约风险、延迟支付或停止支付风险、营业中断风险等也在政治风险范围之内,应予承保。违约险目前除MIGA单列为一种险别外,各国内投资保险机构对违约险承保的尚不多见,通常只是作为征用险项下的一种特殊形式或这是在其他情况下才属承保之列。而“营业中断”险也只在美国1985年《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修订法案》中设立的一种新险别,它是在东道国发生禁兑、征用及国有化或者政治暴力时使投资人投保的某项商业暂时中断,从而遭受损失的一种风险。但目前尚未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采用。这两种所谓的政治风险性执较难鉴别,我国立法不宜将他们纳入到承保范围。至于延迟支付与停止支付风险,它与外汇险不同,它是指投资者资本参与所产生的到期债权、资本债权的贷款所产生的债权、应得到的利润所产生的到期债权的全部或一部分,因东道国停止支付或延期支付致使完全不能得到或完全不能收益的风险。德、法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将其纳入到政治风险加以承保。而这种风险对我国海外投资者随时都可能发生,因此将其列为独立的政治风险纳入海外投资保险法是可行的。

2、被保险人(合格的投资者)

各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都只为合格的投资者提供保证。确定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尽管各国不尽相同,但总的原则是依国籍。

在美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全投投资者包括:

(1)、美国公民,指具有美国国籍的自然人;

(2)、根据美国帮邦法律、州及其他地方法律或哥伦比亚特区法律设立的,并主要由美国公民所拥有的公司、合伙企业或其他 社团(包括非营利社团)。所谓“主要”是指拥有财产的全部或至少51%者。

(3)、具有外国国籍的公司、合伙企业或其他社会性团,其资产95%以上为美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社团所有者。

投资者不仅在发出保单时,而且在索赔偿当时,都必须具有合格性。这是指两个时间段,一个是在风险产生之前,投保人向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申请保险,签发保单当时,也就是在与公司建立保险关系时必须符合以上条件中的某一项,具有美国国籍,或虽是外国公司,但95%以上资产由美国公民或公司所控制。另一个是在风险产生之后的索赔,理赔时同样要求投资者具血以上合格性。依据法律,必须是在这两个阶段中,都具有合格性的投资者,才可以成为投资者,才可以成为投资保险关系中的投保人(被保险人)。

日本投资保险制度中申请投资保险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有日本国籍的自然人和在日本注册登记、设有住所的公司及基他社团。

依照行国法律,其合格投资者应是德国国民、在德国设有住所或成所并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主要是从事生产、开采、商品销售或交通运输的企业。

与德、日比较,美国法律规定的全格投资者范围最广,不仅包括具有美国国籍的美国公司和法人,还包括美国公民或法人拥有95%以上资产的外国法人。

3、保险对象的合格性(合格投资)

根据美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合格投资必须符合如下条件:

(1)、经东道国事先批准的投资 ;(2)、必须是新的投资 ;(3)、只限于在同美国订有投资只证协定的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

日本海外投资保证制度中的合格投资必须是有利于日本对外经济关系的新投资(包括天气有投资的扩大),并且必须取得投资东道国的同意。与美国投资保险制度不同,日本法律不要求必须是投向与之有双边保护协定的国家和地区的项目,即不把“双边投资保护条约”作为合格投资的条件。

4、投资形式的合格性

投资形式一般包括现金投资、实物投资、技术投资、股权投资等。以哪些投资形态为合格,同样是各国投资保险制度的内容之一。

美国合格投资的形式,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具体是:①、现金投资。美元或用美元购入前可兑换万元的货币;②、实物投资。商品、设备及原料;③、其于契约安排的权益国投资,如劳务、专利权、利润、收益、专利使用费、制造方法、技术等权益。

德国的合格投资形式包括股权投资、投资型的长期贷款或向海外分公司提供的资金,并且可以现金或非现金的形式出现。

二、我国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自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投资起步,我国海外投资高速、平稳发展,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经济相接轨,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然而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还存在着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有待调整、承保机构的设置有待完善、投保人范围的界定不科学、承保险别的设置不合理、对代位求偿权的行使无明确规定等诸多问题。建立完善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一)必要性

1.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是我国不断扩大的海外投资规模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我国的海外投资有扩大之势,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投资国之一。但我国海外投资的质量却不容乐观,投资主体在进行海外投资过程中面临了许多投资风险,主要表现为:(1)东道国常常制定一系列的法规条例或政策措施来控制、限制外来企业的行为,以个人身份从事经营的企业面对东道国有关税收、市场等政策变动所带来的风险缺乏抵御能力;(2)投资的区域结构不合理,约80%的投资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有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措施优惠等有利条件,但相对来说政局不够稳定、政策也较为多变,与之相随的政治风险也使我国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大打折扣;(3)我国企业对外币种结构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而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和英镑、欧元、日元地位的提高,美元汇率风险日益加大;(4)同我国签订双边协议的国家较少,且多为发达国家,相对投资风险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签订双边协议较少。

2.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也是完善我国相对滞后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的需要。从国内法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尚未有调整海外投资保险关系的法律法规。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规定》虽然授权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营有关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的各种保险业务,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也据此颁布了《外国投资保险(政治风险)条例》,对外商在华投资的政治风险提供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保障,但对中国法人和自然人在海外投资的同类风险则缺乏明确的规定。此外,我国已于1988年加入了《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是该公约的创始会员国,并且认股达3.138%,在第二类会员国中居第一位,在所有会员国中居第五位,但我国却缺乏相应的国内法规与之配套,从而造成我国只承担条约义务,却无法享受条约赋予我国海外投资者权利的局面。

(二)可行性

1.国外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建立及其实践为我国建立这一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由前文可知,国外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几十年,已逐步走向成熟,这就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现成的模式,也为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2.我国加入WTO为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实施提供更有利的国际条件。在我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都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建立,将在更加协调的国际环境中实施,必然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我国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为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内部条件。随着法制建设的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各个经济领域的立法也纷纷出台,规范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大环境。在规范化的环境中建立和实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必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我国的保险经营机制逐步完善,为海外投资保险的进入准备了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颁布,使我国的保险事业进入了一个依法经营、依法发展的新的轨道。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保险市场的功能也日渐增强,为海外投资进入这一新的险种准备了条件。

三、完善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构想

鉴世界主要国家的制度和经验,我们认为构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应特别关注以下方面:

(一)调整保险制度的模式

——改变现有单边主义模式,采用以双边为主、单边为辅的混合模式

通过对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模式中典型代表的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德国模式的利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模式应改变现有单边主义模式,采用以双边为主、单边为辅的混合模式。〔〕一方面,我国以采取双边保证制度为宜。因为:(1)我国目前已经具备采用双边投资保证制度的现实基础。我国目前己经签订100多个投资保护协定,并且可以预期今后仍然会签订更多的这类协定,这是采用双边保证制的现实基础。且有利于我国引导投资者的投资方向。这显然是单边主义模式所不可及的。(2)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对政治风险予以担保的法律功能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补救于已然并举。而这两个功能一般是结合两国间投资保证协定来完成的。以订有双边投资保证协定为承保前提,更有利于实现防患于未然,防止和减少一国动辄实施国有化、征收行为,从而减少国际投资的政治风险,促进国际投资发展。(3)采用双边投资保证制度还能保证代位求偿权的行使更为顺畅。在非商业风险中,代位求偿权问题是核心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保证投资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转。双边主义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代位求偿权由双边投资保护条约加以确认,具有国际法效力的保证,能够确保代位求偿权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我国还应以单边保证制度为辅,不应将双边保证协定作为唯一投资条件。尽管我国已经拥有了许多双边投资协定,具备了以协定为前提实施保证的基础。现阶段中国海外投资已进入到平稳发展阶段,所以在国内法上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以支持向这些没有签订双边投资协定的国家索赔,扩大投资保证的范围。但应注意的是,对尚未与我国订有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投资的投保,应该规定比较严格的限制条件,如未达到一定投资额的不予承保,或者收取高额保险费,或者是提高不保部分的比例等。

(二)承保机构的设置

——我国宜采用海外投资保险审批机构和业务经营机构分设制度

我国在考虑承保机构设置时,应综合考虑有关海外投资的各类保护与鼓励措施的有机联系以便实现相互协调的高效益操作。

1、设立统一的“承保审批委员会”作为海外投资保险审批机构

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宜设立一个直属于国务院的统一的专门性机构来负责海外投资保险的审批(简称“承保审批委员会”)。“承保委审批员会”的组成应包括商务部、财政部、外交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代表。商务部主要负责对海外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及其程度、海外投资者担保申请的合格条件予以评估和审查。财政部则以国家财政保证保险事故发生后对投资者的先行支付。外交部负责对东道国发生政治风险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并在政治风险发生时采取有利的外交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投资损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则从宏观上引导对外投资投向、行业和规模。外汇管理局从保证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决定适当的对外投资规模,以及币种。

2、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作为海外投资保险业务经营机构

根据海外投资保险的性质和拟采用混合模式,我国承保机构应具备以下特点:(1)应该是公法人。由政府作为投资保险事业的后盾,发挥政府指导作用,体现政府的对外投资政策。(2)应是商业机构。保险机构为公法人并不排除其商业性质,这是美国投资保险体制的法律实践所证明了的,以便于在双边保证制度下顺利实现代位求偿。

(三)合格投资者的界定

——应确认自然人、三资企业及民营企业等主体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合格投资者

关于我国合格投资者范围的确定,主要争议在于自然人、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我国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享有控股或持股权的外国法人或非法人企业能否成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合格投资者。笔者主张:

1、自然人应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合格投资者

我国现行立法中不承认国内自然人以“个人”身份从事国际直接投资活动,这与发展了的形势是有矛盾:(1)我国法律允许外国自然人在我国投资,却不允许本国自然人走出去,形成了事实上不合理的“超国民待遇”,不利于全方位增强我国国民在国际市场上主动参与竞争的能力。(2)我国自然人投资形成的个体经济与其它经济成份皆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当然应享有同等的平等权利,不允许自然人作为海外投资的主体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3)我国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大部分都具有前瞻性地赋予我国自然人以海外投资主体资格,各国立法实践亦为如此,允许我国自然人到海外投资是与我国订立的国际协定及其它各国立法惯例接轨的必然趋势。因此笔者主张我国海外投资保险的合格投资者理应包括自然人应当包括大陆、香港、台湾、澳门自然人。

2、“三资”企业应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合格投资者

根据我国现行外资立法的规定,“三资”企业都是依据我国法律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其注册登记地和主要营业所在地也都在我国境内。依据国籍确定原则及属地管辖原则,其皆为具有我国国籍的企业,所以应受我国法律的保护与管辖。在实践中,“三资”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己成为我国海外投资的形式之一。因此,三资企业应成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的被保险人之一。

3、民营企业应纳入我国海外投资保证制度的合格投资者

从经济现状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看,我国国有企业仍将是海外投资的主力军,但是,一些民营企业由于其经营机制的合理性与灵活性,正以崭新的面貌进军国际市场,民营企业已成为海外直接投资的新增主力军。〔〕为增强我国海外投资的后劲,必须对有实力、产品有竞争力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全面放开,也把其纳入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合格投资者的行列。

4、控股或持股的外国法人或非法人应逐步纳入合格投保者的范围

鉴于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目前采用单边主义模式,不宜过快将由我国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所控股或持股的外国企业毫无限制地纳入合格投保者的范围。首先,以资本控制份额确定投资者国籍并非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对该类公司予以承保,一旦发生承保风险,即使其用尽当地救济,由于不符合“国籍连续”原则,我国也将无法行使外交保护权予以求偿。其次,我国已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所规定的投资者也并未包括我国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所控股或持股的外国企业,因此,双边投资协定也无法作为我国理赔后向投资东道国索赔的依据。最后,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刚起步,缺乏实践经验,不可能一下子承担所有的投资业务。所以,实践中,可采取逐步扩大的策略,先对我方享有绝对控股权的外国法人及非法人企业承保,对我方一般控股或仅是持股的企业则应有选择的予以承保。

(四)承保范围的设置

——应包括三种传统政治风险,不宜承保政府违约险、恐怖主义险、营业中断险

对于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所承保的政治风险一般包括货币汇兑险,征收或类似措施险,战争与内乱险,我国应当采纳,没有争议。而对于政府违约险、与政治目的有直接关系的恐怖主义险、营业中断险、迟延支付险等类政治风险是否纳入我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承保范围却争论颇多。笔者主张:

金融危机读后感

详见——

黄奕 老公 ——现已离婚

姜凯(1976年——)男,出生于中国上海,中学时赴美定居,大学毕业后进入瑞士银行工作,两年后创立龙基金,凭借其天赋和良好的教育,姜凯成为美国金融投资领域的一匹,他“颠覆”巴菲特以自己独特的投资理念缔造很多财富奇迹。2009年8月中旬,界传出中国内地影星黄奕和姜凯一见钟情式相恋并爆出相识41天即闪婚。2010年6月,黄奕与姜凯被爆闪婚后闪离。

中文名: 姜凯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76年

职业: 龙基金任董事长

毕业院校: 伊利诺伊大学

主要成就: 称其为东方最耀眼的一颗星

重要事件: 2009年8月5日与演员黄奕结婚

目录[隐藏]

简介

职业经历

投资理念“颠覆”巴菲特

看好中国股

人物评价

感情生活与黄奕闪婚

与黄奕闪离

离婚原因解析

简介

职业经历

投资理念 “颠覆”巴菲特

看好中国股

人物评价

感情生活 与黄奕闪婚

与黄奕闪离

离婚原因解析

[编辑本段]简介

姜凯,1976年出生于中国上海,自幼定居美国。1996年大学毕业后,姜凯进入瑞士银行工作,两年后就自创龙基金(Dragon Fund)任董事长,成为对冲基金领域最年轻的涉足者。 聪明的天赋和良好的教育使他成为美国金融投资领域的一匹,叱吒风云于华尔街。他以天才的直觉和大智者的敏锐,频频挑战与出击,他所创造的那一串串炙手可热的资金增 姜凯长数字,为世人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财富神话。 1998年至2004年底,短短六年中资产增长总额超过1300%,平均年增长率61%,遥居美国对冲基金资产增长率排行榜首位。这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不仅表现了姜凯审时度势、果断出击的优良素质,更是对其执着的专业精神的回报。时至今日,他仍是华尔街唯一一个拥有对冲基金的华裔。成为一个“才”“财”“誉”兼得的人。 他曾经被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称为“中国最好的出口品”,称其为“东方最耀眼的一颗星”,美国最长任参议员鲁格说他是“我们最需要的中国年轻人”。

[编辑本段]职业经历

姜凯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位画家,原本期望子承父业。小时候,画素描,特别枯燥,特别枯燥,他父亲想让他也成为画家,他觉得,有个手艺将来能谋生,小时候看些香港**,里面有很多都和股有关,他就觉得股票是一个能发大财的机会,这是他股情结的萌芽。 中学赴美,那个抱怨“上海数学太难”的孩子在异国开了窍,成为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队队员,随后进入伊利诺伊大学读金融,大学期间姜凯主要做三件事:学习、炒股和创业,经他自己概括:学习靠后,重点炒股,创业失败。 那时候互联网兴起,雅虎和网景刚开始,姜凯也雇了几个同 姜凯与黄奕的婚纱照学一起创业做,做了一个分类,专门推销旧汽车。姜凯亲自跑车行,跟他们说,把这些车子的照片和信息放这上,价钱要比报纸低。很多车行那时候确实很想做这生意。大学期间最主要的一件事还是做股票,他家并不富裕,供姜凯读大学已经很不容易了,当时姜凯就弄了点助学金和贷款炒股票。 和大多数人一样,姜凯也曾捧读《格雷厄姆论价值投资》之类的投资圣经,依照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理论,集中投资低估的、低持有的、低关注的,但书上提到的那种价值股确实很少,姜凯了以后不是继续往上涨,而是继续往下掉,很奇怪的,那时亏了也有5、6万美金。几番折腾,姜凯得出结论:价值投资理论对时代的胃口来说太慢了,"有句话:当你找到开启华尔街这扇门钥匙的时候,他们把锁换了",这以后,他抛弃"三低"策略,将对盈率较低股票的关注点转向高新科技行业的一些高成长性股票。结合自己的数理优势,姜凯还独创了一套选股模型,利用计算机程序,排除汇率、利息、经济成长率等40多种左右股波动的干扰因素,用以预测股票不同阶段的涨跌情况。结果他赚了不少钱。 1996年,姜凯大学毕业,成为瑞士银行交易员。2年后,客户中的一位商相中其才干,一下投资60万美金,凭借这第一桶金,姜凯拥有了自己的对冲基金--龙基金。1997年,1年间姜凯把他的钱翻了1倍,他在其他银行从没拿过那么多,在银行做交易员只能领工资,而操作对冲基金的回报率迅速翻高。 1998年姜凯刚入行时全球对冲基金仅有1万来个,而今,对冲基金的规模已经难以计数。姜凯只做在美国上的中国的股票。创立至今,姜凯的对冲基金年均回报率为47%,换言之,假如1998年交给他100万美金,现在已变成3200万美金。2001年至2003年中华对冲基金在美国行业排行榜上连居首位。业绩卓有成效,但姜凯却没有继续扩大基金规模。

[编辑本段]投资理念

经历了大学期间创业炒股的历练,姜凯对前辈的投资理念进行了反思。巴菲特式的“入,持有”理论主张持有好股票,充分享受成长,从而取得最大收益。但姜凯认为,随着互联网诞生,产品周期已缩短,上股价的波动性越来越大,应该采取“进,交易”的策略,以短兵相接的交易快速获利。

“颠覆”巴菲特

投资格雷厄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大小投资者信奉的“金科玉律”。他们认为,只有持有好的股票,才能真正充分享受到一家的成长,从而取得最大的收益。一开始,姜凯也按照这一理念来选股,但在1995年网景(Netscape)上带动科技网络股狂潮后,他发现依靠巴菲特“Buy and Hold”(入,持有)理论的股票,不但没涨反而下跌。 当时,像戴尔、思科和英特尔等科技股的走势就让他感到疑惑。比如说,戴尔的盈率一直很高,大约在40-50倍,但这只股票却一直在上涨。像类似的股票,巴菲特是不会推荐投资者购的。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时代不同了。一方面,在1996年之前巴菲特的时代,他们追求那些成长性好、盈率较低的股票,考虑企业的发展,而不是股的短期前景。姜凯说,在过去的传统行业里,一个产品出来,周期一般是6-7年,但在1996年网络股异军突起之后,高新技术行业迅猛发展,芯片的集成度每18个月就翻番,等数字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一旦企业没有找到适合 姜凯与黄奕的婚纱照场的替代品,竞争对手就会占领场,导致企业的盈利受影响,进而引发股价的波动。在波动性更大的股,姜凯认为,“Buy and deal”(入,交易)的方式更有优势。 另一方面,投资者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在过去,投资者的心态相对理性,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出现之后,人人都可以股票,场上形成了两股“平行的力量”,一是机构投资者,一是所谓的散户。姜凯认为,机构投资者和散户的投资策略是不同的。机构投资者更多地是看的基本面情况,比如的现金流、经营状况等;而散户投资者则更多地依靠技术或小道消息,心态上趋于非理性。正因为有这两种“平行的力量”,使得股价波动较大,客观上给类似对冲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提供了套利机会。 姜凯认为,目前只有一样东西可以“入,持有”,那就是指数。在他看来,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的不断减少,优秀数量有限,股的指数会不断上升。

看好中国股

对于中国股,姜凯认为潜力巨大。他说,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大,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刚刚起步,未来的股将在“中国”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中获得飞速发展。 对于近期的“泡沫”争论,姜凯只是认为股可能是涨得太快了一些,但从来看,中国股在未来5-10年内肯定会到点。他的依据有三。其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越来越好,为股的“牛”提供了客观条件。要知道,美国股真正开始上涨,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现在中国的“太平盛世”也在股中得到了反映。其二,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人口缓慢增长,中国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推动了消费,使得内需不断扩大。其三,经过股改,基本解决了困扰中国股十几年的根本性制度缺陷,使中国股制度架构日益完善。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姜凯是一个充满着书卷气的年轻人,白白净净,文质彬彬,说话慢条斯理,声音亲切而磁性。当他在说话的间隙微笑着点点头的时候,甚至带着一股阳光少年的纯真与害羞。 一般很难将这样一位年轻人和他的严肃而重大的头衔起来--带着传奇色彩的人物,是那个驰骋美国对冲基金场的投资天才,是“龙基金”的创立者,也是恺搏的董事长。 作为专注于对冲基金的职业投资人,33岁时的姜凯虽然做事低调,却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锋芒。他在美国读中学时就涉足股,22岁时成为美国最年轻的对冲基金经理,24岁时创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龙基金(Dragon Fund)。包括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Madeleine Albright)和谷(Google)创始人在内的许多政商界名人,都是他的忠实客户。 虽然在美国长大,姜凯没有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他的英文名字是Kai Jiang,他创立的对冲基金也以“Dragon龙”命名,显示了姜先生对祖国的深情。

[编辑本段]感情生活

与黄奕闪婚

2009年6月27日晚,黄奕作为“奕动慈善基金”的发起人,和演艺界、企业界爱心人士一同出席了一场红酒慈善拍会,那天,黄奕在朋友介绍下与姜凯相识。姜凯家境殷实,年轻有为,据黄奕友人透露,当时两人就一见钟情了。41天,从相识到结婚,黄奕缔造了演艺圈女星“闪婚”的新纪录。2009年8月,黄奕的圈内好友向记者证实了黄奕闪婚的消息。姜凯仅仅用了41天就火速俘虏了“小燕子”的心,将其迎上“花轿”。 2009年8月5日出席订婚仪式的来宾不过40人,全是双方的至亲好友。现场被999朵玫瑰装饰着,黄奕身着低胸白色婚纱,手上戴着订婚戒指。上海知名主持人陈蓉、王冠以及女星马伊莉都作为黄奕密友盛装出席。现场,姜凯用长时间的发言和来宾分享他激动的心情,“我的天上掉下了一个林妹妹,这个夏天,我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侣。”而黄奕则始终一言不发,微笑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夫”。两天后,“未婚夫”姜凯就正式成为了黄奕的老公。 2009年8月,黄奕和新加坡金融财俊姜凯传出婚讯,当时媒体报道称两人结识41天就闪婚,但是婚讯传出之后,姜凯就成了“传说中的那个人”,这段婚姻也成了货真价实的“隐婚”,黄奕从来没有在正式场合里肯定地承认自己已经结婚。 2009年9月26日下午,黄奕和姜凯出现在意大利的米兰时装周之Gucci春夏时装秀上。这是在8月被传婚讯后,二人首次结伴出席公开活动。 2009年9月29日,。黄奕和姜凯被拍到一起出现在机场,当时黄奕对两人被拍很不高兴,一直黑脸。 2010年5月底,黄奕和姜凯在芝加哥的婚照在网上曝光。据说照片是2009年8月两人新婚时拍摄的。

与黄奕闪离

2010年5月27日,在《财神客栈》的开机发布会上,有媒体再次抛出“婚讯”疑问,问黄奕为何嫁入豪门还要辛苦拍戏,黄奕听后有些激动地表示,“我并没有嫁入豪门。在这个社会中,我希望靠自己,演戏是我一辈子的职业,跟我的感情没有任何关系。”这个答案出来后,已经有人在传黄奕和姜凯的关系出了问题。 在《非常静距离》节目现场当被观众问到结婚事件时,访谈过程中一直表现平静的黄奕突然情绪失控哽咽数十秒,她的异常反应让人不禁唏嘘。对于细节黄奕不愿透露太多,直说“这里边的故事跟静姐喝咖啡的时候慢慢聊……”言语间似乎另有隐情。而对于婚纱照的外泄,黄奕坚称“这个不是我自己做的。”

离婚原因解析

“黄奕对这段感情很在乎,也想好好去经营。作为圈内人,她知道可能会给对方带来的压力,所以她一直很低调,也没有公开承认这段婚姻,希望能有空间让感情好好成长”但可能确实因为性格原因,以及理念上的分歧,“毕竟黄奕是演员,不是所有圈外人都能适应的。”所以两个人的闪婚并没有走向地久天长,而是迅速分道扬镳。 黄奕和姜凯离婚可能还有另外一个诱因,姜凯最近的投资事业出现了一点问题,据一位金融圈内人透露,姜凯的主营业务是对冲基金,这是一种风险极大的金融工具,金融景气的时候可能有高额回报,但是行情不稳时,手里掌握的基金会缩水,相应的收入也会锐减,但因为对冲基金的属性,就算是亏损,基金经理所负的责任并不会很大,而亏损则要投资人自己承担,因此姜凯和基金经理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工作上的不顺可能也会影响到夫妻的感情。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启示

当前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脆弱的经济,引起美国股市崩盘,也给出其它国家经济带来极大危害。那么为什么华尔街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确背景,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大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其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从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提供次级抵押贷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对一般个人家庭来说,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于是大量居民进入房贷市场。到2006年末,次贷涉及到了500万个美国家庭,目前已知的次贷规模达到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

2.以房产作抵押是造成风险的关键

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都流转不起来了。房价缩水和利率上升是次级抵押贷款的杀手锏。

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

3.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加重了危机的扩散

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便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

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投资机构现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也得到了分解和共享,风险也得到了分摊。但事物都有两方面,金融创新制度带来风险分散机制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像次贷这样一种创新使美国不够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变成次级债,将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买了美国次级债的国家,就要被迫为美国的次级危机“买单”。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级贷款人还不起贷时,不仅抵押贷款企业陷入亏损困境,无力向那些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支付固定回报,而且那些买了次级衍生品的投资者,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失去了高额回报,同样调进了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困境。自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金融机构开始报告大额损失,反映了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的价值大幅下跌。

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过程实际上是资产组合和信用增级的一个过程,也是多种资产叠加、多个信用主体信用叠加的一个过程,在资产证券化后,这种资产证券化组合的信息和相关风险信息披露可能趋于更加不透明,导致市场中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读懂其中的风险,更不用说对其进行实时的风险定价了。由于对资产真正的价值和风险认知不足,投资者严重依赖评级公司的报告作出决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信用评级也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必要和重要环节。信用评级是否客观公正,是否真正了解金融工具,是否存在着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本来是从一些低质资产发展而来,“金融创新”则使这些低质资产通过信用评级公司评级获得了高等级标号,事后证明价值被严重高估。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损失不明,一旦次级抵押贷款出现了重大风险和损失,构筑在这些证券上信用增强和信用叠加也会如同沙漠上的空中楼阁一般会“瞬间倒塌”,由此必然会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恐慌,规避风险的本能加速了投资者的抛售,并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灾难也就在劫难逃。在次贷、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这个风险传递链条中,如果没有信用评级公司的参与,次按危机或许根本就不能发生。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我国应引以为诫。

1.认识和防范房贷的市场风险

房贷有房产作抵押,似乎是最安全的资产,但房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向好时,房地产价格上扬会提高抵押物的市值,降低抵押信贷的风险,会诱使银行不断地扩大抵押信贷的规模。但房地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无休止地涨下去,因为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可能无视其生产与生存的成本。当市场发生逆转时,房价走低,银行处置抵押物难,即使拍卖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偿还贷款。这不仅给贷款银行带来大量的呆账坏账,还会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及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银行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中做出理性的选择,提高识别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认识和防范信用风险

次级贷款违约率高,原因在于贷款机构在放贷中没有坚持“三C”的原则,即对借款人基本特征(Character)、还贷能力(capability)和抵押物(collateral)进行风险评估。从国外的经验看,借款人的基本特征(年龄、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职业)、购房目的(自住还是投资)、婚姻家庭状况,还贷能力(房贷房产价值比、房款月供收入比、家庭总债务收比、资产负债比等)和抵押物(房产价值、新建房、二手房、使用期限、地段、独户、多层高层建筑等)都与违约率密切相关。

香港在东亚危机中资产价格大幅缩水,许多购房者承受负资产的压力,但银行却没有出现违约率大幅上升的问题,就是因为香港银行业自身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个人住房贷款有严格资格审查标准,借款人购房多是自住,职业稳定,收入现金流不变,房产使用价值不变,仍会按期还贷。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扩大个贷业务中应避免“政绩目标”等非经济和非理性色彩,减少行政手段介入信贷资金配置,加强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审查,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借款人实施不同的风险定价、借贷标准,包括自有资本金、首付比例、利率、期限等,以促进银行从服务风险定价向客户风险定价转变,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个性化转变,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3.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贷款规范

监管部门应监督从事住房信贷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各类贷款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让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推进标准化的合约、贷款审核程序、借贷标准,规范银行贷款行为和贷后的服务。

4.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

既然金融风险在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监管部门的职责就是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预测、防范、规避和化解风险,提高风险的可控性。因此,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是迫在眉睫,它将对银行体系的安全,房地产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5.政府部门应从危机中得到警示

让百姓安居乐业是政府的职责,但“人人享有适当住宅”并不意味人人都要买房,让无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进入购房市场,拔苗助长不仅事与愿违,还会产生许多负效应。特别在我国抵押担保、抵押保险等相关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无形中让银行承担了许多政策风险。因此,一个优化的住宅市场结构应是新建房与存量房,出售房与租赁房,商品房与政府提供公共住房多样化的统一。政府应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改变经济适用房“只售不租”为“租售并举”;并通过信贷、税收、土地政策引导房地产企业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在开工许可审批中优先考虑普通商品住宅。

6.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

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完善住房信贷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引入商业保险和政策性担保的机制,有利于促进抵押贷款营销的规范化、合约的标准化,抑制商业银行盲目放贷的冲动;合理的保险风险定价机制,有助于商业银行规避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风险。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