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润滑油基础油分为五类,这五类各有什么区别和优点?

2.壳牌机油怎么样,基础油是什么?

3.bs150润滑油

润滑油基础油分为五类,这五类各有什么区别和优点?

润滑油基础油价格表_润滑油基础油报价

五类区别和优点:

I类基础油是主要用物理方法提炼生产的,也就是说在生产过程中并不会改变原材料的分子化学结构,一切性能都基于原材料,原材料性能好这类基础油性能就好点。反之亦然。所以这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

II类基础油是使用了化学方式生产的,用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生产所得,性能不受原料性能的限制,能改变原来的化学分子结构。所以II类基础油的杂质相对来说要少很多(芳烃的含量要小于10%),饱和烃的含量更高一些,热安定性和抗氧性都比较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都要优于I类基础油。 ?

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某些III类油的性能可与聚α-烯烃(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

IV类基础油指的是聚α-烯烃(PAO)合成油。常用的生产方法有石蜡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别用来调制不同的油品。这类基础油与矿物油相比,无S、P和金属,由于不含蜡,所以倾点极低,通常在-40℃以下,黏度指数一般超过140。但PAO边界润滑性差。另外,由于它本身的极性小,对溶解极性添加剂的能力差,且对橡胶密封有一定的收缩性,但这些问题都可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酯类得以克服。 ?

V类基础油(合成烃类、酯类、硅油等)、植物油、再生基础油等。

扩展资料:

润滑油基础油在大类别上分矿物基础油、合成基础油以及植物油基础油三大类别。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用量很大(约90%以上),但有些应用场合则必须使用合成基础油和植物油基础油调配的产品,酯类油做为滑油高端使用。

矿物基础油

矿油基础油由原油提炼而成。润滑油基础油主要生产过程有:常减压蒸馏、溶剂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蜡、白土或加氢补充精制。1995年修订了我国现行的润滑油基础油标准,主要修改了分类方法,并增加了低凝和深度精制两类专用基础油标准。矿物型润滑油的生产,最重要的是选用最佳的原油

矿物基础油的化学成分包括高沸点、高分子量烃类和非烃类混合物。其组成一般为烷烃(直链、支链、多支链)、环烷烃(单环、双环、多环)、芳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环烷基芳烃以及含氧、含氮、含硫有机化合物和胶质、沥青质等非烃类化合物。

壳牌机油怎么样,基础油是什么?

壳牌共有5种颜色包装桶的分类,其实每种颜色的包装桶代表着不同的用途和级别,也针对不同级别的车辆进行使用。分别是:灰壳、蓝壳、黄壳、红壳、白壳牌。灰壳分为超凡喜力和HX8,均为全合成机油;蓝壳为半合成机油,黄壳分为HX6和HX5,其中HX6为半合成机油,而HX5为矿物质机油;红壳HX3和白壳HX2为矿物质机油。

壳牌喜力HX8是入门级全合成润滑油,它的包装与超凡喜力系列非常相似,颜色用的也是灰色,作为一款入门级的全合成润滑油,它可以适用于大多数数20万元以上的车型以及涡轮增压车型。

超凡喜力是壳牌在国内销售的顶级全合成机油,可以满足所有汽车制造商对机油的要求;

壳牌的半合成机油中有壳牌HX7系列的,也就是我们常说‘蓝壳’,当然它的性能要比矿物质润滑油要好,价格也要比全合成要低,这款润滑油更适合一些追求性价比的20万以下的车型使用。

壳牌喜力HX成技术润滑油使用独特的动力清洁技术,帮助引擎更有效的运转.有助于防止油泥和磨损,有助于延长引擎寿命,在整个换油期提供保护,适用于汽油、柴油和天然气引擎;也适用于生物柴油和汽油/乙醇混合燃料。优异的氧化稳定性,长效保护引擎。最大程度减振降噪,令驾驶更加宁静顺畅。

它特别适用于高性能的现代汽油引擎,即装配有催化转换器的燃油喷射式引擎。适用于曲轴箱强制通风燃油喷射发动机,适用于曲轴箱强制通风燃油喷射发动机及催化转化装置的车辆。

壳牌喜力HX5 5w-30 的机油API级别为SN其基础油为矿物油(通俗理解,直接从石油里提炼)。适合日韩系、欧系等中底排量的经济型车辆! 如果您的爱车发动机带涡轮增压(带T),不建议使用!而且机油粘度的选择也很重要。5W-30适合新车到行驶3万公里以内的发动机使用。超过3万公里以后建议使用粘度为5W-40或者10W-40的HX5!

HX3旨在为老旧引擎提供可靠保护,有助于抑制有害油泥及污碳产生。适用于,10万元左右的经济适用车,市内频繁起停的出租车,原使用美孚力霸,嘉实多护力,BP超级5号等机油的车主。适用车型:奥拓、羚羊、悦达、美日、英格尔以及各类型微型面包车。

bs150润滑油

简单地说都属于III类油,具体建议下。

润滑油基础油分类简介

国外各大石油公司过去曾经根据原油的性质和加工工艺把基础油分为石蜡基基础油、中间基基础油、环烷基基础油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发动机油的发展为先导,润滑油趋向低黏度、多级化、通用化,对基础油的黏度指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基础油分类方法已不能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因此,国外各大石油公司目前一般根据黏度指数的大小分类,但一直以来没有严格的标准。API于1993年将基础油分为五类(API-1509),并将其并如EOLCS(API发动机油发照认证系统)中,其分类方法见表-1。

表-1 API-1509基础油分类标准

试验方法 ASTM D2007 ASTM D2270 ASTM D2622/D4294/D4927/D3120

类别 饱和烃含量/% 黏度指数VI 硫含量/%(质量分数)

I类 <90% 80~<120 >0.3

II类 >90% 80~<120 <0.3

III类 >90% >120 <0.3

IV类 聚α-烯烃(PAO)

V类 所有非I、II、III或IV类基础油

I类基础油通常是由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I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芳烃含量小于10%),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某些III类油的性能可与聚α-烯烃(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IV类基础油指的是聚α-烯烃(PAO)合成油。常用的生产方法有石蜡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别用来调制不同的油品。这类基础油与矿物油相比,无S、P和金属,由于不含蜡,所以倾点极低,通常在-40℃以下,黏度指数一般超过140。但PAO边界润滑性差。另外,由于它本身的极性小,对溶解极性添加剂的能力差,且对橡胶密封有一定的收缩性,但这些问题都可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酯类得以客服。

除I~IV类基础油之外的其他合成油(合成烃类、酯类、硅油等)、植物油、再生基础油等统称V类基础油。

21世纪对润滑油基础油的技术要求主要有:热氧化安定性好、低挥发性、高黏度指数、低硫/无硫、低黏度、环境友好。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的I类润滑油基础油已不能满足未来润滑油的这种要求,加氢法生产的II或III类基础油将成为市场主流。

我国润滑油基础油标准建立于1983年,为适应调制高档润滑油的需要,1995年对原标准进行了修订,执行润滑油基础油分类方法和规格标QSHR 001-95,详见表-2。这种分类方法与国际上的分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表-2 我国基础油的分类

黏度指数VI

类别 超高

年度指数

IV≥140 很高

黏度指数

120≤VI<140 高

黏度指数

90≤VI<120 中

黏度指数

40≤VI<90 低

黏度指数

VI<40

通用基础油 UHVI VHVI HVI MVI LVI

专用基础油 低凝 UHVI W VHVI W HVI W MVI W -

深度精制 UHVI S VHVI S HVI S MVI S -

该标准按黏度指数把基础油分为低黏度指数(LVI)、中黏度指数(MVI)、高黏度指数(HVI)、很高黏度指数(VHVI)、超高黏度指数(UHVI)基础油5档。按使用范围,把基础油分为通用基础油和专用基础油。专用基础油又分为适用于多级发动机油、低温液压油和液力传动液等产品的低凝基础油(代号后加W)和适用于汽轮机油、极压工业齿轮油等产品的深度精制基础油(代号后加S)。其中HVI油和VI>80的MVI油都属于国际分类的I类基础油;而VI<80的MVI基础油和LVI基础油根本不入类;VHVI、UHVI按国际分类为II类和III类基础油,但在硫含量和饱和烃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矿物基础油是由石油的高沸点、高相对分子质量烃类和非烃类的混合物经一系列加工而得,主要由烷烃、环烷烃、芳烃、环烷芳烃,以及含氧、含氮、含硫有机化合物和胶质、沥青质等非烃化合物组成,几乎没有烯烃。对馏分润滑油料而言,其烃类碳数分布约为C20~C40;沸点范围约为350~535℃;相对分子质量在250~1000或个别更高。

烃类是构成润滑油的主要成分,烃结构对润滑油的黏度、黏温性质、凝点等性能均有显著影响。

(1)对黏度影响

矿物基础油以烃类为主,烃类的黏度与其分子结构、分子大小、环的数目和类型有关。

润滑油的黏度随烃类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在碳原子数相同的各种烃类中,烷烃的黏度最小,芳香烃次小,环烷烃的黏度最大,并且随着环数在分子中的比例增加而增加;在环数相同的烃类中,黏度随侧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2)对黏温性质影响

烃类本身的黏度指数差别很大,在润滑油产品所含的烃类中,以正构烷烃的黏度指数最高,能达到180以上;异构烷烃的黏度指数比相应的正构烷烃的要低一些,并且随着分支程度的增加而下降;其次是具有烷基侧链的单环、双环环烷和单环、双环芳烃;最差的是重芳香烃、多环环烷烃和环烷-芳烃;对于双环和多环烃类,黏度指数随侧链的数目和长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环数的增加而急剧下降;胶质是多环的含氧化合物,其黏温性质更差。

(3)对凝点的影响

各种烃类的凝点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正构烷烃的凝点最高,且随碳原子数增加而升高。如正十六烷的凝点为18.16℃,正十八烷为36.7℃;异构烷烃的凝点比相应的正构烷烃的低,而且随着分支程度的增大而迅速下降;带侧链的环状烃,侧链分支程度愈大,凝点下降也愈快。

从分子结构对润滑油的一些物理性质的影响可以看出,要想从烃分子的结构来改变润滑油的性能是受到限制的,当改变分子结构使某一性能改善的同时,往往另一性能就变差,只有适当的选择才能得到性能相对较全面的润滑油