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鎏金工艺发展到高峰是什么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有鎏金青铜器吗?

3.青铜兵器

鎏金工艺发展到高峰是什么时期

秦代青铜器价格_秦汊青铜鎏金价格

鎏金工艺发展到汉代已达到高峰。

鎏金是自先秦时代即产生的传统金属装饰工艺,是一种传统的做法,仍在民间流行,亦称火镀金或汞镀金。在东周和汉代以后均颇为流行,是当时最值得称道的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之一,先后称为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

鎏金工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技术。在青铜上鎏金的技术发明于战国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亦称“涂金”、“镀金”、“度金”、“流金”,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有鎏金青铜器吗?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鎏金青铜器了。

根据清华大学科技史研究所所长华觉明教授在《中国古代金属技术》一书中指出,中国的鎏金工艺产生于春秋时期。实物证据是山东省曲阜市出土的一件鎏金的青铜猿猴,时代是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鎏金青铜器有湖南长沙、河南洛阳烧沟、山西长治分水岭、河南辉县等地出土的鎏金车马饰、鎏金铜带钩等。

我国鎏金工艺在西汉达到鼎盛。李家山出土的一批鎏金青铜器就是很好的实物例证。例如,李家山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纺织贮贝器”(现藏于云南李家山博物馆),高达47.5厘米,在此贮贝器盖上共坐9人,其中6位纺织娘沿边坐成半圆圈,正在纺织劳作。一位铸造很高大的女性贵族端坐中央,前有一女奴供食,后有一女奴持伞为其蔽日遮阳。此高大的女贵族遍体鎏金,古代匠师用鎏金这种特殊工艺来突出地表现她的身份和地位,令观者一目了然。又如,收藏于我馆的一件西汉时期的铜鼓,高10厘米,遍体鎏金。这是在全世界各国收藏的几百面铜鼓中,唯一的一件鎏金铜鼓,可称稀世孤品。

鎏银的青铜器在战国西汉时期文物极其罕见。我国的鎏银文物多数是唐代的。最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我馆一件战国西汉时期的青铜残片进行分析,发现这是一件鎏银的残片。

青铜兵器

青铜兵器

根据《中国历代战争年表》统计,我国有文字记载的较大战争有2000余起,自中华文明初始,战争便如影随形,在无数次能够决定命运的战场上,人们尽其所能,将最雄厚的财力、最先进的科技,用于兵器,掀起中国5000年兴衰沉浮。

要想实现真正的和平,就必须了解真实的战争,今日跟随青铜兵器的脚步,一起探寻华夏文明肇始之初的血雨腥风。

戈,勾兵之器。平出之刃为援,用以钩啄;直下之部曰胡,穿绳缚于木柲(bì)之上;短柄曰内,贯穿于长木之内,其孔缚于木柲上端。

捆绑兵器的木质器柄为柲(bì),根据柲的长度可分为:80厘米左右长的单手步战戈、1米4左右的双手步战戈、3米左右的车战戈。

车战中,车左负责指挥射击,车右负责长兵器进攻,戈不仅在横向任何角度上都能实施钩啄攻击,且打击范围更大,比如同样是3米长的木柲,矛的横向进攻距离1.5米,而戈能达到3米。

战国时期,七雄并起,秦国称呼的盾,其余六国称为“干”, 因单手步战戈要配合盾一起使用,故而诞生了“化干戈为玉帛”、“大动干戈”等词语。

矛,刺兵之器,一锋二刃,凸起成脊,矛身与木柲连接部分为骹,中空呈圆锥形,骹上圆孔为系,用绳子穿过两侧圆孔,将矛与柲紧紧扎在一起,步兵用酋矛约4.5米,车兵用夷矛约5.4米。

戟,古书中也称“棘”,是戈和矛的结合体,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

青铜戟的铸造方式分为浑铸与分铸两类。浑铸类,戟头全器一次灌铸成型,盛行于西周早期;东周时期的戟均为分铸,即戈与矛分别铸造,再通过木柲联装为一体。

剑是用于刺劈的直身双刃兵器,在技击格斗中,首要功能是刺杀敌人、穿透对方的铠甲,其次劈砍。因剑刃、剑身、剑茎、剑首为一体铸就,故而剑体较短,剑柄缠上专用丝绸,便于使用。

《考工记》中记载的青铜剑,最长为周尺三尺,即69.3厘米。

春秋战国时期,披剑之风盛行,剑器的装饰性日益增强,鎏金、错金、错银、绿松石镶嵌等工艺被广泛应用。

钺,劈兵之器,平宽有肩,作用类似于战斧,不同之处在于钺身比斧宽且扁,流行于商至西周时期。小型钺作为兵器,出现于战事之中,大型钺作为仪仗之器使用。

商代与西周早期的刀,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大型刀通长在30厘米以上,中型刀20余厘米,小型刀10余厘米,小型刀与多数中型刀多用于日常切割,常见的军事刀具有以下三种:

1、前锋上翘、窄直柄的刀,用于短兵相接。

2、前锋作弧形后卷、直背、直刃的刀,连接上木柲,用于长兵交战。

3、 刀身柳叶形,直柄,柄端下弯,用于近身搏斗。

东周时期,竹简开始盛行,每逢写错字,就用刀削掉重新书写,青铜刀缩小为仅有十几厘米的削竹工具。

殳(shū),战车必备的锤击武器,实战用“锐殳”,刃部呈三棱矛状、锋利异常,铜套部位铸有凹凸不平的浮雕,可增大打击力;礼兵仪仗用“晋殳”,前端没有锋刃,仅有铜套。

箭簇

箭簇,通称矢锋,远射之器。矢有八种:枉矢、絜(jié)矢均有翼,箭镞和箭杆连接之处可绑火球发射,用于远距离车战及火烧敌军;杀矢、鍭(hóu)矢皆有棱,用于近距离射击与田猎;矰(zēng)矢、茀(fú)矢,颈部有系丝绳的环扣,鸟禽被射伤后逃窜,可根据丝绳寻找;恒矢、庳(bì )矢,是礼射和练习专用箭。

《吴越春秋》曰:“诸侯相伐,兵刃交错,弓矢之威不能制服,琴氏乃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加之以力,然后诸侯可服。”

《释名》曰:“弩者,其势怒也,其柄曰臂,钩弦者曰牙,牙外曰郭,下曰悬刀,合括之口曰机,言如门户之枢机,开阖有节。

战国时代,的臂长一般在50厘米左右,射程最长达六百步,约合今天的780米。

这些神兵利器,而今都静静躺在河南华夏青铜艺术博物馆内,沐浴着盛世中国的和平之光,那段被尘封的过往,也一次次警醒着后人:唯有铭记历史,才能砥砺前行,唯有和平发展,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