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宋时期为什么选择联蒙灭金?

2.南宋为什么要联合蒙古灭金,按到他不知道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吗?

3.南宋为何联合蒙古夹击大金国,难道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吗?

4.联蒙灭金的经过

5.南宋为什么要选择联蒙灭金?

南宋时期为什么选择联蒙灭金?

南宋联元灭金价格-宋元灭金之战

1232年底,蒙古_治者派王_来南宋,商议夹攻金国之事,京湖制置使史嵩之上报朝廷,朝中大臣都认为这是复仇的绝好机会,只有赵范一人持有异议,他说:徽宗宣和年间与金国订立的海上之盟,最初以为牢不可破,后来金国败盟,大宋自取其祸,这段历史,不可不鉴啊!理宗不听,命史嵩之派使者回复蒙古军:南宋朝廷同意跟蒙古联合攻金。史嵩之乃派邹伸之前往,蒙古承诺一俟灭金成功,以河南地归宋。这自然是很大的诱惑。1233年初,金哀宗完颜守绪从汴京逃到归德(河南商丘),夏天,又从归德逃到蔡州(河南汝南)。蒙古都元帅塔察儿派王_请宋出兵合攻蔡州。史嵩之先派兵跟蒙古军合攻唐州,将其攻下。当唐州未下时,金哀宗曾不屑地说:我们很难跟蒙古军较量,“至于宋人,何足道哉!朕得甲士三千,纵横江淮间,有余力矣”。话是狂了点,但也说明南宋的军事实力是很差的。这年九月,金哀宗派完颜阿虎带到南宋乞求支援粮食,完颜阿虎带出发前,金哀宗对他说:“宋人负朕深矣!

南宋为什么要联合蒙古灭金,按到他不知道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吗?

蒙古联合南宋灭金,主要是利用了金国和大宋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对宋而言,它最重要的就是收复北宋失地,一雪国耻,这也是和国内主战派目标一致的。 再其次,蒙古和宋还没有正面起过大的冲突,正面的冲突是在灭金以后。而且灭金后蒙古允诺给予河南的失地,对宋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对当时形势来说,扩充自己的实力才是主要的,按照当时形势来看,金和宋如果联盟,对蒙古来说绝对是一个威胁,但是世代积累的仇恨,注定了这个联盟不会成立,蒙古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会和相对弱小的宋联盟,一起灭金。 而且宋国的实力也没有楼上说的那么弱小,蒙古在灭亡金国后,就挥兵南下,结果受到的抵抗相当激烈,蒙古只好采取迂回包抄的战略,先灭亡云南地区的大理等国,可形成围攻之势,可见南宋的实力还是可以抵挡的。 单就襄阳樊城来说,受到元军围攻六年没被攻下,期间贾似道隐瞒军情,坚决不派援军,终于六年后被攻破,

南宋为何联合蒙古夹击大金国,难道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吗?

宋朝在我国历史上可以说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宋朝共分为北宋和南宋。宋太祖赵匡胤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了后周,建立起了宋朝。

军人出身的宋太祖,借鉴了前朝灭亡的经验,然后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是导致宋朝武将不受重用,国家备受外部侵扰,前期宋朝联金灭辽,随后金军南下,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后期南宋又联合蒙古国消灭金国,导致北方直接与强大的蒙古国接壤,最终被蒙古给灭亡,北宋灭亡的前车之鉴,南宋为什么还要联合蒙古国灭金呢?难道不知道唇亡齿寒的这个惨痛教训吗?

南宋联合蒙古灭金,然后蒙古灭南宋。对于南宋来说,他更是犯了一个前人所犯的错误。蒙古国联合南宋消灭金,主要是利用了金国和大宋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南宋的统治者确实也愿意一雪前耻,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宋不得不走上了联盟灭金的道路,而且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南宋的政府并不是不知道这个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是最后却走上了这条道路,是一种两相其害选其轻的无奈。

联蒙灭金的经过

 嘉定四年(1211年),余嵘奉命出使金国。此时恰逢蒙古攻金,他碰到了从前线逃回的金国溃军,便想去前线查看交战情况并趁机与蒙古取得联系,但可惜的是,他的意图被金人察觉,最终无功而返。回国之后,余嵘向宋宁宗上奏:“今鞑靼坚锐,即女真崛起之初,而金人沮丧销耍,有旧辽灭亡之势”,并建议乘此时“深诏大臣,讲求所以备边自治者”以应对时局变化。  嘉定七年(1214年)真德秀出使金国后指出金国的灭亡之兆“大抵可见”,然而“习安者易制,崛起者难驯”,蒙古才是未来的心头大患,因此当务之急仍是“内固边防,外精间谍”,密切注意局势的发展。  就在同一年,金国南迁后,权工部侍郎徐应龙也不无担忧地说:“金人穷而南奔,将溢出而蹈吾之境。金亡,更生新敌,尤为可虑。”  也就是说,早在“联蒙灭金”二十年之前就已经有人意识到蒙古的危害,虽然宋廷上下苟安不思进取,但在对蒙古的态度上还是很谨慎的,都能意识到这可能会是“宣和旧事”的重演。  此时,宋廷对蒙古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冷漠的。嘉定六年(1213年)冬蒙军攻击济南时曾向南宋派出使者请求南宋出兵,但使者到达濠州时被南宋边防军驱赶,后被金人所获。

金朝在与西夏友好关系破裂、蒙古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向蒙古派出使者,请求议和。但金宣宗在议和之后,却又南逃汴京。成吉思汗认为金朝议和缺乏诚意,再次派兵南下,兵锋直抵河南。在西夏骚扰、蒙古进攻的外部打击下,金朝内部也不平静,东北有耶律留哥叛变和蒲鲜万奴建立的东夏国,东有红袄军的不断进攻等,金朝已经面临三面被困之势,唯有南边的宋朝还能保持互不侵犯。

在蒙古与金朝和约撕毁之后,金朝的唯一出路是考虑巩固原有与南宋关系,建立一种具有实质意义的军事联盟,以对抗共同的敌人蒙古。但金人对南宋不屑一顾,借南宋拒绝输纳岁币之机,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最终将宋朝推向敌人一边,造成四面受敌之势。专擅朝政的术虎高琪认为,金朝迁都汴京后,金朝所能控制的地盘非常之小,于是主张南攻宋朝,其他一些大臣也有此意,“吾国兵较北诚不如,较南则制之有余力” 。

在这种朝议背景下,金宣宗以南宋不输纳岁币为由,于兴定元年(1217年)四月正式发动对南宋的战争。金宣宗攻宋,其目的有二,一是夺取南宋淮南之地,作为北方被蒙古攻取的土地的补偿;二是河南一路难以应付包括战争费用在内的各种物资需求,金朝财政已经十分窘迫,他们希望通过对宋战争,掠取财物,解决财政危机。

战争的形势并不如金人估计的那么乐观。最初,金人虽然占领了南宋淮南的一些州县,但很快被宋人收复,随后,宋金边境陷入长期的拉锯战中。金兵在攻宋战争中没有占到便宜,试图夺取淮南以为缓冲之地的计划落空了。对此,金朝内部也有人洞察到了,”国家之虑,不在于未得淮南之前,而在既得淮南之后“ 认为金人夺取淮南以后,宋人必会拼相争,金人将陷入无休止的宋金战争之中,若是不能夺取淮南之地,害处将会更大。因此极力反对攻打南宋。

但这样的声音在金朝朝廷之上毕竟微弱,战争如期进行。金朝不但没有夺取淮南之地,倒是丧失了许多有生力量,金宣宗发动攻宋战争后,曾多次失败,金人丧失兵马难以统计,“士马折耗,十不一存” 。付出如此巨大的兵马损失,却并未能夺取淮南之地,也没能迫使南宋朝廷重新交纳岁币,反而损耗了淮北原有物资,增加了战争负担,使金朝在对蒙战争中更加处于下风。

在金国发动对宋战争之后,宋廷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再次与蒙古展开交往,以期减少自己承受的军事压力。嘉定十一年(1218年),蒙古再次遣使与南宋接触,宋宁宗亦表达了与蒙古进一步接触的意愿。  嘉定十三年(1220年),淮东制置使贾涉奉朝廷命令遣赵珙出使蒙古,并受到木华黎的热情款待。同年,宋廷还派遣苟梦玉出使,并见到了成吉思汗。嘉定十六年(1223年),苟梦玉再次被派遣出使。可以说,这一阶段宋蒙之间的联系比较频繁,两国关系不断升温。虽然有什么外交成果我们不得而知,但两人带回了大量关于蒙古的信息,对宋廷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但嘉定十七年(1224年)新即位的金哀宗完颜守绪下令停止对宋战争后,蒙古对于南宋而言已经失去了制约金国的实际价值,宋蒙关系迅速降温。恰逢此时金哀宗有意与南宋联防武休,以防备蒙古绕道攻击金国后方,无奈金国当权大臣认为此事有失颜面而力加阻挠,而南宋方面也不甚热心,最后此事未能成行。  不过事情很快出现了转机。宝元三年(1227年),蒙军悍然进攻南宋川陕战区,由于四川制置使郑损擅自做出了弃守关外五州(阶州、成州、凤州、西和州、天水军)的错误决定,致使自吴玠时代以来南宋经营百余年的“三关五州”防御体系彻底瓦解。这就是著名的“丁亥之变”。  此后,南宋对蒙古愈加冷落,朝内再无和蒙之议,甚至还与金国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其中,湖南转运使赵汝譡与之前被俘的黄掴阿鲁答在潭州商议联合抗蒙之策,两淮战区的赵范、赵葵亦与金国将领完颜合达、移剌蒲阿约定共同防御蒙古。  由于没有宋的支持,蒙古对金作战依然没有取得进展,陷入了“入关不能,渡河不可”的尴尬境地,无计可施的蒙古人只好另想他法。宝元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的时候曾经留下遗言:“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  但成吉思汗的想法过于简单了,南宋方面早就识破了蒙古的企图。所以,绍定三年(1230年)蒙古派遣李邦瑞使宋的时候,宋廷直接选择了拒绝其入境。由此可见,南宋的外交还是很务实的,与蒙古交往也不过是互相利用的权宜之计,其最终目的还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对南宋而言,此时的金国已经没有作为屏障的价值了。就在这时,联蒙灭金开始成为主流观点。按照《宋史·理宗纪》以及《宋季三朝政要》的记载,绍定五年(1232年)十一月蒙军再次进攻金国的时候,南宋也出兵相助一起围攻开封,但具体情况语焉不详。最后开封城破,金哀宗被迫逃往蔡州。  但气息奄奄的金国并没有放弃。之前完颜仲德提出过“进取兴元,经略巴蜀”的建议,只是当时金哀宗被蒙军一路追杀无暇顾及。待逃到蔡州后,金哀宗便有意实施此计划,并以蜡丸密令粘哥完展“集大军与上会与饶凤关,出宋不意取兴元”。另外,从三峰山逃脱的武仙亦收拢溃军十万人,意图西进以迎金帝入川。  但此时南宋不会再给金国任何机会了。朝廷得到边报之后,孟珙奉命主动出击,先迫降了邓州、申州,后又大败武仙于马镫山,“降其众七万”,八月十三日攻克唐州,彻底切断了金哀宗西逃之路。  眼见形势不妙,金哀宗又派遣阿虎带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南宋不出兵,可惜为时已晚,此时的金国已经不具备作为“唇”的实力了。不过,史弥远也很犹豫是否要跟金国“连和”,以致廷议未决。

于是,史弥远之侄、京湖制置使史嵩之问计于孟珙,孟珙说了如下一番话:“倘国家事力有余,则兵粮可勿与。其次当权以济事。不然,金灭,(蒙古)无厌,将及我矣。”这也就是说,南宋尚不具备坐观成败的实力,不如趁机“和蒙”,尽量拖延必将到来的宋蒙大决战,使南宋获得足够的准备时间。另外,这样也可以趁机抢得一些地盘以增加战略纵深,并向蒙古人展示自己的实力,使之不敢轻视自己。而且,无论南宋出不出兵,金国都灭亡在即,因此此次出兵的重点不是灭金而是“和蒙”,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南宋唯一正确的选择。

孟珙这番话打动了史嵩之。之后,史嵩之又说服史弥远做出联蒙灭金的决定。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嵩之最终下达了出兵的命令,孟珙、江海率忠义军2万运粮30万石北上,抵达蔡州城下与蒙军会师。

南宋出兵助粮,固然有“执仇耻”的目的,但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和蒙”,这是符合南宋利益的正确之举,是南宋唯一正确的抉择。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蒙联军攻破了金国最后的据点蔡州城,金哀宗完颜守绪匆忙传位后自缢身亡,金末帝完颜承麟亦在乱军中被杀,金国灭亡。由于宋军表现突出,最后分得了大部分战利品,其中就包括完颜守绪的尸体。

南宋为什么要选择联蒙灭金?

北宋自从立国之后就念念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可惜宋朝兵力旺盛的时候也正是辽国的国运上升期,故宋太宗几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宋徽宗宣和二年,宋徽宗感觉机会终于来了——辽国国力衰败,而且女真人建立的金正在加剧辽的灭亡,于是派宋使赵良嗣与完颜阿骨打签订“海上之盟”,相约共同灭辽。

后来辽国确实被灭了,但仅仅两年后,女真人就全面南侵,消灭了北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4年),南宋再次与蒙古达成协议,相约共同灭金,46年后,南宋灭亡。有了前一次的教训,南宋政府为什么还要不顾唇亡齿寒,消灭自己的潜在盟友呢?真的是因为百年仇恨吗?

防御大敌

蒙古的崛起

宋朝政府并非不知北方形势的变化,早在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左丞相余端礼就曾经上奏章,说“万一鞑靼得志”,就像是当年金国崛起一样,肯定也会成为大宋的巨大威胁。随后也有出使金国的南宋使臣上奏,蒙古正在迅速崛起而金国现在已经腐朽不堪。如果蒙古灭金,则“一弱虏灭,一强敌生”,对大宋的威胁不减。所以早在宋宁宗时期,宋朝的北边防御就已经开始加强。

联金抗蒙?

宁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大宋朝廷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辩——蒙古正在向金进行全面进攻,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1.乔行简认为尽管宋金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现在金就是宋的军事缓冲带,金一旦灭亡则唇亡齿寒,而且蒙古灭金之后得到金的军队和物资,对宋会造成更大的威胁。此时如果大宋联金抗蒙的话就能够保住这个缓冲带,而且大宋也有时间进行备战,因为宋蒙之战必不可免。

2.真德秀认为靖康耻,犹未雪,此时金国力大衰,正是我们报仇的时候,而且灭金之后宋也有可能收回北方失地(这个观点可当年海上之盟如出一辙)。但是真德秀反对联蒙灭金,因为“今之鞑靼,即向之女真”。

这场辩论并没有达成最终的决定,于是宋朝政府从此时开始不再给金岁币,先观望一段时间再说。

北失南补

此时的金国知道自己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他们做出了一个愚蠢至极的决定——北失南补!金宣宗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金宣宗被迫南迁汴京,放弃了北方领土。此时的他们认为,蒙古惹不起,南宋还是好惹的,北方少了一寸土地,我们完全有能力在南宋找补会一尺来!他们边做着美梦边挨打——在一次战争中,金国15万主力部队被蒙古击溃。

联蒙灭金

现在情况十分危险!金国必亡已经是尽人皆知了,将军孟珙对当前局势做了三点说明:

1.金必亡,此时联金抗蒙就是给自己惹祸,不如先稳住蒙古,给自己争取备战时间。

2.联蒙灭金后大宋可以得到部分北方土地,加强防御纵深。

3.出动大宋最精锐的部队,在蒙古面前秀肌肉。

孟珙的建议被采纳,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十月南宋部队北上,次年正月金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