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想了解自2000年到现在的石油股价涨幅情况

2.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

3.润滑油的市场前景怎么样?哪位行业老大哥给讲下呗。

4.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5.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现状

我想了解自2000年到现在的石油股价涨幅情况

锦州石化优选油价_锦州石化销售电话

由于美伊战云密布,加上委内瑞拉发生罢工,国际油价在元月21日一举创

出两年来新高,达到每桶31.21美元,二月原油期货合约同时飙升,一举突破

了每桶35美元的大关。而欧佩克前主席曾警告说,如果美国打响伊拉克战争而

伊拉克又放火烧毁其油田的话,国际原油价格可能会升至每桶100美元。

油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一是欧佩克增加的产量不足以填补委内瑞拉出口锐

减造成的供应缺口;二是市场担心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将影响来自中东地区

的原油供应。只要这两个因素存在,2月份油价就可能涨到每桶35美元或更高

,而一旦美国对伊动武,油价可能会超过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创下的每桶40美

元。

国内产油股企业股价已经闻风而动,元月21日,辽河油田揭竿而起,一度

涨停,中原油气和石油大明也紧紧跟随。元月24日,石化股发力, 上海石化

以涨停报收,扬子石化也有6%以上的涨幅。

那么,国际油价上涨的时间会持续多久?国内成品油价格会否大幅上涨?

相关上市公司所受影响有多大?

大多分析人士都认为,一季度国际油价将持续目前每桶30元左右的价格。

一方面,欧洲与北美目前正处冬季,原油需要量较大,另一方面,由于伊拉克

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各国都在加大石油储备量,因此,原油价格短期

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一旦战争暴发,油价很可能出现瞬间冲破每桶40元的情

形。

不过,这种局面不可能持续太久,欧佩克决定从2月1日起,除伊拉克外的

10个成员国将每天增产原油150万桶,使日产最高限额从2300万桶增加到2450

万桶,不过,这对稳定国际油价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现代的战争特点是

准备充足,时间不长,比如在海湾战争期间,国际油价仅在很短的时间报价达

到了40美元/桶,很快就回落到正常水平,而在伊拉克和科威特战争期间,国

际油价也在10多美元/桶之间徘徊。这是因为产油国目前的协调能力很强,能

够在战争期间控制价格。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国际油价目前应处于其波

动周期的顶部。

至于国际油价走势对国内油价的影响,有分析人士认为,国内油价爆涨可

能性不大,根据以往的经验,即使美伊战争爆发,国内油价也未必跟随暴涨,

如在海湾战争期间,国际油价达到每桶40美元,国内油价也没有很强的反应,

在伊科战争期间也没有出现国内油价暴涨的局面。

这是因为尽管石油价格已经和国际接轨,但是目前还属于国家可调控管理

范围。

翻开近3年来国内汽柴油价涨跌记录,发现90号汽油零售价最低时为2.29

元,最高时为3.10元。跌幅最大时达两位数,为10.7%,而涨幅最大时仅为9%

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因为国内已建立分步到位的汽柴油价涨跌调控机制,

且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原油和成品油库存已控制在1000万吨左右。如果开

春美伊开战,国内汽柴油价也只可能跳“小步舞”———逐步、小幅调整。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在相关的上市公司中,原油开采企业将成为国

际油价上涨的最直接受益者,如中原油汽、石油大明、辽河油田,中国石化由

于有70%的利润来源于原油开采,今年一季度业绩也将受益。另一方面,原油

价格上涨,会使国内的炼油厂和石化厂感觉到成本压力,因为原油是作为原料

,如果不将这种成本转移出去的话,这些炼油厂和石化厂的利润空间就会减少

。从这种角度来说,炼油与石化类上市公司所受的影响,充满了不确定性。

(水 木)(证券时报)

美伊战争对油价影响深远

“美国攻伊”是“打击庄家” 翻开1979年以来的世界油价走势图,可以

发现一个现象,这就是近25年来世界油价的几次大起大落,都与伊拉克有着直

接的关系。 为了谋求对海湾地区———这个“世界油库”的支配权,

伊拉克先是在1980年9月发动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之后又在1990年8月

入侵科威特,引发“海湾危机”。这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与目前正在发生的“

美伊危机”,无一例外地造成世界油价的巨幅波动。如果把“世界油价”当作

一只股票,那么伊拉克无疑是其中最出名的“庄家”。

今后3年油价重心下移 如果美国战胜并控制了伊拉克,世界石油市场的

力量对比将发生根本改变,可能形成OPEC、美国利益集团(包括伊拉克、英国

等)与俄罗斯(包括前苏成员)三强各占37%、20%与15%的局面。在美国的

控制下,如果伊拉克的原油日产量每增加150万桶/天,OPEC在世界石油市场的

份额就将下降2个百分点, OPEC成员为了稳定各自的石油收入,可能选择“价

格战”。(李 晨)

石油石化股闻风而动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李晨

慎买石油股

欧美市场石化股的走势,不会简单重现于国内股市。

从市场环境分析,国内股市目前尚处于熊市之后的平衡市,整体略微偏弱

;与此同时,国际石油价格高于30美元/桶,继续大幅上涨的空间有限,因为

就算上涨到40美元/桶以上,价格变化率也就30-40%,根据对英美市场的历

史表现分析,在“高位上涨段”买入石油股,就算油价仍有30-40%的涨幅,

油股指数的收益率水平也比较低,并且风险比较高。所以,在目前原油价格处

于3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时,应慎买石油股。

石化股影响各异

中原油汽、辽河油田、石油大明作为原油开采企业,将直接受益于油价上

涨,其近期的股价也有提前反应的迹象。但由于原油价格上涨,中下游石化产

品的价格亦会上涨,其对石化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原油价格与中下游石化

产品的价差变化上。

数据显示,原油价格高时,价差水平未必低;而原油价格低时,价差

水平未必就高。

目前,国内石化企业基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单纯炼油的企业,如茂名

炼厂、石炼化、锦州石化等;一类是纯化工业务的企业,如齐鲁石化等;还有

一类就是综合石化,即有炼油又有化工,比如上海石化、扬子石化等。

对于单纯的炼油企业而言,影响其效益的关键是,原油与成品油价格的价

差,一般可以通过将成品油出厂价,按不同油品产量进行加权平均,减去原油

成本,得出炼油价差。国内炼油价差在2002年逐季走高,预计2002年炼油股业

绩将有明显提升,大炼厂将更为明显,比如茂炼转债,2002年中期为-0.044

元/股,三季度为0.06元/股,全年预计为0.20元以上,上升态势明显。值得注

意的是今年1月份,由于原油价格上涨,而国内成品油价格未作调整,炼油价

差环比下降明显,可见油价上涨对炼油企业的影响可能较为负面,当然炼油业

同比仍增长了18%,可继续谨慎看好。

对于纯化工业的企业,影响其效益的关键是石脑油与中下游石化产品的价

差,石脑油,又名化工轻油,是炼油的产品、但却是化工的主要原料。各主要

石化产品与石脑油的差价在2002年下半年以来,逐季增长明显,2003年1月,

继续保持明显增长的态势,所以,目前可看好纯化工业务的盈利前景。值得注

意的是,齐鲁石化主营产品聚乙烯(HDPE、LDPE等)的化工价差在2002年2季

度冲高后,3、4季度持续下降,预计2002年公司业绩将可能出现亏损,但是

2003年1月,聚乙烯等产品的价差水平迅猛增长,预计公司2003年盈利将有明

显改观。

对于综合类石化企业,2002年主要得益于炼油价差的上涨,业绩普遍出现

大幅增长,2003年,预计将主要凭借化工毛利的提升,来推动盈利水平继续增

长。2002年,上海石化与扬子石化,分别大幅扩张了炼油产量与乙烯产量,大

幅增长的产能,不仅会带来商品量的增长,而且降低了单位成本,提升了毛利

水平。所以,上海石化、扬子石化等综合类石化股今年的盈利前景可继续看好

西方经验油价升不一定带动股价升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李晨

为了研究油价上涨对石油股的影响,我们选取20年内3次油价主要的上涨

阶段:“1990年6-10月”、“1999年1月到2000年9月”与最近的“2002年1月

-2003年1月”。

我们将上述三个时间段按照原油价格涨幅的中间值,分别分为“低位上涨

段”与“高位上涨段”两段,例如,将1999年1月到2000年9月的持续大幅上涨

阶段,以涨幅中间值23美元/桶价格分为“低位上涨段”(即从11美元涨到23

美元)与“高位上涨段”(即从23美元再涨到35美元)两段。

现将这6个上涨阶段的原油价格涨幅,以及英国与美国市场石油股指数的

绝对收益率与相对收益率水平,分别列于下表。我们认为上涨中的石油价格与

石油股价格存在以下两条简单的规律,即推动石油股价格的是“原油价格变化

率”而非油价本身,此外,不同的市场环境下,石油价格对石油股价产生的影

响也会不同。

原油价格变化率决定石油股价

在上述三个油价上涨阶段中,不论英国市场,还是美国市场,不论是绝对

涨幅,还是相对涨幅,“低位上涨段”对应的石油股指数表现,均优于相应的

“高位上涨段”。此结果表明,影响石油股指数收益率的主要是———“原油

价格的变化率”而非实际的原油价格数值。这一点,在比较石油股指数的绝对

涨幅中更为明显,比如在上表的2组中,低位上涨段与对应的高位上涨段相比

,前者的原油价格涨幅是后者的两倍,与英美石油股指数绝对涨幅对应的比例

相近,均为2倍左右。

当油价高于28美元/桶以上,英美市场石油股指数普遍出现“滞涨”。比

如1990年的8-10月,以及2002年的11月至今,均出现原油价格在30美元/桶以

上继续冲高的过程中,石油股指数却出现“滞涨”的情况,如果原油价格高位

震荡中出现阶段性回调,出现负的变化率,石油股指数将会随之下跌。

市场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市场环境,石油股跑赢大盘的表现也不同。

牛市中,油价大幅上涨,轻易的推动石油股跑赢大势,以2组数据为例,

其中“低位上涨段”由于更高的变化率,石油股指数相对涨幅是“高位上涨段

”的3倍(超过变化率倍数);

在熊市或弱平衡市中,只有油价处于“低位上涨段”时,才能有效的推动

石油股跑赢大盘。以1组与3组数据为例,“低位上涨段”对应的油股指数相对

表现,要远远强过“高位上涨段”的表现。

只有在“低位上涨段”买进石油股,才能更有效地跑赢大势。也就是说,

在平衡市或熊市中,就算预期油价将大幅上涨,在30美元/桶以上高价区买进

石油股的收益率也比较低。

海湾战争时期油价与英国油股表现

不论从任何角度衡量,与目前“美伊危机”情形最具有可比性的,无疑是

12年前的那次“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前后,正是欧美市场的熊市,美国市场标准普尔500指数,

从1990年6月的370点左右,一路下跌至1991年1月海湾战争爆发时的310点,半

年跌幅16%,这一点,不仅与现时欧美股市相近,而且也与中国股市相近,国

内证券市场亦从2002年6月的1700多点,下跌至目前的1450点左右,跌幅也在

16%左右。

所以,分析1990-91年间的那次“海湾战争”前后石油股指数的收益率情

况,对中国市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为了研究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我们选择英国的石油股指数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假设分别在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前的一周、半个月、一个月

或是三个月、半年等时点买入英国石油股指数,并且分别持有到1991年的1月

10日或者1月24日,即在战争爆发前后各一周的时点上,卖出石油股指数。

研究上表,有两点参考较有价值:买入时机宜早不宜晚。只有在开战前6

个月以前,即在1990年7月底前,买入石油股指数,可以获得相对大盘为正的

收益率,而在战前3个月到战前一周买入石油股指数,其绝对与相对的收益率

均为负数;介入时,油价水平宜低不宜高。

伊拉克的产量增长将改变世界石油供需关系 单位:万桶/日

平均增速% 2003F 2004F 2005F 2006F

82-01 92-01

世界需求 1.14 1.46 7750 7860 8050 8250

世界供给 1.16 1.47 7600 7720 7950 8080

伊位克产量* 150 300 500 750

预计世界供给富余* 0 160 400 580

美伊战争三种预期对油价的影响 单位:美元/桶

情形 概率 未来3-5年油价运行区间 油价中枢

A 战争没有发生 25% 18-24 21

B 战争了,但美国没赢 5% 22-28 25

C 战争了,但美国赢了 70% 17-21 19

平均期望 17-21 19.8

2002-2006年布伦特原油均价预测 单位:美元/桶

2002F 2003F 2004F 2005F 2006F

原油均价区间 24.9 20-23 17-21 16-20 18-22

四家采油股基本情况

名称 代码 简要点评

辽河油田 000817 公司总股本11亿,流通股本2亿,年原油产量在80万吨左右,所

产原油油质偏低,国际参考油价为印尼杜里原油.2001年EPS

为0.32元,2002年预计为0.38元,同比增长18%,由于目前油价

水平远远高于2002年1季度的水平,预计公司今年1季度业绩

同比仍有明显的增长

中原油气 000956 公司总股本8.16亿,流通股本2.04亿,年产原油60万吨左右,

所产原油油质较高,国际参考油价为印尼米纳斯原油.2001年

EPS为0.624元,预计2002年基本与上年持平.预计公司今年1

季度业绩同比明显增长,而全年业绩同比下降

石油大明 000406 公司总股本3.64亿,流通股2.66亿,年产原油约40万吨,所产

原油油质适中,国际参孝油价为印尼辛塔或米纳斯原油。

2001年EPS为0.55元(送股摊薄后),预计2002年基本与上年持

平或略低.1季度与全年判断同上

中国石化 600028 公司总股本867亿,流通股A股28亿,年产原油3800万吨,而且

具有1.3亿吨/年原油加工能力.原油总体品质中等,国际参考

油价为印尼辛塔原油.2002年业绩预计为0.165元/股,2003年

预计将受益于化工毛利的上升,业绩同比增长10%左右

近20年内油价涨幅较大阶段英美油股指数的表现

组别 时间阶段 原油价 油价 英国市场指标涨幅% 美国市场指标涨幅%

格起止 涨幅% 大盘 油股指 油股指 大盘 油股指 油股指

数绝对 数相对 数绝对 数相对

1低 90.6-90.8 15to28 81 -6.9 8.3 15.2 -7.5

1高 90.8-90.9 28to41 46 -9.7 -8.7 1 -5

2低 99.1-99.10 11to23 110 4.8 25.4 18.6 -4.4 12 6.7

2高 00.1-00.9 23to35 55 5.8 11.2 6.5 5.5 6 2.5

3低 02.1-02.5 20to26 30 -0.6 7.9 8.3 -6 6.2 12.5

3高 02.5-03.1 26to32 23 -27 -29 -2 -16 -17 -1

注:以上六个时间段,最近20年来主要的几次油价上涨阶段,其中时间阶段1

和2为海湾战争时期;原油价格指布仑特原油价格,油价涨幅指对应时间阶段内

的涨幅

买入点 开战后一周卖出 开战前一周卖出

油股指 油股指 大盘指 油价 油股指 油股指 大盘指 油价

数绝对 数相对 数变动% 变动 数绝对 数相对 数变动% 变动

收益率% 收益率% 收益率% 收益率%

战前一周 -4.5 -3.5 -1 -22

战前半月 -9.2 -2 -7 -23 -4.9 -3.8 -1.1 -1.3

战前1个月 -7 -3 -4 -25 -2.7 0 -2.7 -4.7

战前3个月 -8.5 -8.5 0 -46 -3.9 -5 1.2 -27

战前6个月 -12.1 2.6 -15 18 -6.7 7.6 -14.3 52

注:上表假设在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前不同的时间点买入英国石油股指

数,并分别在开战争前后一周卖出石油股指数,对应的指数收益率水平,并且包

括石油股的分红

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

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精选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事迹吧,事迹具有触发力大、感染力强的特点。那么拟定事迹真的很难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1

 1991年,新疆首套14万吨/年乙烯装置落户独山子。刚刚参加工作的薛魁有幸成为新疆第一代乙烯人,他立志要做一名出色的知识型技术工人。

 为了全面掌握乙烯生产技术,他跨岗位、跨工段学习,全面掌握了分离、裂解和压缩三个工段的技术,成为乙烯装置的全能操作手。2003年、2004年,他在中国石油及全国石油石化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两连冠”。

 2005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获批开建。在技术资料审查中,他清理出乙烯装置问题近400项,并对裂解气管道取消膨胀节等重大方案性问题提出修改意见,为工程的顺利推进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8年底,公司实施乙烯优化调整项目,新建一台裂解炉。他白天泡在施工现场,晚上比对技术资料,检查发现多项重大问题并及时优化改进。2019年项目建成,创造了国内同类裂解炉建设周期最短纪录。

 薛魁始终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作为学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1年,他带领团队认真分析14万吨/年乙烯装置3年的生产数据,提出“优化乙炔反应器操作”等17条建议,彻底解决了装置“两低一高”生产难题,每年增效近4.5亿元。

 他对百万吨乙烯装置提出“增加裂解炉蒸汽放空管线”建议,在2015年检修开停工阶段,装置减少火炬排放5785吨,首次实现国内大型乙烯装置零火炬排放的绿色开工。

 他独创的“裂解炉精准调节法”极大地延长了轻烃裂解炉的运行周期,提高了单炉生产效益,该操作法被命名为中国石油一线生产“十大绝招绝技”,在行业中得到推广。

 薛魁先后撰写、编译了《乙烯装置基础理论知识教材》《林德乙烯开车指导手册》等技术资料,创造性地实施了新员工培训五步法,使大批员工快速成才。

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2

 工作29年来,肖刚一直扎根生产一线,立足岗位潜心钻研,在技术创新、攻坚克难及人才培养方面贡献突出。

 1996年,新疆油田引进国外大型燃气压缩机用于天然气输送。为了不受制于国外技术,肖刚苦练设备维修基本功,先后取得连杆瓦拆卸工具、活塞环快速安装工具、双层连续工作液压油储罐等25项国家专利,使压缩机维修效率提高30%以上。

 他发明了“压缩机低温启动法”,使故障率由10%降为零,被纳入集团公司十大操作法之一。他主持的课题“压缩机自主维修和配件国产化”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肖刚在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的同时,一直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团队,带出了以自主运维为“名片”的班组,自主承担压缩机、离心泵、各类调节阀等的维修。2007年冬季保供期间,肖刚和班组成员连续工作36小时,保质保量完成一台正常情况下需5天完工的进口DPC2804压缩机8000小时保养工作,获得了国外制造厂家的高度赞扬。

 2013年新疆油田成立首个技能专家工作室。作为工作室领衔人,肖刚一方面带领工作室成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维修技能,一方面发挥工作室各成员的特长,不断总结工作室管理经验,2014年工作室迅速成长为“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20年,在油价断崖式下跌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考验下,肖刚带领工作室成员紧盯新疆油田环准噶尔盆地70余个油气站点,服务长达4000余公里的油气骨干输送环网,成为设备疑难杂症的诊断专家。

 肖刚带领他的团队先后完成现场技能公关项目8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13项,获得油田公司级以上成果20余项,累计为企业创效4000余万元。

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3

 35年前,技校毕业的孙青先走进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成为一名操作工。这30多年,孙青先见证了从小设备到大装置,从小乙烯到大乙烯,伴着中国乙烯工业的发展壮大,他也成长为驾驭乙烯技术的新时代产业工人,被誉为乙烯裂解炉“炉王”。

 他在操作中反复推敲,总结摸索出“一查看进料偏差,二调整烧嘴火焰,三观察炉管颜色”的裂解炉反应温度三步控制法。采用这种工作法,裂解炉运行周期达到20天设计值,双烯收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年增经济效益540万元。

 兰州石化24万吨/年乙烯装置投产初期,由于初馏塔的裂解重油黏度较高,且塔釜液面不易控制,致使油洗塔负荷始终达不到设计能力,成了制约装置生产的瓶颈。

 于是,孙青先开始了自己的钻研。有一次,他在翻阅国内外行业信息时,被一条降低油洗塔浓度确保稳定操作的信息吸引住了。受到这条信息的启发,他大胆提出往裂解油中注入急冷水来改善油洗塔的操作建议。这项建议达到了显著效果,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在短时间内达设计值。

 孙青先通过参与组织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乙烯装置关键技术难题30多项,获得行业影响的技术成果20多项,15项QC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甘肃省、中国石油表彰,累计创造效益8000万元以上。2016年,他参与了裂解气压缩机GB-201原址更新改造,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月增产乙烯3000吨,装置能耗降至694.2千克标油/吨,下降了近100千克标油/吨,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孙青先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先后编写完成《乙烯装置裂解炉操作法》等近40万字的技术资料,指导了兰州石化24万吨乙烯/年装置的开车和运行,实现了装置开车一次成功,创下国产化程度最高乙烯装置开车纪录。

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4

 “有难题找徐凯。”在锦州石化公司检维修部门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家口中的徐凯是锦州石化公司检维修车间动设备专业高级技师,是专门解决动设备“疑难杂症”的“机泵神医”。

 每一次装置大修、新装置建设,就如同一次“大手术”,徐凯倾注了大量精力和汗水。不论是泵的吊装、密封安装,还是调整泵体水平度和同心度,有他在现场指导,大家就有了主心骨。经他组织检修后的设备,全部实现了安全可靠运行。

 在串联密封改造、新泵安装过程中,他带领员工调整泵体水平度和同心度,指出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检查串联密封改造系统是否符合设计参数,使改造后的新泵达到安全实用的要求。2014年的柴油加氢改质装置建设中,他带领车间员工圆满完成所有机泵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保障了装置按时建成投产,并实现动设备一次开车成功。

 去年深冬的一天清晨,负责含硫污水装置的班长于彦涛打来电话说:“含硫污水装置氨压机卸荷器又发生了卡涩故障!”“我马上去。”徐凯答道。这已经是今年第四次出现类似故障。此前徐凯分析,是由于压缩机介质中的杂质原因,卡住了卸荷器的调节杆,造成气量调节失效。这期间,他与压缩机厂家积极沟通交流,建议升级卸荷器材质,优化密封结构,以满足生产调节的需求。按照他的想法改造后,故障问题解决,确保了氨压机平稳运行。

 在二催化增压机出现润滑油系统压力低而连锁停机时,他决定延长油路保压时间,通过对增压机润滑油系统加装蓄能器,加长润滑油油压下降的时长,为增压机辅助油泵自启提供充足的时间,合理地避免了油压突然下降而导致增压机停运的故障。

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5

 2000年刚参加工作,王尚典就迷上了车工,他疯狂学习、苦练技能,工作仅一年就获得锦西石化公司车工状元桂冠。2004年,他代表中国石油参加全国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一举获得了银奖,被企业树立为“钻研技术、爱岗敬业”的青年楷模。

 然而,他的人生轨迹在2005年发生重大转折。在一次加工事故中,王尚典失去了右手大拇指,被定为四级伤残。

 因为热爱,休养康复的王尚典拒绝了公司安排的清闲岗位,再次站到了车床边。经过疯狂枯燥的练习,王尚典另辟蹊径,用自己的食指指背去代替拇指进行精密测量,那一年他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2012年,受伤7年后,王尚典以辽宁省第一名的好成绩参加了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战胜了国内众多同行高手,站在了车工冠军的领奖台上。他战胜了自我,获得了“断指铁人”的称号。

 王尚典通过集团公司搭建的培训平台,学到了系统的创新方法、新软件应用等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技改革新的思路逐年清晰。他积极参与技能中国行,多次跨行业、跨企业联合攻关,解决生产难题,技改革新能力进一步磨炼加强。近些年,他带领团队累计完成技改革新、生产难题数十项,《大直径波齿垫磨环工艺的改进》等32项成果获奖,并应用到生产中。2020年是锦西石化公司的大检修年,他用自己的技能服务生产,大检修期间就完成了8项技改创新。

 在生活中,王尚典是个积极、温暖的人,他从事志愿者活动10多年,参与敬老爱孤、植树绿化、保护环境等爱心活动,4名贫困学子在他的资助下顺利考入大学。

 在担任代表期间,王尚典认真履职调研,坚持为基层一线员工发声,坚持为技能人才发声,提出多项有利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技能人才储备的建议。

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6

 参加工作28年来,王峰扎根炼化生产一线,他深耕催化裂化专业,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装置平稳、高效运行做出突出贡献。

 2014年2月28日,装置凝缩油罐液位计引压管突然断裂,王峰仅用13分钟便精准隔离泄漏点,避免事故发生。2019年9月,再生器连续发生跑剂事故,王峰准确判断出跑剂系催化剂中钙含量过高影响旋分工况所导致。公司采纳王峰提出的`大量置换催化剂建议后,装置很快恢复正常。

 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成功解决、避免紧急停工事件8起,排查处置装置大小隐患200余项。他总结提出的“双人双向”确认操作法、“机泵启停优先等级法”等操作经验在多套装置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内外操操作不同步、应急处置中人员安排的优先顺序等问题,为装置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大港石化催化裂化是国内较早应用UOP密闭直连技术的装置之一,操作条件苛刻。王峰优化开工方案,创造性提出“三低一慢”喷油工况,解决了沉降器跑剂难题,为集团公司此类装置提供了宝贵经验。催化烟气脱硫装置投用后,给环保带来极大挑战。他巧动脑筋,提出将闲置的旧设备改为脱氨塔,分离处理氨氮与无机盐,以最小的投入,解决了行业难题,年创效861万元。此外,还先后攻关解决了待生线路流化异常、油浆系统结焦等装置技术难题26个,参与高炉隐患治理等重大技术改造14项,提出合理化建议200余条,累计创效千万元。

 他以“王峰催化裂化技能专家(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提出“导师带徒”和“两师一徒”培训法,推进“一人一策”差异化培训。他组织编写催化裂化开停工、事故处理、生产优化、特阀操作4个系列160个培训课件,开发完善了技能鉴定题库和培训教材。

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7

 26年前,宋成立从吉林油田石油技校毕业后,怀揣奉献油田、建设油田的满腔热血,来到扶余采油厂。从普通石油工人成长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宋成立靠的是骨子里不服输的钻劲、韧劲。

 采油工作看起来简单,学起来并不容易,不但要了解地面还要掌握地下。为了弄懂井下工艺结构,他跟着作业小班的工人,从起管柱到下管柱,跟踪作业的全过程。只要有新的措施或工艺投产,总能看到他的身影。2007年,他收获了人生第一个大奖——吉林油田公司采油技能大赛第一名。

 油田生产建设中,电力消耗一直居高不下,是制约企业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寻找技术突破口,宋成立翻阅书籍,查找资料。有一天,他脑海里闪过新想法,立刻组织小组成员做试验。当3个小时的研讨结束后,他看了下手机,是家里母亲打来的,他立刻回电:原来是父亲突然中风住进了医院。宋成立眼含泪水,立刻赶往医院,看到躺在床上的老父亲,心里无比愧疚。父亲没有怨他,相反还在鼓励他:“不要担心我,工作要紧!”就这样,在家人的鼓励下,在同志的帮助下,《PLC电保温自动控制装置》研制成功,可根据环境温度、单井产液量等因素自动开关实现节能,每年可为厂创效300余万元。多年来,他参与的89项创新成果获得公司级以上奖励,在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创造经济效益1300多万元。

 2020年,他领衔的集团公司采油技能专家工作室,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宋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他连续3次被公司委派担任全国采油工大赛集训队总教练,培训学员5000余人,其中3人获得全国大赛铜牌,6人获得优秀选手,25人获吉林油田公司技术能手。

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8

 曹遂军对焊接技能的精益求精,对岗位的专注与执着,使他熟练掌握了焊条电弧焊、钨极氩弧焊、管道下向焊等焊接方法,以及耐热钢、不锈钢、铝、镍、铜、钛合金及异种钢的焊接技术。

 一次合金钢管道焊接时,由于成型要求高,曹遂军太专注于熔池控制,停下来时他才发现,靠近焊道的手指上,被烫起了一个手指般粗的水泡。正因为这股认真劲,他成了领导眼里“最放心”的第一人选,只要遇到难活、急活、新材料、新工艺的焊接任务,领导首先会想到他。在这个过程中,曹遂军的技能水平迅速提高,工作第5年获得公司焊工比赛第1名,并借助企业技能竞赛平台快速成长,先后获得河南省比赛第一名,全国工程建设比赛第二名。

 丰富的技术积累助曹遂军多次解决了遇到的焊接施工难题。公司在某焦化装置焊接时,遇到了复合材料过渡层焊接裂纹和气孔难题,他通过了解焊接参数和施工过程,创造性地采用分段横焊法焊接仰上坡焊缝,效果显著。此外,他带领焊工取得了B塔焊接100%的合格率,高效解决了复合材料过渡层裂纹难题;焊条利用率由70%提升至100%,仅镍基焊条的节约就达到20多万元。他以《不锈复合钢板的焊接要点与技巧》为标题,参与编著的《焊接技术能手绝技绝活》一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的钢结构施工中,他协助制定了厚板高强钢单面V型坡口箱型梁焊接工艺,并对参建鸟巢焊工进行培训,大幅提高了参建焊工的超声检验合格率。

 2011年,中国首次参加在英国举行的第41届世界技能竞赛焊工比赛中,徒弟裴先峰获银牌,取得中国首次参赛奖牌零的突破。曹遂军作为教练,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证书和发文表扬。

;

润滑油的市场前景怎么样?哪位行业老大哥给讲下呗。

在产品质量方面,一些著名的润滑油制造商也已经在中国市场上推出API SM级别的机油。这些产品给发动机的工作性能、燃油经济性以及环保方面带来的好处是以往使用的产品无可比拟的。同时,业内一些高端的技术往往也在这类产品中得以体现,例如嘉实多磁护合成机油 具有UMA磁性分子吸附作用,能使机油紧紧地吸附在发动机运动部件上,从发动机起动就开始保护发动机。在油价上涨和新车发动机技术与世界同步的今天,这些优质产品的引入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是个福音。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车用润滑油市场的主要问题还是存在于低端市场的不规范。从长远来看,加强市场推广和准入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同时在另一方面,中国车用润滑油市场又呈现出了美好的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整体的市场发展被广泛看好。 前景不错,只要你肯用心去学, 1.WOT分析,你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2、当地市场的调查和网络归纳 3、寻找有优势的货源,并且为新货源造势。 4、润滑油很难做,但是有人指点一下,你做起来也很容易,并且能赚到钱,希望你能成功,在这个行业里多交流,互相学习。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中国石油工业的特点

1.油气储产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储产量稳中有升,诞生了一批大型油气生产基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3年超过5亿吨,新增天然气三级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先后在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4个重大油气储量目标区,落实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等7个亿吨级以上石油储量区和苏里格周边等3个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区。经独立储量评估,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实现石油储量接替率1.097,天然气储量接替率4.37,均超过了预期目标,为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资源基础与此同时,中石油一批较大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油气业务实现持续增长。长庆油田原油产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标志着中国石油又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诞生。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国储量最大、规模最大的低渗透苏里格气田投入开发,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资源保障能力增强。西南油气田的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气为主的千万吨级油气田,也是国内第6个跨入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产能力1222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91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围、胜利深层、东北深层等油气勘探获得一批重要发现。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600亿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储量约4500万吨,天然气可采储量约739亿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正式对外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经国土资源部审定,普光气田到2005年末的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251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根据审定结果,该气田已具备商业开发条件,规划到2008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以上,2010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国海域共获得10个油气发现,其中包括中国海域的第一个深水发现———荔湾3-1,并有6个含油气构造的评价获得成功。该公司2006年实现储量替代率199%,年内新增净探明储量4676万吨油当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拥有净探明储量约3.56亿吨油当量。

2006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其中,中石油生产原油1.0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生产天然气442亿立方米,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中石油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国内油气总产量的58%和76%。连同海外权益油在内,当年中石油的油气总产量达到1.49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9%。中石化原油生产量超过4000万吨,同比增长2.28%;生产天然气超过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6%。中石化“走出去”战略获得重要进展。预计海外权益油产量达到450万吨,增长了1.2倍。随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涠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东、惠州21-1等油气田的先后投产,全年该公司共生产油气4033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3.4%,比3年前增长了21%。

2.经济效益指标取得进展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高涨,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价的拉动下,中国石油工业的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较好,收获颇丰。2006年,中国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0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37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982亿元,利润3227亿元,利税471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突出主营业务的发展,在全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受油价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公司的利润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该公司2005年的利润增长了38%,但2006年仅增长4.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的利润增长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炼油和乙烯产能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内油品需求增长较上年加快。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炼油行业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国内成品油价格和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检修任务繁重等困难,精心组织生产,主要装置实现满负荷生产。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亿吨,比上年增长6.3%,但增幅回落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亿吨,增长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亿吨,增长4.6%。

全年全国共生产成品油1.82亿吨,比上年增长4.5%,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产量为5591.4万吨,比上年增长3.7%;柴油产量为11653.4万吨,比上年增长5.5%;煤油产量为960万吨,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产成品油7349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汽油产量为2408.3万吨,增长4.81%;柴油产量为4605.17万吨,增长2.53%;煤油产量为333.45万吨,增长4.8%。中石化约生产成品油1.6亿吨。其中汽油产量为2546.0万吨,增长1.37%;柴油产量为6161.58万吨,增长5.83%;煤油产量为635.40万吨,下降4.15%(表1-1)。

由于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加快了乙烯产能建设的步伐。2006年我国乙烯总产量达到941.2万吨,增长22.2%。其中,中石油的产量为207万吨,增长9.5%;中石化为633万吨,增长15.3%,排名世界第4位。长期以来,我国的乙烯领域为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所主导,但随着中海油上下游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尤其是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项目于2006年年初建成投产后,其在2006年的乙烯产量就达到了64.62万吨。我国乙烯生产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现雏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产量单位:万吨

注:①由于统计口径不统一,煤油数据略有出入;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6年的燃料油产量为626.1万吨,比上年增长10.7%。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表1-2 2006年中国乙烯产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三大石油集团及股份公司网站。

2005年国家发布了《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使我国炼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势头更加迅猛。我国一大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或启动。吉林石化70万吨/年、兰州石化70万吨/年、南海石化80万吨/年、茂名石化100万吨/年乙烯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抚顺石化100万吨/年、四川80万吨/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开工建设。2009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投产后,镇海炼化具有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成为国内炼化一体化的标志性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为43.5亿美元、国内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的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结束了中海油没有下游石化产业的历史。

2006年是多年来中国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年。大连石化新1000万吨/年、海南石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以及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大连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过了2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可以看出,我国的炼化工业正在向着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不断推进。

2006年,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产运销衔接,优化资源流向,继续推进营销网络建设,努力增加市场资源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销售成品油7765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零售量达4702万吨,同比增长23.3%。中石化销售成品油1.12亿吨,增长6.7%。中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8207座,平均单站日销量7.8吨,同比增长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数量在2006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网络,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营加油站数量已经达到2.8万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国际合作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取得了进展,尤其是与非洲国家的油气合作有了很大发展,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

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深化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主力探区的滚动勘探,稳步开展乍得等地区的风险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储量6540万吨。同时加强现有项目的稳产,加快新项目上产,形成了苏丹1/2/4区、3/7区及哈萨克斯坦PK三个千万吨级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业量和权益产量分别为5460万吨和28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77万吨和804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为57亿立方米,权益产量为38亿立方米,同比约分别增长17亿立方米和10亿立方米在苏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钙、高酸原油延迟焦化装置,3/7区长输管道工程也投入运营;该公司还新签订乍得、赤道几内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项目合同,中标尼日利亚4个区块;海外工程技术服务新签合同额31.9亿美元,业务拓展到48个国家,形成了7个规模市场。在国内,中石油与壳牌共同开发的长北天然气田已正式投入商业生产,并向外输送天然气。

中石化“走出去”获得重要进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资约500亿元,获得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49%的股权,正在执行的海外油气项目达到32个,初步形成发展较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开发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权益石油可采储量5700万吨,权益产量达到450万吨。该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场,成功中标巴西天然气管道、伊朗炼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国内,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领域的主导地位,与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资企业“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约为51亿美元,成为中国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中外合资项目。项目将把福建炼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年,主要加工来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时建设8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并在福建省管理和经营大约750个加油站和若干个油库。此前,中石化与BP合资的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资的扬巴6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出海找油”的战略已初见成效。但随着资源国对石油资源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油的旅途上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

5.管道网络建设顺利进行

我国油气管道网络建设继续顺利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部分地区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网系统。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产,使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线贯通,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总长度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线已敷设完成。

成品油管道:国家重点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管道全长1842千米,年设计量为1000万吨;干支线全长670千米、年输量300万吨的大港—枣庄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贯通输油,管道全长1143千米,设计年输量为1200万吨,将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区所属的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东兴炼厂和海南石化等炼油基地连接在一起,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2006年是中国液化天然气(LN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第一个LNG试点项目———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为260万吨的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液化天然气的购销协议,资源得到落实;一期工程年进口量为300万吨的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并与马来西亚签订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在我国,经国家核准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有10余个。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气源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LNG项目发展的最大瓶颈。

6.科技创新投入加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石油企业努力实现稳定、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装备技术产品研发获得重大突破,EI-Log测井装备和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研制成功。这两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中石油全年共申请专利800余项,获授权专利700项,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登记重要科技成果600项。2006年,中石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令人瞩目。按照“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架构,相继组建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层面的研究院已达到8家,覆盖公司10大主体专业、支撑7大业务发展的20个技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精干高效、协同互补”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产欧Ⅳ标准清洁成品油的技术研究,为油品质量升级储备了技术;油藏综合地质物理技术、150万吨/年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完成;空气钻井、高效柴油脱硫催化剂等一批技术得到应用;一批自主开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建或改造项目,特别是海南炼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石化自主技术水平和工程开发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石化及合作单位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气田的发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带动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天然气储量增长高峰,推动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重大突破,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中石化共申请专利1007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948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4%;申请国外专利97项,获得授权61项。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0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3%,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复杂油气藏勘探”、“高浓缩倍率工业冷却水处理及智能化在线(远程)监控技术”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复杂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发现、盘活了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复合油气藏和特稠油油群,该公司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

我国国有石油公司明显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开发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彰显了从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中石油与四川省政府签订了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实施‘四川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把四川建设成‘绿色能源’大省、清洁汽车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万吨甘薯燃料乙醇、年产10万吨麻风树生物柴油规模”;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面积约为4万多公顷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每年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的供应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计划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产能的40%以上;形成林业生物柴油20万吨/年商业化规模;支持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达40万公顷以上,努力成为国家生物质能源行业的领头军。

中石化年产2000吨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已在其位于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发基地建成,成为迄今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标志性试验装置,为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技术平台与支撑。中国海洋石油基地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攀枝花市签订了“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备忘录,计划投资23.47亿元,建设年产能为10万吨的生物柴油厂。

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国有大企业介入生物柴油领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整个生物柴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国石油工业存在的问题

1.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量低

我国油气资源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人均占有量也较低。根据全国6大区115个含油盆地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为1085.57亿吨,其中陆地934.07亿吨,近海151.50亿吨;地质资源量765.01亿吨,其中陆地657.65亿吨,近海107.36亿吨;可采资源量212.03亿吨,其中陆地182.76亿吨,近海29.27亿吨。尽管我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1.5~15.4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5~1/6;天然气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0万~1.7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万立方米的1/5~1/7。与耕地和淡水资源相比,我国人均占有油气资源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气资源分布不均

全国含油气区主要分布情况是: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部,主要包括陕、甘、宁和四川地区;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西藏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

根据目前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从东西方向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南北方向上看,绝大部分油气资源在北方。这种油气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油气供求关系的协调带来了重大影响。从松辽到江汉和苏北等盆地的东部老油区占石油储量的74%,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中部区占5.77%,西北区占13.3%,南方区占0.09%,海域占6.63%。而海域中渤海占全国储量的4%。2000年,随着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现出石油储量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

目前,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资源量大于l万亿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东海、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准噶尔9个盆地,共拥有资源量30.7万亿立方米

3.供需差额逐渐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费明显加快。2006年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5亿吨,比2000年净增1.24亿吨。

到2020年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发展,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此外,城镇人口将大幅上升,农村用油的比重也将增加。多种因素将使我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社会大力节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3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率)约6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4.原油采收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罗斯的原油平均采收率达40%,美国为33%~35%,最高达70%,北海油田达50%,国外注水大油田的采收率为50%左右。我国的平均采收率大大低于这一水平。原油包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内的完全成本,目前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组之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一直作为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为保证产量任务的完成,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将有限资金投向油气田开发和生产;而在新增可动用储量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对老油田实行强化开采,造成油田加速进入中后开发期,综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费用的上升。重组后的中石油,职工总数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这就导致人工成本太高,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内部各单位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很多。预算的约束软,乱摊乱进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没有认真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够严格和科学,有时还出现成本不实的现象。

5.石油利用效率总体不高

我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国家。以2004年为例,我国GDP总量为1.9万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石油1.6吨。这个数字是当年美国万美元石油消费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设计值比发达国家同类车要高10%~15%。我国现阶段单车平均年耗油量为2.28吨,比美国高21%,比德国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国2020年的石油总消费量控制在5亿吨以内,就要求在过去15年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节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难度相当大

6.石油科技水平发展较低

我国石油科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创新能力更差。基础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础研究工作只是把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加以具体运用。如地震地层学、油藏描述、水平井技术和地层损害等。另外,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理论尚未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如自动化钻井、小井眼钻井、模糊理论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等。基础研究的这种局面表现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差,缺乏后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石油工业的特点

1.油气储产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储产量稳中有升,诞生了一批大型油气生产基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3年超过5亿吨,新增天然气三级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先后在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4个重大油气储量目标区,落实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等7个亿吨级以上石油储量区和苏里格周边等3个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区。经独立储量评估,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实现石油储量接替率1.097,天然气储量接替率4.37,均超过了预期目标,为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资源基础与此同时,中石油一批较大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油气业务实现持续增长。长庆油田原油产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标志着中国石油又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诞生。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国储量最大、规模最大的低渗透苏里格气田投入开发,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资源保障能力增强。西南油气田的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气为主的千万吨级油气田,也是国内第6个跨入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产能力1222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91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围、胜利深层、东北深层等油气勘探获得一批重要发现。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600亿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储量约4500万吨,天然气可采储量约739亿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正式对外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经国土资源部审定,普光气田到2005年末的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251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根据审定结果,该气田已具备商业开发条件,规划到2008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以上,2010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国海域共获得10个油气发现,其中包括中国海域的第一个深水发现———荔湾3-1,并有6个含油气构造的评价获得成功。该公司2006年实现储量替代率199%,年内新增净探明储量4676万吨油当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拥有净探明储量约3.56亿吨油当量。

2006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其中,中石油生产原油1.0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生产天然气442亿立方米,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中石油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国内油气总产量的58%和76%。连同海外权益油在内,当年中石油的油气总产量达到1.49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9%。中石化原油生产量超过4000万吨,同比增长2.28%;生产天然气超过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6%。中石化“走出去”战略获得重要进展。预计海外权益油产量达到450万吨,增长了1.2倍。随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涠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东、惠州21-1等油气田的先后投产,全年该公司共生产油气4033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3.4%,比3年前增长了21%。

2.经济效益指标取得进展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高涨,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价的拉动下,中国石油工业的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较好,收获颇丰。2006年,中国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0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37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982亿元,利润3227亿元,利税471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突出主营业务的发展,在全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受油价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公司的利润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该公司2005年的利润增长了38%,但2006年仅增长4.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的利润增长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炼油和乙烯产能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内油品需求增长较上年加快。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炼油行业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国内成品油价格和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检修任务繁重等困难,精心组织生产,主要装置实现满负荷生产。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亿吨,比上年增长6.3%,但增幅回落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亿吨,增长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亿吨,增长4.6%。

全年全国共生产成品油1.82亿吨,比上年增长4.5%,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产量为5591.4万吨,比上年增长3.7%;柴油产量为11653.4万吨,比上年增长5.5%;煤油产量为960万吨,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产成品油7349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汽油产量为2408.3万吨,增长4.81%;柴油产量为4605.17万吨,增长2.53%;煤油产量为333.45万吨,增长4.8%。中石化约生产成品油1.6亿吨。其中汽油产量为2546.0万吨,增长1.37%;柴油产量为6161.58万吨,增长5.83%;煤油产量为635.40万吨,下降4.15%(表1-1)。

由于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加快了乙烯产能建设的步伐。2006年我国乙烯总产量达到941.2万吨,增长22.2%。其中,中石油的产量为207万吨,增长9.5%;中石化为633万吨,增长15.3%,排名世界第4位。长期以来,我国的乙烯领域为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所主导,但随着中海油上下游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尤其是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项目于2006年年初建成投产后,其在2006年的乙烯产量就达到了64.62万吨。我国乙烯生产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现雏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产量单位:万吨

注:①由于统计口径不统一,煤油数据略有出入;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6年的燃料油产量为626.1万吨,比上年增长10.7%。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表1-2 2006年中国乙烯产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三大石油集团及股份公司网站。

2005年国家发布了《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使我国炼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势头更加迅猛。我国一大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或启动。吉林石化70万吨/年、兰州石化70万吨/年、南海石化80万吨/年、茂名石化100万吨/年乙烯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抚顺石化100万吨/年、四川80万吨/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开工建设。2009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投产后,镇海炼化具有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成为国内炼化一体化的标志性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为43.5亿美元、国内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的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结束了中海油没有下游石化产业的历史。

2006年是多年来中国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年。大连石化新1000万吨/年、海南石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以及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大连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过了2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可以看出,我国的炼化工业正在向着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不断推进。

2006年,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产运销衔接,优化资源流向,继续推进营销网络建设,努力增加市场资源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销售成品油7765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零售量达4702万吨,同比增长23.3%。中石化销售成品油1.12亿吨,增长6.7%。中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8207座,平均单站日销量7.8吨,同比增长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数量在2006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网络,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营加油站数量已经达到2.8万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国际合作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取得了进展,尤其是与非洲国家的油气合作有了很大发展,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

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深化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主力探区的滚动勘探,稳步开展乍得等地区的风险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储量6540万吨。同时加强现有项目的稳产,加快新项目上产,形成了苏丹1/2/4区、3/7区及哈萨克斯坦PK三个千万吨级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业量和权益产量分别为5460万吨和28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77万吨和804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为57亿立方米,权益产量为38亿立方米,同比约分别增长17亿立方米和10亿立方米在苏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钙、高酸原油延迟焦化装置,3/7区长输管道工程也投入运营;该公司还新签订乍得、赤道几内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项目合同,中标尼日利亚4个区块;海外工程技术服务新签合同额31.9亿美元,业务拓展到48个国家,形成了7个规模市场。在国内,中石油与壳牌共同开发的长北天然气田已正式投入商业生产,并向外输送天然气。

中石化“走出去”获得重要进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资约500亿元,获得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49%的股权,正在执行的海外油气项目达到32个,初步形成发展较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开发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权益石油可采储量5700万吨,权益产量达到450万吨。该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场,成功中标巴西天然气管道、伊朗炼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国内,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领域的主导地位,与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资企业“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约为51亿美元,成为中国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中外合资项目。项目将把福建炼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年,主要加工来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时建设8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并在福建省管理和经营大约750个加油站和若干个油库。此前,中石化与BP合资的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资的扬巴6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出海找油”的战略已初见成效。但随着资源国对石油资源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油的旅途上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

5.管道网络建设顺利进行

我国油气管道网络建设继续顺利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部分地区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网系统。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产,使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线贯通,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总长度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线已敷设完成。

成品油管道:国家重点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管道全长1842千米,年设计量为1000万吨;干支线全长670千米、年输量300万吨的大港—枣庄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贯通输油,管道全长1143千米,设计年输量为1200万吨,将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区所属的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东兴炼厂和海南石化等炼油基地连接在一起,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2006年是中国液化天然气(LN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第一个LNG试点项目———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为260万吨的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液化天然气的购销协议,资源得到落实;一期工程年进口量为300万吨的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并与马来西亚签订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在我国,经国家核准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有10余个。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气源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LNG项目发展的最大瓶颈。

6.科技创新投入加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石油企业努力实现稳定、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装备技术产品研发获得重大突破,EI-Log测井装备和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研制成功。这两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中石油全年共申请专利800余项,获授权专利700项,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登记重要科技成果600项。2006年,中石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令人瞩目。按照“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架构,相继组建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层面的研究院已达到8家,覆盖公司10大主体专业、支撑7大业务发展的20个技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精干高效、协同互补”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产欧Ⅳ标准清洁成品油的技术研究,为油品质量升级储备了技术;油藏综合地质物理技术、150万吨/年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完成;空气钻井、高效柴油脱硫催化剂等一批技术得到应用;一批自主开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建或改造项目,特别是海南炼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石化自主技术水平和工程开发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石化及合作单位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气田的发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带动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天然气储量增长高峰,推动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重大突破,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中石化共申请专利1007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948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4%;申请国外专利97项,获得授权61项。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0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3%,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复杂油气藏勘探”、“高浓缩倍率工业冷却水处理及智能化在线(远程)监控技术”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复杂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发现、盘活了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复合油气藏和特稠油油群,该公司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

我国国有石油公司明显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开发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彰显了从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中石油与四川省政府签订了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实施‘四川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把四川建设成‘绿色能源’大省、清洁汽车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万吨甘薯燃料乙醇、年产10万吨麻风树生物柴油规模”;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面积约为4万多公顷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每年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的供应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计划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产能的40%以上;形成林业生物柴油20万吨/年商业化规模;支持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达40万公顷以上,努力成为国家生物质能源行业的领头军。

中石化年产2000吨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已在其位于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发基地建成,成为迄今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标志性试验装置,为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技术平台与支撑。中国海洋石油基地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攀枝花市签订了“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备忘录,计划投资23.47亿元,建设年产能为10万吨的生物柴油厂。

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国有大企业介入生物柴油领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整个生物柴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国石油工业存在的问题

1.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量低

我国油气资源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人均占有量也较低。根据全国6大区115个含油盆地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为1085.57亿吨,其中陆地934.07亿吨,近海151.50亿吨;地质资源量765.01亿吨,其中陆地657.65亿吨,近海107.36亿吨;可采资源量212.03亿吨,其中陆地182.76亿吨,近海29.27亿吨。尽管我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1.5~15.4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5~1/6;天然气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0万~1.7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万立方米的1/5~1/7。与耕地和淡水资源相比,我国人均占有油气资源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气资源分布不均

全国含油气区主要分布情况是: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部,主要包括陕、甘、宁和四川地区;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西藏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

根据目前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从东西方向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南北方向上看,绝大部分油气资源在北方。这种油气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油气供求关系的协调带来了重大影响。从松辽到江汉和苏北等盆地的东部老油区占石油储量的74%,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中部区占5.77%,西北区占13.3%,南方区占0.09%,海域占6.63%。而海域中渤海占全国储量的4%。2000年,随着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现出石油储量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

目前,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资源量大于l万亿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东海、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准噶尔9个盆地,共拥有资源量30.7万亿立方米

3.供需差额逐渐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费明显加快。2006年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5亿吨,比2000年净增1.24亿吨。

到2020年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发展,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此外,城镇人口将大幅上升,农村用油的比重也将增加。多种因素将使我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社会大力节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3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率)约6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4.原油采收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罗斯的原油平均采收率达40%,美国为33%~35%,最高达70%,北海油田达50%,国外注水大油田的采收率为50%左右。我国的平均采收率大大低于这一水平。原油包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内的完全成本,目前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组之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一直作为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为保证产量任务的完成,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将有限资金投向油气田开发和生产;而在新增可动用储量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对老油田实行强化开采,造成油田加速进入中后开发期,综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费用的上升。重组后的中石油,职工总数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这就导致人工成本太高,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内部各单位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很多。预算的约束软,乱摊乱进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没有认真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够严格和科学,有时还出现成本不实的现象。

5.石油利用效率总体不高

我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国家。以2004年为例,我国GDP总量为1.9万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石油1.6吨。这个数字是当年美国万美元石油消费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设计值比发达国家同类车要高10%~15%。我国现阶段单车平均年耗油量为2.28吨,比美国高21%,比德国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国2020年的石油总消费量控制在5亿吨以内,就要求在过去15年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节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难度相当大

6.石油科技水平发展较低

我国石油科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创新能力更差。基础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础研究工作只是把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加以具体运用。如地震地层学、油藏描述、水平井技术和地层损害等。另外,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理论尚未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如自动化钻井、小井眼钻井、模糊理论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等。基础研究的这种局面表现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差,缺乏后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