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柬埔寨、缅甸满大街都是摩托车,但是电动车很少,为什么没有卖的?

2.为什么缅甸还处在军阀割据时代呢?

3.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4.2008年国内外十大新闻都有什么啊拜托各位了 3Q

5.中国石油战略:我国是如何保卫我们的石油利益?

6.请问缅甸怎么了?

7.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国际能源背景

柬埔寨、缅甸满大街都是摩托车,但是电动车很少,为什么没有卖的?

缅甸油价怎么上涨_中国缅甸油价对比

不行,考虑这门生意的中国人太多了,而且都已经有中国人在做这个生意了。但是不行,别人不买账。原因我给你分析下!

第一,柬埔寨缅甸人用摩托已经习惯了。摩托车销售,维修,二手买卖,翻新,配件等都有店铺做。所以用摩托很方便。电动车进来,配套的产业链不够,自然不会有人买账!

第二,摩托车劲大。本地人几乎家家有摩托车。无论是上班,还是载客,搬东西,摩托车都比电动车好。而且本地摩托车几乎都是日本进口,质量不错,国产的电动车也没法比!

第三,充电的问题,柬埔寨这里摩托车加油很方便,哪怕你跑到乡下,没加油站,但是肯定会有摆摊卖汽油的人,加油不是问题!电动车你想想。而且柬埔寨缅甸路况十分不好。电动车没有任何优势。

另外说价格。摩托车是比电动车贵的。但是柬埔寨缅甸人他们的想法不一样。中国人有个几万块钱,会去买辆国产车开开。这里的人有点钱只会去买辆好的摩托车,除非钱很多,做生意了才会考虑买汽车。所以价格不是关键。

为什么缅甸还处在军阀割据时代呢?

同其他军人政权一样,缅 甸新军人政权也是一种过渡性政权,民主化是其最终归宿。

但由于缅甸国内目前 还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撼动或取代新军人集团的领导地位,军人干政的现象还将在 缅存在相当一段时间,而缅甸军人政权的转型将是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迄今为止,缅甸新军人政权已存续了20多年之久。

扩展资料:

1962年,军事将领奈温将军(General Ne Win)发动政变并成立以军事统治的政府,宣布要使缅甸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奈温执政后,对内实行“缅甸式社会主义”,一度对主要工商企业实行国有化。奈温一直强调缅甸奉行独立自主的、中立的不结盟对外政策。

主张同一切国家保持友好,但不为任何大国所左右,不参加大国集团,也反对把不结盟国家变成第三集团。人民对于自由受到限制感到十分不满。同年7月7日,学生在仰光大学发起示威活动抗议军事政权。军队则在奈温将军的间接指使下以血腥镇压了这个活动。

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支持缅甸北部的缅甸***武装。邓小平上台以后,撤出全部在缅中国军队,从此缅共武装失势。

缅甸国内贩毒情况很严重,而由于政府官员的轻易受贿使得毒品问题日益严重,政府更是日趋腐败。因为治理不当和腐败导致的经济严重萧条,缅甸政府于1977年开始寻求外援。1980年代后期,缅甸已是全球最贫困国家之一。

1989年6月18日,在苏貌将军(General Saw Maung)掌政下,缅甸的英文官方名称由Burma改为Myanmar。国内活动仍旧持续四起,昂山的女儿,199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1988年成为缅甸迈向民主之路的精神动力。

因公然批评奈温将军而在1989年7月20日遭到囚禁。虽然她曾在1995年获得释放,之后再次遭到软禁,直到2010年11月13日获释。

2005年缅甸首都由仰光迁往内比都。2008年,军政府宣布将在五月举办公民投票通过新宪法,并在2010年举行民主选举来成立新政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缅甸

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规律相结合,努力为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国对资源的使用情况不尽如人意,与能源燃烧相关的空气污染使中国40%的国土受到酸雨的威胁,100多个城市雨水的PH值都非常低.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2020年中国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量将分别超过4000万吨和3500万吨。因此,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弱、能源利用率低的国家来说,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控制石油消费量增加的主要手段就是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单位GDP的石油消耗减少。要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把节约用油作为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节约型的石油消费模式。为此,必须积极加快技术进步,节油降耗;改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压缩高耗油产业,淘汰高耗能设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加快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消费者使用其他清洁能源。

要高度重视完善石油安全管理体系。面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有必要建立一个协调能源政策、主管能源的机构,也迫切需要出台一些协调一致的针对能源安全的法律法规,鼓励节油,抑制无效、低效的石油消费。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日本制定了《关于促进石油替代能源开发和利用法》,严格限制高耗油项目,鼓励采取节能措施,取得较好效果。中国应该学习和研究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力争早日推出一部完善的、缜密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石油法》,以克服石油工业监管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实现依法监管石油工业。

二、努力使用多种能源,有效开发替代能源

石油安全战略不是孤立的,而是国家整体能源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从整个能源战略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石油与其他能源的比例关系,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结构中的石油比例,大力发展天然气和其他替代能源(如核能、风能、水能等),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逐步减少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缓解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开发替代能源,不仅可以增强中国能源系统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可以保证在未来的国际能源产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新的替代能源还可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人口的能源需求,减少森林过度开采和植被破坏。

目前,我国替代能源的开发发展还是薄弱环节。中国虽是水力资源大国,但目前的开发率仅为1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落后于印度、巴西、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开发潜力巨大。核能是发达国家重要的替代能源,目前仅占中国能源结构的1.2%,而日本、法国都超过了30%。因此,我国应积极发展核电能源,力争到2020年使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占全部发电量的比例提高到4%。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资源基础雄厚,但因成本高、规模小、缺乏激励政策而发展滞后。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远期可以替代石化燃料,近期还可以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边远和农村地区的用能问题。未来20年,中国应使可再生能源初步形成规模,并为今后更大规模地替代石化燃料奠定基础。中国还应大力推动海洋能、氢能、燃料电池、生物液体燃料等替代能源的开发。

三、尽快建立石油安全储备战略体系,增加安全系数

为减少石油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影响,增强抵抗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的应对能力,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将是保障中国石油市场供应和稳定价格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已为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实践所证实。

目前,世界上石油战略储备的方式有三种,即国家储备、机构储备和企业储备。国家储备就是由国家支付储备预算,并对储备油实行绝对控制;机构储备是指储备义务由公有或私有的某一机构或组织承担,经营者向这一机构缴纳一定比例的特殊权使用费,供其承担储备费用;企业储备是指石油经营者负责履行储备义务,或者经营者自己进行储备,或者通过书面保证的形式委托给另一经营者进行使用权储备。美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资金在开始阶段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自1995年起开始商业化运作,储备设施向国内企业出租,同时也在国外寻求石油储备合作。法国一半以上的石油储备由“法国石油战略储备行业委员会”(CPSSP)通过特许经营承担,其余的储备为石油经营者进行的所有权储备或使用权储备。韩国则采用与采油国共同储备的制度,同时协议出租储油设备,这种做法不仅使韩国国内的储油设备尽可能得到利用,获得租金,较好地解决储备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还使韩国政府在没有任何财政负担的情况下优先获得石油供应。日本的石油战略储备分为政府的战略储备和民间的商业储备。目前日本正在寻求灵活的储油方式,即首先欲将建在冲绳的储油基地供给愿意合作的中国或东盟国家,随后在经东盟同意的基础上,选择菲律宾的斯比克湾和泰国的某一合适地点,由日本提供技术和资金,合作新建储备基地。

中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在起步阶段宜采用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三方面作用,实施以国家为主、企业共同参与,以国内石油储备为主、以国外石油储备为辅的石油储备战略。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在战争、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发生时国家石油的不间断供给,同时也能起到部分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功能。而企业商业储备则不仅可以保证国家石油储备的平均库存,还能在关键时刻起到稳定市场供应,稳定人心、缓和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作用,况且,企业商业储备是在自筹资金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能减轻国家在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方面的巨额财政负担。

基于对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关注和认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油”)已着手进行企业储备的尝试,利用天时、地利,大胆提出“黄金通道”和“金三角”的石油发展战略。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中国航油瞄准阿联酋国家石油公司,与其建立了战略联盟。2004年3月23日,中国航油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家石油公司(ENOC)及其子公司在新加坡签署两项《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中国航油将收购ENOC的全资子公司——地平线储油有限公司位于中东迪拜的储油罐区20%的股权。同时,中国航油将与地平线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于2006年1月1日前在新加坡建成第一期50万立方米的储油罐区和两个配套的深水码头。中国航油与ENOC合作,并与地平线公司联合在新加坡投资建立超大型油库区,将使公司涉足石油仓储业务,逐步利用世界石油资源,协助稳定国内进口油源,而且在国外建立储油设施还可以分散储存风险、减少国家投资负担。这是中资企业积极走出国门,掌握更多海外石油资源,建立企业储备的一种新尝试。

中国的石油安全储备总量,须依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和经济承受能力,并借鉴各国成功经验,以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方式来确定。资料显示,美国实际储备原油的能力已达7.5亿桶,可满足158天的消费。日本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60天的进口量。欧盟国家则建立了相当于90天进口量的石油战略储备。据此并根据我国的情况,中国至少需要建立60天石油消费量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对此目标,可由小到大、分阶段逐步实现。

石油储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面广,投资巨大。根据测算,如按照一年2亿吨的加工量计算,15天的起步储备至少需要800万吨的量,即使按每桶35美元到岸价格计算,也将耗费约230多亿元人民币,加上配套系统工程100亿元人民币,总共至少需要330多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因此,应以政府拨款为主,政府和民间多种渠道筹集,可借鉴日本、德国等国的方式,通过发行长期国债、财政拨款、建立储备金和设计新税种等方法加以解决。

四、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建立多元化海外石油供应体系

中国原油进口大部分来自中东和非洲。预计未来几年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然而,中东和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武装冲突连绵不断,恐怖事件频繁发生,如此等等,不能不对石油市场产生严重影响。目前,中国进口的原油大部分是通过海上运输的,海运量占进口量的98%左右。我国必须寻找和形成多元的石油供应市场,把从周边产油国进口能源提到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美国兰德公司在题为《中国寻求能源安全》的研究报告中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中国不能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目前应限制在1/3的范围之内,同时要努力寻求从周边国家进口石油。

应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利用我们的技术、资金到非洲、南美等国家去开发石油,赚取外汇,然后拿这些外汇去购买运输风险比较小的产地的石油。目前,中国对海外石油资源的利用,除由政府指定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现货及期货交易外,也应在勘探、开采等领域与外方加强合作。

我国要加强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观察和预见,广泛收集信息,进行周密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总体看,世界在一定时期内并不缺油,问题的关键在于供需平衡关系的确定。当前中国在国际石油定价方面几乎没有发言权,因而石油供应的不安全系数居高不下。为此,应适时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努力谋求国际油价的定价权,从目前的防御型体系向主动出击型体系转变。一个价格不断波动的国际石油市场不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我国应承担起一个经济大国对国际经济的稳定发展所应肩负的责任

2008年国内外十大新闻都有什么啊拜托各位了 3Q

1.油价暴涨暴跌 市场恐慌加剧 2008年油价坐上“过山车”。由于受金融投机和全球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油价一路飙升。新年后第一个交易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至7月1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此后油价一路狂跌,由于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久未见底,能源需求持续降低,市场信心严重不足,石油输出国组织在九、十两月两次实行减产,均未遏制油价下行势头。纽约商品交易所1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12月5日收于每桶40.81美元,创2004年12月月10日以来最低水平 2. 汶川特大地震肆虐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5月12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震级里氏8级,最大烈度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中国10个省区市,受灾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已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受灾群众151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中国政府迅速组织了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截至10月6日财政累计投入抗震救灾资金825.14亿元,84017名群众被从废墟中抢救出来,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救援队,俄罗斯、日本、古巴、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巴基斯坦、印尼等国的医疗队,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志愿者团体赴灾区增援。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以及政府高效有力的救援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 3. 爱尔兰否决里斯本条约 欧洲制宪进程再遭重挫 爱尔兰于6月12日就《里斯本条约》举行全民公投,以53.4%反对、46.6%赞成否决了该条约。欧洲一体化进程又遭重挫。《里斯本条约》是欧盟各国首脑在2007年12月13日签署的,用以取代2005年被法国与荷兰先后否决的《欧盟宪法条约》。该条约原计划交由27个成员国批准后于2009年1月生效。爱尔兰的这次公投迫使长达6年多的欧盟制宪进程再度放慢步伐 4. 俄格爆发武装冲突 牵动大国关系调整 今年8月7日夜至8日凌晨,格鲁吉亚军队出动大炮、坦克和装甲运兵车,向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发动进攻。格鲁吉亚军队的进攻立即引起俄罗斯方面强烈反应,俄军一支装甲部队进入茨欣瓦利,俄格武装冲突由此爆发。这场冲突牵动俄罗斯同美国、欧盟关系的调整。在欧洲,俄坚决反对科索沃独立,指责西方对南奥塞梯问题采取双重标准;在中东,俄加强与伊朗、叙利亚等反美国家的关系,恢复其在中东和地中海的传统影响力;在拉美,俄积极推动与古巴 、委内瑞拉等国在军事和能源等领域的合作。 5.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奥运史书写新篇章 8月8日和9月6日,第29届奥运会和残奥会在北京隆重揭幕。北京奥运会132项奥运会纪录和43项世界纪录被刷新,残奥会100多项世界纪录被刷新,中国代表队在北京奥运上获得51枚金牌,首次位列金牌榜首位。北京奥运会还创下奥运史上多项纪录:204个国家和地区参赛、87个代表队获奖牌、进行4800例兴奋剂检测、2.8万名记者参与报道、全球45亿人观看了赛事,170万中外志愿者服务、80多位外国政要出席开幕式。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扬,不仅成为奥林匹克历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实现了“有特色、高水平”的目标。 6.大型强子对撞机启动 帮助破解宇宙之迷 9月10日,历经10年建成的世界最大强子对撞机在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成功启动,第一束质子流注入对撞机并实现贯通。包括欧洲、美国、中国在内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名科学家参加了对撞机的建设和实验。它被科学家称之为“内空间的哈勃望远镜”,有助于了解物质的起源以及宇宙是怎么形成的等长期困扰人类的迷团,对医学、材料、国家安全、工业制造、计算机、科学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将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7.中国掌握出舱技术 太空探索成果丰硕 9月25日,中国三位航天员乘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首次实现出舱太空行走和空间科学实验任务后,28日安全返回地面。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今年,全球太空探索硕果累累。5月25日,美国“凤凰”号探测器在经历9个多月的飞行后成功降落火星北极附近地区,并发回首份火星天气报告。此后,印度成功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一”号,11月14日,它携带的月球撞击探测器完成了撞击月球表面。12月13日,美国天文学家发表了一组太阳系外四颗新发现行星的照片。这是人类首次直接拍摄到太阳系外行星。 8.金融风暴来势凶猛 世界经济前景堪忧 2008年9月以来,以房利美和房地美及雷曼兄弟为代表的美国金融机构接连陷入困境,引发了自1929年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并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减速,同时也使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挽救濒于崩溃的金融体系、避免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美国、欧盟和日本、中国等国家共斥资约2万亿美元救市,全球各主要央行联手多次大幅降息以提振市场信心。尽管金融和经济形势目前仍趋恶化,但全球携手对抗危机的愿望空前一致。 9.六方会谈曲折前进 朝美关系跌宕起伏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今年主要内容是落实起步阶段行动,朝美双方都采取了一些友好行动。纽约爱乐乐团2月历史性访朝演出,5月美国政府宣布从6月开始,一年内向朝鲜提供50万吨粮食援助。朝鲜6月26日正式提交核申报清单,次日炸毁宁边核设施冷却塔,迈出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第一步。7月12日结束的团长会规划出落实第二阶段剩余行动蓝图。朝美围绕核申报和核查方式等问题产生过几次严重分歧,也分别在去核设施功能化和“摘帽”行动上有过反复,但最终达成一定共识。10月11日美国宣布将朝鲜从“支恐国家”中除名,朝鲜则表示将继续去功能化进程。12月11日结束的团长会评估了就验证条款达成共识方面取得的进展。 10.变革精神赢得民心 当选美国总统 2008年美国大选于11月4日投票,民主党候选人贝拉克·以压倒优势战胜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成功当选美国第44任总统,从而将成为美国建国以来第一位非洲裔总统。能够在明年1月历史性地入主白宫,表明他的“变革”口号顺应了美国人心思变的大势和选民对共和党8年执政的不满,也标志着美国的内政外交将进入新的政策调整期。

中国石油战略:我国是如何保卫我们的石油利益?

一、

2018年过去了。

这一年,中国一共进口了4.619亿吨石油,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

尤其在锦州和惠州两处石油战略储备基地,趁着11月国际原油价格大跌,大笔购入石油,更加大冲高了进口数据。

虽然到处都有电动车推进的消息,但我国石油消耗高峰在2028年左右才会到来,我们对石油的依赖还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

格林斯潘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中国毫不犹豫点了个赞。

二、

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石油,但中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才排在世界第13位,不含页岩油共有257亿桶,产油量也并不高,就算中国产油量高,以现在全球油价50美元左右的价格,我们的开采成本也不太划算。

(上图美国成本是35左右,但美国页岩油二叠纪成本低于25美元)

虽然中国石油产量1.9亿吨还能排在全球第五位,但大庆、胜利这样的老油田已经没多少储量,从2017年开始,中国进口石油占全年依存的72.3%,2018年占75%,预计到2020年,会占到80%,差不多成了一个完全依赖进口石油的国家。

保卫石油输入线,就是保卫中国经济的命脉。

在中国的进口石油列表里,2017年,前五大来源国是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拉克和伊朗,进口份额占比分别为14.24%、12.43%、11.11%、8.78%和7.42%。在前十位石油进口来源国中,中国自8个国家的进口增幅达到了两位数,增长最快的是自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的进口量,同比增幅分别为24.98%和28.90%。俄罗斯连续两年蝉联中国原油进口第一来源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主要油气产品进口国)

中国每年总共从44个国家进口原油,其中中东地区9个、非洲地区14个、北里海地区3个、南美洲地区5个。

每年从这些国家进口的石油,主要运往中国的青岛、宁波、大连、湛江以及杭州海关,进口份额占比分别为28%、12%、11%、8%和7%。

那些在茫茫大洋上航行的巨型油轮的航线,像一根根细微的细管,不断给正在茁壮成长的中国经济,输入新鲜的血液。

如果你仔细留意我们宏大的一带一路图,你会发现,大多数我们的原油供应国,正好在我们的一带一路版图内。

(一带一路图,几乎将中国所有重要的石油进口国都覆盖了)

这就是我们常听说的: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度互补,互助互利,他们需要中国工业生产的产品,中国需要这些国家的原材料,同时,中国向这些国家给予经济援助,帮助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是互利互惠的宏大战略。

三、

太平洋另一边的美国,情况就要好得多了。

到了2018年,拥有页岩油技术的美国,产量已经超过沙特与俄罗斯,11月,美国已能做到日产1170万桶石油,超过俄罗斯的1140万桶每日和沙特的1063万桶,成为当今第一大产油国。

其中,美国,沙特,俄罗斯三国的石油总产量,已经超过欧佩克15国的总产量,已能左右全球经济起伏。

美国一年要消耗约10亿吨石油,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主要进口加拿大(最重要),沙特,伊拉克,委内瑞拉,墨西哥的重质含硫油,他们的炼油厂从80年代开始主要炼这种油。

在页岩油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美国二叠纪页岩产量不断增加,美国的真实石油储量难以想像。

我国现有建成舟山、舟山扩建、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及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共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利用上述储备库及部分社会企业库容,储备原油3773万吨,在国际石油供给突然中断的情况下,中国的石油储备,也只够33天左右,这距离国际常用的90天的储备“安全线”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和其他经济大国相比,中国的石油储备相差更多,美国的石油储备高达6.65亿桶,足够150天的消费。

日本的经济规模只有中国的一半,但其石油储备还高于中国,有2.97亿桶,日本的日均石油消费水平为445.1万桶,其储备规模足够使用68天左右。

四、

为了保卫中国的石油安全,我们现在主要解决从两方面着手解决,一个叫绕开马六甲,另一个叫保卫南海。

马六甲海峡是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

中国经中东和非洲运输过来的石油,几乎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再进入中国(日本,印度也有90%的石油要经马六甲海峡)。

如果一旦发生战争,马六甲海峡被控制住,中国的石油安全将即刻被催毁,我们就只有33天的石油储备了。

一旦发生军事冲突,有敌对方封锁马六甲海峡,会对中国造成灾难性后果。

这也是我国为什么一直奋力发展海军,计划逐步建立数个航母战斗群及大型两栖部队的原因之一。

但现在美国海军实力之强,就是将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海军全部堆在一起同美国血拼,大概也敌不过四分之一的美国海军,我们的海军还在缓慢成长中,因此,绕开马六甲海峡成为当务之急。

幸好在西边,我们有一个全地球最好的铁血盟友---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的西边,有一片海岸线,离霍尔木兹海峡很近。

那里有一个深水良港,叫做瓜达尔港。

瓜达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由中方出资建设,从瓜达尔港再建一条铁路或石油管道,直通中国新疆喀什,再从喀什到上海,也就2500公里了,省下了上万公里的海上运输路程。新疆、甘肃地区原来老油气田已经开采殆尽,但当地还有许多配套的炼油加工设备,从喀什接进石油,一方面节约了绕道马六甲的海路,另一方面直接把石油送到了加工厂,直接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有了瓜达尔港,中东地区我们主要的供油国,沙特,伊朗,伊拉克三国的石油就可以源源不断地直接从巴基斯坦上岸,一路驶向喀什,再也不用经马六甲海峡,中国石油的陆上通道,就可以打通了。中国石油安全,也基本得到了保障。

不过目前中国运往瓜达尔的货物都是公路运输,虽然路程缩短,但成本比绕道马六甲海峡高几倍,要想实现经济效益,必须完善铁路、管道等运输设施,而中巴之间有高山阻隔,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且需要时间。

而一旦瓜达尔港到喀什顺利对接,新加坡的经济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虽然巴基斯坦是我们的铁杆盟友,但我们也不能亏待巴铁,中方拥有瓜尔港40年经营权限,40年后将会送给巴基斯坦,在这40年里,中方拥有港口91%的利润,巴方拥有9%的利润,同时,中方在“中巴经济走廊”一共投资了560亿美元,为巴方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如果说巴达尔港是我们的现在,而南海,则是我们石油安全的未来。

南海是被称作“第二个波斯湾”,其远景保守石油储量相当于中东地区的一半左右,超过了整个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资源,尤其是南海南部的万安滩、曾母暗沙周围、礼乐滩盆地地区。

中国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有很多不能尽如人意的障碍,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海洋石油资源方面。

整个南海盆地群石油地质资源量约在230-300亿吨之间,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约为16万亿立方米,占我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其中70%蕴藏于153.7万平方公里的深海区域。目前,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勘探开发的海上油田水深普遍小于300米,大于300米水深的油气勘探开发处于起步阶段。也就是说,现在开发南海的石油资源,为时尚早,还需要等待技术的成熟。

除了石油,中国南海可燃冰储量世界第一,相当于800亿吨油当量,南海的可燃冰可供开采量3000年,而中国现在领先世界的顶尖技术细分类里,就有可燃冰开采技术。

南海拥有这么丰富的资源,关系着我国能源未来的生命线,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建设一支强盛海军,保卫我们富饶的南海。

五、

除了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中国还尝试在缅甸布局皎漂港。

皎漂港的优势是离中国陆地更近,运输成本更低,从皎漂港经铁路进入中国西南昆明,仅1500公里,昆明比喀什离内地可近多了,但去皎漂港还是要经印度洋,有可能为印度所制,所以中国也在斯里兰卡开始布局,在那里下了一步活棋。

缅甸内部政局不是太稳定,复杂多变,世界各国培植的势力暗流汹涌(我们平时新闻常看到出镜的果敢人,,罗兴亚等问题都是各国政治势力角逐的结果),没有比跟巴基斯坦合作来得放心。

(从皎漂港到中国西南地区陆地运输成本大大降低)

中国三年前曾中标皎漂港项目,当时中方跟缅方谈的股权比是85%与15%,缅甸不同意,耽搁了三年,一直到2018年11月8日,终于谈妥股权比为70%跟30%---按原先的股权配比,缅甸不需要出钱,现在涨到30%股权,缅甸需要注资,第一阶段投资13亿美元,整个项目预计花费72亿美元。

另外中国也有尝试泰国克拉运河的可能性,不过克拉运河离马六甲海峡太近,开通运河成本太高,海峡又容易被封锁,跟不经马六甲是换汤不换药,这个是下下策,同时如果泰国克拉运河一旦开通,新加坡将会衰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新加坡是小国大政治,会以倾国之力阻止泰国开挖克拉运河。

(克拉运河一旦开通,新加坡将迅速衰落)

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是瓜达尔港,还是皎漂港,抑或是克拉运河,中国走的每一步棋都将伤及新加坡的核心利益,因此大家会看到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以华裔为主的新加坡,却是最喜欢怼中国的国家---我身边去新加坡旅游的大批亲友都反应新加坡对华人不怎么友好。

六、

现在我们必须聊一聊,保卫我们石油生命线的中国海军,现在在世界上是什么水平。

由于过去亏欠海军太多,中国现在的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沪东造船厂,武汉造船厂订单不断,堪称“疯狂”的造舰规模像下饺子一样生产各种军舰,一艘满载排水量超过3000吨的054A导弹护卫舰从铺设龙骨到建造完毕仅需不到一年的时间,强大、完备的工业体系为中国海军快速、大规模造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自2012以来中国海军新舰入列或服役的数量不少于82艘,这个数量甚至超过了英国皇家海军的除去核潜艇与航母之外的所有舰船,足以碾压任何中等国家的海军。

虽然中国海军目前只拥有两艘航母,一艘辽宁舰已形成战斗力,首艘国产航母正在进行第二次海上试验,但传闻第三艘航母已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第四艘航母已提上建造日程。中国还有导弹驱逐舰052D10艘,052C6艘,052B2艘,0522艘,051C2艘,9569艘,051B1艘,0516艘,护卫舰054A28艘0542艘,05641艘,053H310艘,登陆舰0714艘,07211艘123224艘核潜艇0946艘,0934艘,0923艘常规潜艇元级潜11艘,基洛级潜艇24艘,宋级潜艇17艘,明级潜艇8艘。

同时我国海军还有多艘舰艇下水或在建,例如:国产航空母舰已下水并进行了两次海试;055万吨大驱4艘下水;另有052D型导弹驱逐舰多艘下水或海试等等。

中国海军军费开支逐渐上升到俄国的2.5至3倍,中国海军整体实力超过俄国与法国,位居世界第二将成既定事实。

但是中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差距还非常大,美国海军一年军费是中国海军的四倍,我们舰艇虽多,但高科技方面还有很大距离,最悲观的预计是中国海军战力还不到美国海军一成。

七、

无论在陆地还是海上,中国都是呈现出积极的姿态,努力保卫中国经济的生命线,我们还会依赖石油进口非常长一段时间,因为石油,我们也被卷进了世界各地的地缘政治斗争,在新能源彻底普及前,我们依然会开港铺路,修舰强军,保卫南海,推进友国。

中国的崛起已不可阻挡。祝祖国日益强盛。

请问缅甸怎么了?

靠近大陆的缅甸北部一些地区,长期由被统称为“民地武”的地方武装势力所控制,呈半独立状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缅甸必欲除之而后快,双方的军事冲突时起时伏,已持续数十年之久。近年,缅甸对内实行民主改革,对外不断扩大开放,摧毁和铲除“民地武”的愿望更加强烈、举措更加有力,态度也更加无所顾忌。

据《环球时报》1月8日报道,此次军事冲突的直接导因是政府军采取“闪电行动”,突然进入北部的克钦邦,逮捕了102名所谓非法伐木的外国人,“其中大多数是中国公民”。克钦邦地方武装由此认为,政府军“显然是想对克钦武装进一步实施军事打击”,而这一判断也得到越来越多证据的有力支持。1月12日,该报推出的长篇综述报道,政府军与“民地武”在缅北萨尔温江以西地区发生激烈交火,“造成双方数十人伤亡”,约500名大陆伐木工逃往克钦军控制区避难。这些同胞的命运,顿时成了国内公众关注的重点。

长期以来,由于缅北地区军事冲突不断,人们早已形成严重“审美疲劳”,觉得一切都稀松平常,从不为这些冲突大惊小怪。因此,如果此次冲突仅仅这样也就罢了,但偏偏在这个当口,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副司令等高级军官,借美国——缅甸人权对话之机,前往军事打击“民地武”的前线总部所在地克钦邦首府密,会晤当地的缅甸政府军高级军官。近年一直打缅甸主意的美国,有何新的战略意图?也成了大陆公众关注的重点。

上述两大关注重点交叉,牢固锁定了大陆公众的注意力,并引发丰富的联想,他们从中悟出了不少“玄机”,而政府军与“民地武”的军事冲突也在持续向纵深发展,许多更重要的情况进一步显露。仍然是《环球时报》,1月17日推出综述《缅军突袭卡住“独立军”命脉》披露,“独立军”赖以生存的玉石主产地落入政府军之手,缅甸的意图昭然若揭。“独立军”高级军官坦承“这次吃亏大了”,认定政府军的行动“与美国有关”。不用说,这也是大陆最担心、最关注的。1月19日推出综述《数百中国人在缅北战区失联》披露,那些身陷战区的大陆同胞,“回国之路难逃战火”,但由于属“非法入境”,又不敢向缅甸求助,处境极为尴尬和艰难。

不过,人们在大陆媒体上一如既往地看不到北京对缅北战局的关注,以及对美军突然出现在缅北地区的态度,唯一看到的是,大陆驻缅使馆工作组开始进入缅北地区,探视在那里避难的大陆人,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协助”。工作组的工作进展很顺利,《环球时报》1月22日即报道,外交部证实,共有155名大陆人“被缅方抓扣”,但“身体和精神状态良好”。同时,在相邻版面的相邻位置推出报道,“中缅石油管道预计本月底开通”,力图以此证明大陆与缅甸关系良好,国内公众既没必要担心被抓扣同胞的安危,也没必要怀疑两国关系,缅北军事冲突实乃癣疥之疾,无碍大局。

实际上,缅甸在大陆周边国家中的地位,尤其是美国高级军官“适时”光临密都说明,即使缅北地区的军事冲突仅仅波及而未伤及大陆人,缅甸对被抓扣的大陆人也较尊重,大陆仍然不该坐视其咨意妄为。原因主要就在于,当下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能源供求形势发生了逆转,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市场,大陆由劣势转为优势,至少近几年将成为能源输出国家竞相拉拢的重要对象,从而降低了中缅石油管道开通的意义,大陆决不能忽略这一巨大变化,而无视缅甸控制北部地区对自身利益产生的巨大冲击,特别要注意的是,作为美国围堵大陆“C型”包围圈上的一个重要战略缺口,缅甸早已成为美国、日本拉拢的重要对象,如果缅甸倒向美国,“C型”包围圈的缺口自然消失,中缅石油管道的开通也将转变为制约大陆的利器,而唯一能让缅甸保持清醒的就是控制缅北地区的“民地武”。可以肯定,“民地武”被铲除之日,也就是缅甸倒向美国之时。因此,以各种方式全力维持缅北地区的现状,确保“民地武”的存在,实属大陆维护自身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大陆决不能坐视缅甸在北部地区咨意妄为!

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国际能源背景

在全球经济增长的刺激下,各国对石油的需求也快速增加,并纷纷制订了各自的能源战略,全球能源争夺日趋激烈,新的国际能源格局即将形成。中俄两国分别作为重要的能源生产国和需求国,都致力于重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国际能源新格局。加强双边的石油天然气合作,不仅有利于增强各自的能源安全,还可提升双方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在即将形成的国际能源新格局中争取到更为有利的地位。

一、全球能源争夺愈演愈烈

近些年,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后,各大国以及跨国石油公司之间对油气的争夺愈演愈烈。首先,油气管道争夺成为焦点。争夺的焦点主要在里海和中亚地区。中亚-里海地区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俄罗斯为达到控制里海和中亚地区油气运输大动脉,坚持北向方案;美国则为达到争夺该地区油气资源、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抑制中国崛起、防范伊朗的战略目标,力主南向方案。日本从石油安全和争夺远东石油主动权进而实现遏制中国、争取俄罗斯的战略目的出发,与中国激烈争夺俄罗斯远东石油输出管道。其次,油气资源争夺激烈。在中亚、西非、中东,各大跨国公司对油气资源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目前,在中亚-里海地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跨国公司不仅已基本掌控了该地区的资源勘探开发权。还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活动等,削弱俄罗斯的影响力,力阻中国同伊朗和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而俄罗斯则借助于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不断强化对该地区的影响和控制。在非洲,美国、欧盟和日本纷纷调整对非战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同非洲主要资源国家的控制与合作,争夺油气资源开发的主导权,排挤中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进军非洲石油市场。第三,市场争夺残酷。俄罗斯-环里海石油圈的崛起、几内亚湾新油田的开发以及伊拉克重返国际石油市场,打破了原有油气市场格局,引发欧佩克内部、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之间、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对市场的激烈争夺。

二、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和冲击

美国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霸主地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石油美元的霸主地位。1975年美国与欧佩克达成用美元为石油定价的协议,将美元与石油绑定在一起,世界石油交易大多以美元计价和结算。二是石油价格的制定权。20世纪80年代以来,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几乎垄断了全球范围的主要石油期货交易,主导了世界石油价格的话语权。三是石油资源的控制权。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其石油消耗量占全球消耗总量的42%。作为国际能源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长期以来美国将其能源政策置于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位置,美国的资金几乎涉足全世界所有产油气的地区和国家。目前,美国通过军事打击、经济合作、投资、协商对话等手段实际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地区将近70%的石油资源。

伊拉克战争后,尤其是进入2006年,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一些产油国基于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和中国、印度等重要的原油进口国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双边石油勘探、开采和贸易合作,成立了一系列以欧元或本国货币计价的石油交易所,并在石油交易中越来越多地考虑使用欧元定价,以稳定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增强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减弱美国的控制与掠夺。2007年美国次级债市场危机的爆发,更进一步削弱了美元的地位,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和冲击。

三、欧佩克的地位有所削弱,但仍将是世界石油市场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美国、欧盟和日本通过建立西方石油战略储备,试图操纵和替代欧佩克并促使欧佩克内部分化,使欧佩克成员国和其他油气生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深,欧佩克对国际市场油价的控制力大不如前。从1973年至2006年,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出口的控制已由53%下降到41.7%,今后还可能继续下降。现在的欧佩克不仅要面对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石油出口国的挑战和冲击,还须面对伊拉克石油生产能力恢复后所构成的更大威胁。欧佩克对国际市场油价的控制能力将会大大降低,国际油价将有可能出现以市场供需为基本面,由美国和欧佩克为主、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参与共同调控油价的新局面。尽管欧佩克影响有所下降,但影响仍非常大。欧佩克(除伊拉克外)石油储量仍占世界总量的65.4%,多年的市场化运作也使其内部形成了休戚相关的利益关系。无论如何,欧佩克仍将是未来国际石油市场的一支中坚力量。

四、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产油国地位逐渐上升

如今,俄罗斯、墨西哥、非洲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利用伊拉克战争所导致的伊拉克石油产量大幅下降、国际原油价格飙升的有利契机,大幅增产,从欧佩克手中夺取了不少市场份额,影响大增。“9·11”后,俄罗斯利用世界能源市场的新变化,以“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的总思路全面拓展能源外交,在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和地位迅速攀升,已成为世界重要的油气生产和出口国。自2000年以来,俄罗斯石油产量以年均6.83%的速度增长,2006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为4.8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2.3%,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同年其天然气产量为6121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21.3%。作为能源供应大国,却被剥夺定价权,这是地位日益上升的俄罗斯所不能接受的,它正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在纽约交易所塑造PEBCO品牌和筹划建立俄罗斯石油交易所来试图打破现有国际石油定价体制。

图7-1是1996~2006年俄罗斯石油的生产和消费量。

图7-1 1996~2006年俄罗斯石油的生产与消费量(资料来源: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7)

五、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石油需求强劲增长,成为重塑世界能源格局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石油消费量逐年快速增长。石油表观消费量(原油表观消费量+成品油净进口量)从1994年的1.495亿吨增加到2006年的3.498亿吨,年均增长7.34%,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与此同时,受制于国内石油储量和开采水平的限制,石油产量增长缓慢,从1997年以后,基本保持稳量生产。为满足国内石油消费需求,中国从1988年开始进口少量石油,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净进口981万吨,到2006年进口量已高达1.91亿吨,对外依存度也从1994年的1.9%增加到2006年的54.66%,成为世界重要的石油进口国。国际能源机构(IEA)在《2030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称,如果各国政府坚持目前的政策,到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增幅的45%将来自中国和印度。中国和印度的石油进口量之和将从2006年的540万桶/日增长到2030年的1910万桶/日,这比日本和美国当前进口量之和还要多。其中,到2015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将增长至710万桶,到203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与欧盟持平,届时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达到每日1310万桶,对外依存度达到80%。而印度在2025年之前,将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和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净进口国,到2030年每天的石油净进口量将稳步增长到600万桶/日,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90%以上。

为确保国内经济增长的需要,中国、印度等国也把石油资源安全确定为本国安全战略的主要目标,并相继加入到对热点地区的石油资源的争夺之中。中国在着力加强与伊拉克和沙特的关系的同时,大幅增加从伊朗进口原油和石油产品,同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苏丹、委内瑞拉等国家建立了良好的能源合作关系,力图实现原油供应的多元化。印度不仅每年从沙特进口大量原油,还顶着美国的压力,同伊朗在多个层面展开合作。目前,印度在苏丹、越南、缅甸、利比亚等国获得的油气开采或勘探项目的股份,总投资达30亿美元。印度还计划在2015年前,每年投资10亿美元用于中东、中亚、北非、东南亚和拉美等地区的油气项目。

图7-2为1994~2006年中国石油生产、消费及进口量。图7-3为1994~2006年中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代依存度。

图7-2 1994~2006年中国石油生产、消费及进口量(资料来源:①石油生产和消费量数据来自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7②中国石油进口量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图 7 -3 1994 ~2006 年中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 资料来源: ①消费量数据来自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7②中国石油进口量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http: / /www. customs. gov.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