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民党为什么要推行币制改革

2.古代的金价是多少

3.贝祖诒的社会事件

金价暴涨要囤米粮_金价暴涨要囤米粮吗

阿昌族

 阿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此外,也有少数分布在盈江、潞西、瑞丽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和腾冲,截止2000年人口为33936人。

 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梁河、陇川、潞西三个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习用汉文和傣文。

 阿昌族在汉文书中,有“峨昌”、“获昌”、“俄昌”等字音相近的名称。阿昌族的先民早在公元2世纪就住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约公元13世纪,始定居在今陇川、梁河地区。

 阿昌族的男子一般穿蓝或白色的对襟或大襟上衣,有的还打包头,但许多人都已穿现代衣服。阿昌族妇女服饰有三种类型。一是云南梁河县的,以打包头为显著特点。二是云南陇川县腊撒的,穿藏青色对襟衣服和短到膝下的筒裙,小腿裹绑腿,胸布满银饰,腰系银链子。三是陇川县户撒的,身着各色裤子(已婚的穿筒裙),再扎绣花长飘带(腰带)。对襟衣服上的纽扣,都是用银币做成,以此同汉、傣族的服装区别开来。

 阿昌族妇女的飘带特别的引人注目,黑底上用各色(主要是红、黄、白)丝线绣出各种花纹,光彩夺目,十分好看。关于美丽的飘带,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户撒阿昌族姑娘原来不扎腰带,一位最有名猎人的女儿,为了偷偷学习父亲打猎的本领,扎着腰带勤学苦练,暗暗地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一身的好武艺,连拜她父亲为师的小伙子都不如她。霜降射箭比赛时,她得了第一名。姑娘们问她,怎么成了神箭手?她讲了扎腰带打猎、干活的好处。从此,户撒阿昌族姑娘都向她学习,扎上了美丽的绣花腰带。腰带扎好后故意在身前一侧留一长一短两截,长的拖地,短的至大腿,风一吹来,或快步走时,腰带像一对彩龙飞舞,所以又把腰带叫飘带。干活时,把飘带往腰上一绕,姑娘则显得更精神。

 阿昌族有嚼烟的习俗。大家聚在一起时,无论男女都要互相敬送,接待客人时更是少不了。嚼烟的原料是一种辛辣而有香味的植物—芦字,加上“撒挤”(一种用槟榔根、李子树皮、栗树叶熬成的黑褐色胶状混合物)和少量熟石灰、烟丝。放人口中咀嚼一会,口中唾液便会变成红色。据化验,上述混合物中含有少量生物碱,有消炎止痛的功效,对口腔和牙齿有一定保护作用。嚼烟的唾液还可治疗蚊虫叮咬伤。如有蚂蝗爬到腿上,吐一口嚼烟唾液在蚂蝗爬处,蚂蝗就会自动掉下来。

传统节日以及颂扬开发自然和驯服野兽的英雄事迹等。同时,阿昌族的传统节日与宗教信仰也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很多传统节日都是带有宗教色彩的。阿昌族的节日因地区的不同而内容略异,但总体上基本是一致的。

 阿昌族长期与汉族、傣族等杂居,岁时节日习俗深受多元文化影响,阿昌族将汉族、傣族的一些节日移植过来,嫁接在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将异文化与本民族文化重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习俗。阿昌族的节日繁多,内容丰富多彩。

阿昌族春节

 云南省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阿昌族在正月年节即将来临之际,便要准备春联、年画、鞭炮、新衣等,家家户户还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新春。年节一到,阿昌族家家都要在门上贴对联,贴年画,并宰鸡杀猪。三十晚上全家团聚吃年饭,当时还要守岁,全家老小围坐在火塘边,抱着麻枥树柴块儿,烧起熊熊大火,一直到深夜。阿昌族守岁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个叫腊福的穷苦人,大年三十买不起年货,他一时性起,抱来一大堆麻栎树枝,烧起熊熊大火。半夜时分,堂屋中央突然掉下一根碧绿的树枝,腊福感到奇怪,捡起树枝扔进了空米囤,不一会儿,空米囤盛满了白米。阿昌族人得知此事后,每到大年三十晚都仿效腊福,以求米粮满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阿昌族烤火守岁的习俗。过年时,人们要走亲串友,还举行各种活动。

阿昌族地母祭

 又称地鬼祭,云南省梁河一带阿昌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二月马日、五月二十八日、六月二十五日举行三次。

雨水拌金沙做成太阳,又用雨水拌银沙做成月亮,还用五彩石做成了天,最后用自己的 *** 做成太阳山和太阴山,此后男人就没有了 *** 。遮米麻拔自己的脸毛织地,从此女人没有了胡须。随后血流成海,世界有了生机。天公与地母的结合,产生了人类。天公教会人们狩猎、熟食与筑屋;地母教会人们刻木记事,用占卜和咒语来躯赶疾病和灾难,因此天公和地母成为人们崇拜的神祗。祭祀仪式在大青树下举行,祭祀时不得动土,不能舂米。第一次祭祀,是为了祈求地母保佑全寨人平安。届时,全寨阿昌族忌工一日,各户去一男人聚餐一顿,不准外人进寨,以免不吉。第二次祭祀是为了祈求地母保佑牲畜兴旺,祭毕,共商牧畜之事。第三次祭祀,祈求地母保佑五谷丰登。到时全寨聚集在一起,设供焚香,行祭祀之礼。祭毕,阿昌族将洒有鸡血和贴有鸡毛的竹片插在每块田里,边插边念咒语,祈求丰收和驱逐灾害。 阿昌族清明节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这一带的阿昌族清明节前,家家户户进行大清扫,节日这天,各家各户清扫祖先墓地,以表示对先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有的人家这一天还请佛爷念经。清明扫墓不仅祭扫自己家的祖坟,还要祭拜本民族的英雄和所敬仰的亡灵。

阿昌族泼水节

 又称桑建节或浇花水节。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后第七天举行,节期四天。

 第一天的主要活动是采椎栗花。相传,桑建是阿昌族椎栗树神的名字,他战胜恶魔,给人们带来了幸福。节日里,身着盛装的阿昌族青年男子汇集起来,进山采花。行进途中,要由一人在队伍前面挥舞阿昌刀,其他人边走边放枪,到山上采花前还要放鞭炮。采花返回时,一路上要敲象脚鼓。留在村里的阿昌族妇女们早已准备好苏子把把,听到枪鸣,立刻到村外迎接采花队伍。小伙子们向姑娘献上椎栗花束,姑娘们将把把献给小伙子。吃完把把,大家一起边歌边舞回村。村里的老人们早已在广场上立好了竹竿,迎接采花队。人们来到场地,把椎栗花一圈圈扎在竹竿上,使之成为花塔,有的则做成花轿。夜晚,阿昌族人边围着花塔、花轿,载歌载舞到深夜。第二、三天的活动主要是浇花,男子敲响象脚鼓、锣等,扛着四色彩旗在前面开路,姑娘们则排成一长串到河里挑清水来浇花塔、花轿,并用清水沐浴花轿里供着的佛像。第四天是节日的 *** 。人们互相泼水祝福。首先,阿昌族请村子里五十岁以上的老大妈按年龄依次排成一排,姑娘们将清水泼洒在老人们的衣袖或手里捏着的汗巾上,以示消除灾难祝福长寿。然后,阿昌族未婚男女青年互相泼洒。泼水用的器具必须干净,水也必须是清水。泼水时还得先用歌声问对方是否同意,如同意,则先由男的主动泼,女的后泼,并互相祝福,说声“阿弥陀佛”。

 泼完后,有情者则相约到草地或山坡上对歌,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

 在户撒、腊撒一带的阿昌族中,有浇花水节,这是阿昌族青年男女的节日。节日活动在每年的农历三月间举行。这一天,阿昌族青年男女们三五成群地从一个寨子逛到另一个寨子,用新盆盛水,互相浇泼,十分热闹。浇水后,相互邀约,成群地来到村寨外河边或林荫草地上,互相对唱情歌,倾吐彼此间的爱慕之情,有的甚至借此机会确定了恋爱关系。

阿昌族祭色曼

 云南省阿昌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分两次举行,一次在农历五月,另一次在农历七月,祭祀之日必须是牛日或猪日。

 色曼是阿昌族所信奉的诸神的化身,山、地、水诸神均包括在色曼内,这两次祭祀,旨在祈求色曼保护寨子。色曼庙有三种样式,一种是在寨旁立一根石柱或木柱,柱的顶端安放一块石板或木板;一种是用土夯成宽一米半高二米的墙,上梁盖瓦;一种是在祭供前临时盖个小庙。

阿昌族火把节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下旬举行。

 节前,阿昌族家家户户要自制松木火把。据说烧火把是为了驱逐疾病,以祈人畜兴旺,节日这天,家家户户要吃米线,比较富裕的人家要吃火烧小全猪。当夜幕降临,阿昌族人燃起火把,先在室内转一圈,将蜘蛛网等不洁之物烧掉,以示驱邪保安。然后,全寨阿昌族人手持火把汇集到寨内广场上或原野上,再绕村寨、山坡和田地漫游,以祈消灭虫害、预祝丰收。最后青年男女聚集在广场上,围着火堆,唱歌跳舞到深夜。跳舞时,由一个最善歌舞的人领头,其余的人均双手叉腰跟在后面随唱,唱一句、舞一步,旁观的人也常常呐喊助兴,场面十分热闹,常常通宵达旦。

阿昌族祭塞们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的节日,每年农历七月的马日举行。

 “塞们”是一个士兵头领的名字,也代表战神。相传在一次战斗中,塞们被敌方打死,这天正好是七月马日,后来塞们变成神。故每逢这天,阿昌族就要用整猪来纪念他,祈求他保佑村寨平安,人畜安康、五谷丰登。平时,如果村里有什么损财、灾祸等,人们要临时祭求塞们。

 过去,遇到战祸,也要祭塞们,以保佑战胜敌方,士兵安全归来。

阿昌族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 八月十五这天早上,阿昌族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收获的大米煮饭喂狗,而后走亲访友,欢聚。 阿昌族赶摆

 赶摆又称做摆,云南省阿昌族的传统节日,属宗教节日,原则上是每年过一次,但因赶摆消耗太大,因此也可以三四年过一次,时间一般在农历八、九月间,节期三天。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因而,赶摆从内容到形式与傣族大致相同。阿昌族认为,赶摆可以使五谷丰登、村寨安宁、人丁兴旺,他们还认为,赶摆是一种积德的事,将来死了,灵魂可以上天过好日子,不再受苦受难。赶摆前,阿昌族人要准备大量的猪肉、米、油、纸张、香烛和七尊菩萨。赶摆期间,主办寨子有大量的来客,必须要热情款待,提供吃住等。做摆的三天里,人们全在赶摆场上吃喝,由于人多时间长,加上节期饭菜必须有肉,花费惊人,故此俗现已不多见。节日头一天,阿昌族敲锣打鼓,到佛庙迎佛,等佛像一到,人们献上供品,当晚狂欢。第二天是最热闹的一天,清晨,人们要拜佛祖,听佛爷讲经。早饭后,鞭炮一响,表示绕佛寺游行开始了,各街立刻挤满了人,游行队伍最前面由几个阿昌族小姑娘抬着供品,最后是几尊佛像,另外有几个人边走边撒米花,几个人不住地放鞭炮,最后有锣鼓队。游行一直延续到下午。晚饭后,人们照例狂欢一番。第三天是赶摆的尾声,外寨人纷纷离区,本寨的人们在广场上竖起一根高杆,系上旗蟠,据说高杆可以指引人找到天堂里的位置。最后,阿昌族人聚在一起美餐一顿,赶摆即算结束。

阿昌族换黄单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九、十月间择日举行。

 届时,各佛寺所辖区的群众要抬上香烛、纸以及食物,同时还要将准备好的佛像穿的黄单和在佛寺里挂的各种布单,一起送到佛寺供祭。到寺院后,阿昌族先进香拜佛,然后由佛爷为进香拜佛的人们把新黄单给佛像换上,以示其信仰的虔诚。

阿昌族出洼节

 意为送佛出寺。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这时节,农田收割完毕,进入农闲期,故取消进洼节的禁令,阿昌族青年人可以自由玩乐。十五日,全寨的未婚小伙子带着花纸,敲着象脚鼓在寨中游行,阿昌族老人们则进佛寺烧香,并要把以前进洼时放在寺院佛座后面的供品取出来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阿昌族举行佛爷出洼仪式,所有的未婚少女都要进佛寺拜佛。十七日,各寨青年男女集中,要听本寨佛爷讲诵经文,然后,人们欢歌纵舞,互相祝贺。阿昌族青年男女从这天起又可以谈情说爱,缔结姻缘了。

阿昌族撒种节和尝新节 八月十五日举行。

 这个阿昌族节日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个年逾古稀的阿昌族老婆婆,每当农历六月中旬的收获季节,总是精心地选留各种谷物的种子,然后分给各村寨的人,帮助乡亲们提高产量。为此,她受到乡亲们的爱戴。老婆婆一年比一年老了,终于在一年的八月去世了。人们为了弥补老婆婆没有吃到新粮的遗憾,就在她灵前供上新米做的饭。这之后,乡亲们为了纪念给人们带来幸福的老婆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阿昌族家家户户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第二年春天,人们珍重地把她留下的种子撒到田里。由此,又形成了农历三月初十的撒种节。

 撒种节和尝新节的传说有很多种,一种传说在远古时代,阿昌族人民中有个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农历八月中旬收获季节,她总是不厌其烦小心翼翼地将各种谷物良种选留下来,转送给各村寨的农民。由于帮助大家提高了耕种技术,她受到人们深厚的爱戴和尊重。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获前去世。为了弥补老人未能穿新、尝新的遗憾,人们在她灵前敬献香喷喷的饭菜和新衣。以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来年春天人们又将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形成了每年三月十日的撒种节。还有的传说认为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向天神借来谷种,从此阿昌族祖先才会种谷子,因此,这一天要“尝新”来感谢。

 每年清明节前后,每户阿昌族人家都要选择吉日到秧田做象征性的撒种,并在秧田间插桃枝、李枝,在天边烧纸钱,献饭菜祭品,求田公地母保佑丰收。据说插下桃枝、李枝后,谷物就不会漂浮,并且生根快。撒种节期间,年前出嫁的姑娘和丈夫要带酒等物品回娘家过。

 农历八月十五举行尝新节这一天,阿昌族必须用刚收割来的新谷做晚饭,如果自家的稻谷尚未成熟,要向别家借新谷。饭熟后,分别祭献祖宗、财神、谷神,先拿一碗新米饭喂狗,然后全家人才能共进晚餐,欢欢喜喜地品尝新米饭。当年出嫁的阿昌族姑娘,这一天一定要带着礼物回娘家过尝新节。撒种节和尝新节这两天,阿昌族家家户户都按照传统的习惯,打扫庭院、房屋,准备鱼肉、米线、酸性食物和米酒,再到地里拔上一蔸子儿结得最大最多的芋头,砍上一株结了双穗的玉米,然后把玉米和芋头捆扎在一根三五尺长的竹竿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随后,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饭,杀上一只肥鸡,摆在祭桌上,缅怀祖先。并接回出嫁的姑娘,全家团聚。饭后,男子穿着蓝、黑或素色对襟短上衣,黑色长裤;妇女着合襟上衣、裙,系围腰,颈上挂银质项圈,项圈上系有银链、银须、银元等装饰;少女则将辫子盘于头顶。大家聚集于村寨前后唱歌跳舞,热闹异常。

阿昌族赶会街

 赶会街是阿昌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古老的传统习惯,阿昌语叫“熬露”,汉语叫会街。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是阿昌族迎接“个打马”(阿昌语:菩萨)返回人间的宗教节日。从农历九月初十日起过五天。届时阿昌族要赶五个街子,一天一街,一直赶到十四日。在此期间,姑娘、小伙子晚上不睡觉,负责收斋米、煮斋饭、供斋等活动。原是在农闲时择日举行,现在一般集中在“十一”时候举行。节日期间,阿昌族男女老幼,人人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会街”东边是耍花灯的队伍,五彩的宫灯、莲花灯、吊灯上下飞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西边敲着象脚鼓的阿昌族青壮年大汉,可使人想到遥远的年代;北面是无数的人群簇拥着一头逗人喜爱的“白象”。耍白象是阿昌会街最富民族特色的活动。“白象”用木料做架,用各色彩纸糊身,鼻子用布制成,用绳子通过滑轮牵引。“耍白象”前,一人先藏进象的肚子里。当他用双手来回拉动带有滑轮的绳子时,就会使象鼻子上下左右甩动起来。会街开始,阿昌族男女老少簇拥着白象走出村寨,小伙子们敲着象脚鼓和锥锣,打着彩旗,放鞭炮在前开路,其他人拿着绿叶青枝随后,从四面八方来到会街会场。接着,青壮年男女伴着鼓声,手拿树枝起舞,舞伴对数不限,打镲人始终和击象脚鼓者对着跳,舞步动作一跨一退一蹲,连续三次,第三次往下蹲时,击象脚鼓者外甩鼓身,鼓尾从打镲舞伴脊背和头上扫过。然后,顺左脚甩回,鼓尾随击鼓者往前,弓腰半蹲,直到碰到地面。同时,打镲人也跟着跳跃下蹲,打响镣,霎间分开镲向地面按去,在未接触地面时即刻前后分开,然后迅速跳起,互相转身侧目。当耍白象活动达到 *** 时,手拿树枝的阿昌族男子,翩翩起舞,发出一次次欢呼“哦——会会!”围观人群也爆发出一阵阵欢笑声。在欢笑声中,白象的鼻子也甩得更高更勤。

国民党为什么要推行币制改革

一、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看看下面这个推导:

1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2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

3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八钱三分? 白?面(斤)九文 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2元

4 结论,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5 验证,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参考资料:

二、古代有好多朝代的。各个朝代银子的价值也不一样。

以北宋来说吧

古代的金银铜等货币的购买力一直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这部闲话水浒也将宋代的货币转换成今天的人民币以符合现代语境。无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货币的专家,要完全精确的换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算数字,让读者可以有个基本的概念。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为了简化我们的计算方法,无斋主人忽略这些因素。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的这个假设。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 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两个数字。而。先生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币

1)黄金基准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 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币,年薪108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4500元,年薪5万4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呷艘铝? ,厨料, 薪炭诸物,增给 ,公用钱,给券 ,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渥无与伦比。也难怪宋江削尖了脑袋想招安当官。

从水浒上的具体事例来看,这个兑换率也比较合理。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伙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300人民币的样子。此外,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同样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小饭馆,3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

再看看水浒中其他几个例子,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9元,很合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时候,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1500元人民币也不算过分。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一伙的家酿村酒要5贯钱,1500元人民币就有点太黑心了,也许是因为当时黄泥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胜又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还有晁盖一伙在竞相抬价,才把这桶酒炒成天价的吧

古代的金价是多少

为制止巨额白银的外流和白银走私。

由于国际银价大大高于中国国内的银价,于是外国在华银行纷纷收购中国白银,装运到纽约、伦敦出售,从中攫取暴利,这样,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出现了大规模的挤兑、提款、抢购、投机的白银风潮,进一步导致国内存银锐减,市场银根奇紧,购买力锐减,工商企业纷纷倒闭。

为制止巨额白银的外流,南京国民政府于1934年10月下令对银类出口征收高额关税。此举虽然暂时减少了白银出口,但却加剧了白银走私。面对危机,南京国民政府希望在英、美的支持下,实行币制改革,以稳定国家金融。

扩展资料:

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集中发行钞票,并将其定为法币。

(二)将原来流通的各种银币禁止使用,白银不再流通,所有现银必须兑换为法币。

(三)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从此,中国从银本位国家,一跃而成为管理通货国。

中国宣布币制改革,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政府对中国的这一改革采取了合作态度。11月4日,英国发布国王敕令,禁止英国的银行和英国人用现银支付。

中国***新闻网-1935年中国实施的币制改革

贝祖诒的社会事件

一两黄金等于十两银子。我们可以按照现在人民币的换算得知:在盛唐时期一两银子等于人民2000-4000元,北宋中期600-1300元,明朝中期600-800元,清朝中晚期150-220元。

在古代,在今之纸币、硬币尚未正式使用之前,通用货币一般有3种,最贵的是黄金――金元宝、金条、金锭,常见的是白银――银元宝、纹银、银元,以及廉价的铜钱――圆形方孔钱,俗谓“孔方兄”。

有人曾计算过,古代1两黄金约等于10两白银,约等于180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等于180元人民币。1枚铜钱即1文制钱约为0.15元人民币,1贯铜钱有1000枚铜钱,约为15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为1贯铜钱,即1000枚铜钱。

钱币

钱币,从古至今一直是我们人类用来交换商品流通的工具。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见剧中人物用的光滑闪亮的银子,尤其是那种金光闪闪的黄金。

其实在古代,古人们当时用的金银并不是剧中那样,作为货币的一种,黄金白银都很实在,都只在乎其重量,不注重外观,就只有官家的金银才会比较看重卖相。

各个朝代的银两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按照现在一般推算,货币价值都是采取一般等价物的交换方法来计算的,也就是中国古往今来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大米。

据史记记载,在明朝的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到两石大米,当时的一石大约等于94.4公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按照现在我国的大米物价来算,一斤米大概1.75元左右,这样就可以算出当时明朝的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与明朝相比,唐朝的一两银子价值就比其高出太多了。唐玄宗李世民贞观年间,物质文明基础极其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按照一两银子的价格换算就是1000文铜钱,就能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也就是20石。

唐朝的一石米大约是59公斤,按照我们今日米加来算,1.75元一斤,一两银子就等于人民币4130元。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由于货币膨胀,米价升到了10文一斗,也就是当时一两银子已经降到等于人民2065元。

到了宋朝,当时的钱币制度较为混乱,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由于宋朝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工商业较为发达,因此对货币的需求量极为庞大,而且对于银子的产量都没有向现代这样得到宏观调控的管理,对宋朝的货币市场造成极大的混乱。

根据《宋史 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假如按照2000个铜钱折算成一两银子计算,那么一石米价就是300—600文钱。一两银子基本上可以买到4到8石大米,按宋石66公斤计算,一两银子等于现在人民币924到1848元不等。

在清朝中晚期间,由于国外的大量钱币流入中国,导致当时银两的货币价值就下降到了不到明朝时期的三分之一,也就是一两银子等于200元人民币左右。

当根据史记上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每年的世界银产量有百分之七十多都都被用来购买中国生产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产品。当时市面上流通的货币除了中国的银两,还有来自许多西方国家的银币,简称“银洋”。

旧上海黄金风潮案

1946年3月初,国民政府决定开放外汇市场,实施黄金买卖政策。此事的起因是,当时国统区物价狂飙,民不聊生,国民党官方货币——法币的地位岌岌可危。在行政院长宋子文的主持下,国民党政府企图以此来回笼泛滥的流通货币,抑制汹涌的通货膨胀。但在抛售黄金的过程中,官僚特权势力狼狈为奸,趁机大肆贪污营私,从而引发了一场极为混乱的社会动荡,上海市民连称:“国民党气数已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金风潮案”。

抛售黄金无济于事

黄金买卖由中央银行负责办理相关事宜。所谓“买卖”,主要还是大量低价抛售为主,中央银行间或有买进黄金,但数量极少,而且都是矿金,做做样子而已。实际上只有“卖”,没有“买”,因而在一般市民眼里,买卖就是抛售。

抛售的办法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明配。每天上午10时,由中央银行根据当日上海黄金市场的金价规定牌价,由上海的金号、银楼公会会员,提出当日申请购进的黄金数量,交由公会负责人报请央行业务局配给。上午由央行将黄金配下,下午金市收盘时,配售户将配给的黄金的价款缴库。

第二种是暗售。因为当时明配的黄金数量总是供不应求,遂由央行根据市场波动情形,暗地将黄金交由委托的几家金号、银楼,向市面抛售。央行不直接露面,说是为了便于控制,实际上是为了便于勾结舞弊。

黄金买卖的中心,自然是号称远东金融中心的上海。

央行抛售黄金的市场代理人,是上海金业公会和上海银楼业公会,具体由同丰余、太康润、大丰恒三家金号,方九霞昌记、杨庆和发记两家银楼负责,他们经领和分发所有中央银行配发的黄金。

在最初的几个月内,上海的黄金市价波动还比较小。全权负责的宋子文,对黄金买卖的动向十分关注,要求中央银行总裁贝祖诒、央行业务局正副局长林凤苞、杨仁安等人,每天向他汇报黄金市场的动态。财政部长俞鸿钧则被架空在一边,无权过问此事。

然而,局势正慢慢变得失控,所谓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诚哉是言。

1946年10月以后,随着国共内战的演进,战局对国民党越来越不利,军费开支猛增,金融市场便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到了1947年初,市面金价一天几波,中央银行虽然逐日抛售金条,但涨风仍不能平息。当时,全国各地的金价普遍高于上海,以1947年2月11日的金价为例,每根金条上海最高为734万元,北平为860万元,南京为930万元,武汉为950万元,重庆为950万元,广州竟高达1100万元。

于是乎,全国各地游资纷纷流向上海抢购黄金。许多高级军官,都把领到的军饷钞票暂不下发,大批装运到上海来抢购黄金美钞。运送战备的火车,成为运送钞票的专列,各大派系为了争夺交通工具,还大打出手,军心一片混乱。连中航的飞机,也被人用来运金。

上海黄金库存很快见底,宋子文急忙调用运输机,从重庆的黄金库存向上海输血。最高的一天,曾抛售黄金10万两,但也无济于事。

停售黄金引来抢购风潮

60年前的1947年初,上海各报上这样的标题比比皆是,令人不寒而栗:“物价如脱缰之马,各地粮价飞升,平民叫苦连天。”“百物一致暴涨,市上一片混乱。”

而此时,金融市场也一片混乱,并带动物价一再狂涨,社会动荡不安。上海的米价1946年涨了15倍,1947年则涨了20倍。其他与市民生活密切的商品,也无一不涨。市民一觉醒来,往往发现原先够吃一天三顿饭的伙食费,这时候已经只能吃两顿饭了,晚饭需要勒紧裤带了。

2月中旬,上海多家米店、银楼,被愤怒的市民捣毁。随后,广州、武汉、长沙等地,相继爆发相同的事件。

面对这种情形,蒋介石再也坐不住了,决心停止抛售黄金。他叮嘱宋子文说:“今日所应急切图之者,尤莫重于改变经济政策。”宋子文还想变更外汇汇率和继续抛售黄金,被蒋介石一口拒绝。但下一步如何走,他也不知道,只好走一步看一步。

2月16日,行政院发布《经济紧急措施方案》,重新实施黄金管制,禁止黄金买卖。并且组成了经济监察团,对商民持有的黄金和美钞,加以充公或按市面牌价兑换,从市民手中抢得仅有的一点物资和金钞。

但是,停售黄金,却引来了更为严重的抢购风潮,社会危机如决堤之水,无法抵挡。

风潮由上海始,蔓延至全国各地。金价狂涨带动了物价狂涨,百姓生活成本大幅上升,许多家庭财产缩水三成。商店则囤积居奇,不愿出售货物。市民也开始加入到抢购物资的风潮中去。一些中小工商业者为了保本保值,只得从流动资金中移出一部分,购买与生产无关的物资。许多企业都在风潮中破了产,市面混乱不堪。

由于黄金风潮闹得民不聊生,国民党内就有人呼吁,要彻查黄金案的责任。有的人则把矛头直指宋子文,想乘机把他赶下台。著名学者傅斯年,在世纪评论上发表《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一文,更是火上浇油。不同的动机,汇成了一股打倒宋子文的浪潮,酿成国民党内部异常激烈的斗争。

在此情况下,蒋介石为了以示公正,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彻查“黄金风潮案”。

调查分三条线进行:在军队,由国防部二厅厅长郑介民组成调查团,负责调查军人在风潮中挪用军费抢购黄金的情况;在民间,由淞沪警备司令宣铁吾组织“经济监察团”,负责调查上海商民投机倒把、违反金融管理规定的行为;在上层,由监察院委派何汉文、谷凤翔、万灿、张庆桢四名监委,负责此案的清查。

“金牛党”狼狈为奸营私舞弊

这三条线,关键还是监察院的那几个老家伙,许多人还指望他们扳倒宋子文呢。

监察院院长是民国元老于右任。他早就对宋子文看不顺眼,想通过查案,一扫人称“养老院”的监察院的萎靡之风,给世人一个交代。他说:“这次的查案,监察院必须下决心打老虎,不要只拍苍蝇。”四监委深受鼓舞,决心查个水落石出。

通过一段时间的明察暗访,四监委查获了上海金业公会主席、同丰余号经理詹莲生,利用公会主席的地位以及熟悉中行库存情况,操纵上海金市攫取20多万两黄金的事实。

这是因为,抛售虽说面向公众,其实仍是暗箱操作。黄金的抛售都归同丰余号经理詹莲生负责,再由同丰余号分配给有关系的金号、银楼,他们利用“火耗”等名目,从中大肆克扣,中饱私囊。

据当时任中央银行稽核处的李立侠回忆:“甚至中央银行以所存400两一块金砖,熔化为市面通行的10两一根金条,也不经过当时的中央造币厂,而直接交詹莲生分配给有关金号、银楼代熔,每条付给三分火耗。”

其实,詹莲生所获得经营暴利,何止火耗一项,当时查案的监委就收到举报,说詹“一年中所赚得的黄金有10万条以上”。

监委们曾询问詹莲生:“你赚得的大量黄金哪里去了?”

詹莲生毫不在乎地回答说:“赚项大,应酬也大,并没有得到多少金子。”接着又大谈他和宋子文、贝祖诒的关系,嬉皮塌脸,有恃无恐。

显然,詹莲生是上海黄金商人和央行之间的纽带,而且神通广大。因为詹莲生虽只是个小小的经理,却包办了中央银行暗售的所有黄金配额,而其他几家代理金号、银楼的黄金配额,也要靠他来分配。

说穿了,这其中自然少不了詹莲生与中行总裁贝祖贻、业务局局长林凤苞和副局长杨安仁等人的勾结。

詹莲生与贝祖诒同为苏州人,与贝家有亲戚关系。早在贝祖诒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时,两人已经狼狈为奸,在外汇买卖上大捞了一票。林凤苞、林仁安则一直是贝祖诒的亲信,原先也在中国银行任职。贝祖诒任中央银行总裁,就把这两个亲信捎上,当了央行业务局的正副局长。

贝、詹、林、杨,实质上是以同丰余为掩护的一个贪污团伙,被上海市民称为“金牛党”。

宋子文的推托

事情越查越多,正所谓拔出萝卜带出泥。可笑的是,同丰余竟是一家没有向政府备过案的黑店,这下监委们似乎找到追究的把柄了。

他们向上海市社会局质问道:“何以同丰余没有批准立案,而经理这样重大的业务,你们不加以取缔呢?”

社会局负责人苦笑着回答说:“贝总裁招呼我们不要管,我们只好不管。”

监委们询问林凤苞,林的回答更加振振有词:“因为上海金业公会会员复杂,不可靠的多。詹是公会主席,熟悉情况,有信用,有号召力,贝总裁也知道他的负责可靠,所以选择他负责。”

再去盘问贝祖诒,回答也是差不多的口气。

四监委又向贝祖诒询问抛售黄金的情况。贝傲慢地回答说:“央行原有库存总数,从1946年3月至11月的抛售总数和现存底数都有,但事关机密,奉主席(蒋介石)谕,对任何人不能公开。”

四监委只得从其他渠道再打探,最后还是利用了孔祥熙与宋子文的矛盾,获悉了中央银行已经将全部库存900万两几乎售罄的内幕。

据孔说,他卸任财政部长时,交给宋子文的库存共有900多万两黄金。央行在宣布停售黄金时,已经是库存告罄,无金可售了。监委们核以央行每月售出黄金约70万两,共计12个月,约为850万两左右,孔祥熙的说法是靠得住的。

不过,央行抛售黄金没有什么法定的手续,一切都有宋子文、贝祖诒说了算,“ok”了事。同丰余连一本进出的账目都没有。也就是说,监委们没有什么过硬的材料可以拿到手,这使查案阻力重重,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

线索也就到此为止了。

世人都明白,这几人的顶头上司就是宋子文,宋子文的上面还有蒋介石,怎么办?如何查?

恰好宋子文那几天在上海办事,监委们听说后,请示于右任,于答:“继续查。”于是监委们赶往宋宅,正好把宋子文堵在家里。

监委们得到的情报是,出售黄金经过政府的同意,而引起大风潮的停售黄金令,却没有经过政府的讨论或同意,完全是宋子文个人的决定。于是监委们诘问这是怎么回事?

宋子文一脸不屑,说:“停售黄金是奉主席的口头指示,我不过是奉令行事。至于事先没有提出讨论,一来事机急迫,二来主席的意思,大家也不会另有什么好办法。否则,会徒然引起一些无谓的争论,暴露国家的机密,影响戡乱大计。”他又说:“我能力有限,已经向主席提出辞职,一切听上面决定处理。”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份上,监委们只好倚老卖老,硬着头皮打电报给蒋介石,询问停售黄金是否确奉主席的命令?

国民党败象毕现无遗

何汉文等人,一面探听蒋介石的真实意思,一面先造声势。他们在监察院领衔10多名监委,提出弹劾“宋子文、贝祖诒案”。立法院开会时,还把宋子文、贝祖诒请来质询,弄得两人面红耳赤,下不了台。接着参政会也向宋、贝两人提出质询攻击。

事情进展到这一步,监委、立委们知道,接下来,关键要看蒋介石的态度如何了。但他们的电报发出后,却迟迟不见蒋介石的批复。

监委们想见蒋介石,哪里有合宜的时机。有老于此道的人出主意,让他们到国民政府文官处查询一下,看看蒋介石有无批复。果然,那里有人拿出一份文件,笑笑说:“批示有的,不大好复电,你们看看吧。”

四监委拿过文件,原来蒋介石在电报上的批示是:“并无其事。事到如今,有何办法。”四监委看了,都啼笑皆非,怪不得一直没有回音。看蒋介石的意思,显然也没有办法,只能不了了之了。

的确,蒋介石也陷入两难的境地。

据当时任中央银行稽核处的李立侠回忆:“蒋介石对中央银行是十分重视的。这是他的总账房,不许别人为所欲为。由于宋子文乱花了他的家当,他就断然把宋赶走了。”

不过他也知道,宋子文也是为他在办事,试想,不是宋子文殚精竭虑,他打内战的巨额经费,又从何而来?真要追究的话,自己是点过头的,对于这一事件,应该负有主要责任。何况宋子文毕竟是自己的大舅子,关起门来始终是一家人。但他又对宋子文、贝祖诒在不知不觉中花掉大量外汇和黄金,恼怒不已。

但无论如何,事情总要有个交代。

1947年3月,中央银行进行改组,贝祖诒被免去总裁职务,由张公权接任。宋子文也于1947年3月1日辞去行政院院长,黯然南下,就任广东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长一职由蒋介石兼代,不久改由张群接任。两张都是政学系的风云人物,这番国民党内部的斗争,政学系是得了大便宜的。

詹莲生、林凤苞、杨仁安三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詹12年;林、杨分别7年。但在美金、大黄鱼的打点之下,三人后来获得“保外就医”的机会,依旧逍遥法外。

黄金风潮案就此告一段落,但国民党政府的败象已经毕现无遗。此后,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金融形势一泻千里,整个国统区的政治、军事、经济,都开始呈现崩溃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